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创新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课改之前甚至直到现在,有不少教师和家长都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孩子写作文,因为毕业、升学考试都要考作文。为考作文而教作文,目标十分明确。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样看作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就必然会以毕业会考、升学考试作文的评卷标准去教作文。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主题(立意)必须正确鲜明、必须围绕主题选材、叙事议论抒情如何结合、开头怎样入题、结尾怎样扣题、怎样避免写错别字等写作规范和技巧。这样的作文教学指导,不会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生活,不会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化的感受和思想,也不会鼓励学生想象。由于阻塞了生活和个性这两个写作源泉,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自然也不愿意写。就是硬逼着写出来了,也必然是模式化的东西,其材料是编造的或抄来的,其观点虽然正确但毫无新意可言。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疼,教师也很苦恼,作文成了老大难问题。这就是课改前作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语文课程改革把作文教学改革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新课标对写作的性质作了如下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那么,根据课标对作文性质的新界定,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呢?课标里说得十分清楚,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绝不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模式化的语言文字、虚假的材料,表述尽管正确但并非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符合考试要求的作文的能力。作文的本质是创新,是要用创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只有内容和形式都有新意,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创造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正确和比较宽泛地去理解“创新”。创新的层次不同、价值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是其重要的思维方式,而一切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因此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与创新思维相通的。这个阶段,他们的发现和创造虽然在大人看来很幼稚,甚至很可笑,但这正是他们未来成为创新人才的基础,而写作正是加强这一基础的有力方法和手段。唯有发掘出孩子的创新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才能使孩子写出好作文,而写出好作文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不能这样认识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一开始就为写作文规定若干条条框框,把孩子束缚起来,在这个最需要自由创造的领域,扼杀自由创造,这样,不但孩子写不出好作文,而且会把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千万不可小看作文教学,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写文章的问题,它还是关系到学生未来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我认为写作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如何写出好作文的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成创新意识,为其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我曾讲过,小学语文是人生奠基的课程,其中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奠基内容之一。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去认识作文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二、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1.坚持兴趣先导,把激发兴趣贯彻到作文教学的始终
大家都熟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说法。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很难主动做好这件事;如果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做好。问题是如何激起和不断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那么什么事情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从理论上说大致有3点,①和孩子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能引起兴趣;②能激起孩子情感活动和联想、想象的事情,能引起兴趣;③能使孩子自我表现并得到肯定的事情,能引起兴趣。我们的教师应该从这三个角度考虑,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抓写作的具体的内容入手,而不能从讲解这次作文的形式和规则入手,因为抽象的形式和规则,是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的。
作文教学,不但要“兴趣先导”,还应该把激发和保持写作兴趣贯彻始终。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孩子的作文要求应循序渐进,从写话、写片断,到写故事,从模仿续写到独立创作。台阶不要一下上得太高。如果一开始要求太高,孩子达不到,就会打击他写作的积极性,如果每一步他经过努力都能做到,就容易保持兴趣。其次,评改也是重要的环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小组同学发现别人写得好的地方,教师更是要以表扬为主,哪怕有一点长处,也要指出来,对那些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更要鼓励。在热情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去修改得更好。最后,一定要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把自己的作文在同学、家长、老师面前展示出来,并保存起来,增强他的成就感,以此激发孩子主动写、继续写的兴趣。
2.让孩子有东西可写
课改之前,一说到写作文,孩子就犯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东西可写,他不知道该写什么。《记一个最敬佩的人》《记我永不会忘记的事》这类命题作文,许多孩子不知该写什么。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只能瞎编、应付差事。当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因此,要保持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主要是要解决有东西可写、有话要说的问题。
