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输血方法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临床比较论文_杨芳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输血科 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目的:比较悬浮红细胞输注和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两种输血方法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以来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输血前后血液中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含量以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率。结果:实验组输血前后四种血液成分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不良率差别不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医