创作理论说: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创作来自作者对生活的个性化感受和独特思考。孩子的作文也是一样,好的作文一定是来自这个孩子对现实生活的个性化感受和独特思考。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孩子有对现实生活的个性化感受和独特的思考。在这里,教材和教师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是课改之前的教材,教师就很难引导孩子产生对生活的个性化感受和思考。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它以贴近孩子生活为原则,选取富有个性特点的儿歌、童话、诗歌、散文、故事,以及有益于发展孩子个性的“语文天地”构成主题单元。这样的编排就是力图使主题单元成为孩子与现实生活之间沟通的桥梁,借助阅读教学以及“语文天地”设计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活动,推动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感受和认识生活。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要事先预设框框,特别是不要设思想框框,而是让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去观察和调查。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要把这个过程也看作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得来的材料和思想,才能写出好作文,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
让学生爱写,也有东西可写,在作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但是还有一个“怎么写”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了好的立意和材料,有人可能写得好,有人可能就写不好。解决会写的问题,主要是要在作文实践中进行。在三、四年级学段开始写作文的时候,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大量地、自由地去写。内容不限,体裁不限,篇幅不限。在这个阶段老师不必讲太多的“要求”,让孩子放胆去写,在互相交流修改中,老师做一些如改错字、病句等具体的引导,就可以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在继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的同时,老师应该开始引导。这种引导应该是与学生作文实践密切相关的、逐步的,而不是系统教学生“作文方法”“作文评分标准”之类的东西。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修改前后的不同效果中感悟写作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作文实际,根据“精要有用”的原则,适当讲一点写作知识、写作技巧,这对学生学会写作是有帮助的。这里,我们要注意,不能因为“文无定法”,教师就可以放弃对作文方法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应该是结合学生作文实践的、具体的、个性化的引导,而不是系统讲写作知识,更不是提出若干硬性规定。
首先,要让学生明了,什么叫“会写”作文。“会写”与“不会写”,“写得好”与“写得不好”,是从写出的文章的效果来看的。如果写出来的作文,能充分地表达出你本人对生活的独到感受和思考,让读到你这篇作文的人也为之心动,受到感染和启发,这篇作文,就是写得好,这个学生就属“会写”了。要让孩子明白,写作文是为自己,更是为别人。为自己,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充分表达出来;为别人,是因为你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给别人看、与别人交流。因此,当你决定写什么以后,就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写才能达到“为自己”“更为别人”的目的,这就是动笔前的“构思”。
构思就是思考“怎样写”,古人叫“谋篇”,它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它首先要考虑,写这个内容,什么体裁合适,是用儿歌、记叙文,还是用童话;是写现实事物,还是写想象事物。
抓住构思是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文的重要一环。构思清楚了,作文的提纲和骨架就有了。动笔之前是否进行了构思,写出的作文的质量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抓这个环节。比如写前学生交流一下构思,和阅读教学结合引导学生去体会好文章的构思等。但是抓这个环节时要注意,不要求全,一开始不要要求太高,特别是不是要压制孩子富有个性的构思,而是要鼓励、帮助孩子完善他的构思,促使他形成写前构思的习惯。构思既要用形象思维,又要用逻辑思维,它是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最好训练。因此,构思是最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活动,构思的能力是重要的创新能力。因此,抓构思不但是学会作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完成作文的最后步骤是“起草”和“修改”。如果说构思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但主要是逻辑思维的话,起草则是两者结合,主要用形象思维。教师在引导孩子按着构思动笔起草时,要让他们尽量写得具体,特别是把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写具体。因为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才能让别人读时被生动的形象所感染,为之心动。也就是说,构思时要解决“有条有理”的问题,起草时要解决“有血有肉”的问题。
关于修改,要谈的话题也很多。首先是要鼓励自己修改。小组讨论,大家提意见,最后还是要自己修改。修改首先是“改错修改”,解决错字、标点、病句的问题,使之文通字顺。在此基础上,抓“提高修改”,就是要把它改得更好。这个层次,涉及到原构思的问题,描写是否准确、生动的问题,句式的问题,开头结尾的问题等等。可以组织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建议,但最后要尊重作者的意见,由他自己决定怎么改,要注意保持作文的个性,千万不要通过修改把大家的作文纳入一个模式。
三、提高语文素养是关键
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方法,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多背,通过大量阅读、背诵精品,丰富思想情感,积累词语句式和文章样式,把好词语好句式好文章,不但记在本子上,还要记在头脑里,变成自己独特地感受生活、思考现实的能力,变成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这样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胸无点墨,再怎么学写作方法,都是没有用的。现在,教师家长都比较重视背诵古诗,我主张除了背诵古诗词,还要背诵一些好文章,包括古文和现代诗文,这是积累文章样式的好方法。头脑中的文章样式多了,对于构思(谋篇)非常有用。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作文的问题,关键也在教师。孩子的作文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教师作文教学的好坏,也来自教师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改革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多读一些书,并且要勤于动笔,使自己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这样你才能感受和发现孩子的创新萌芽,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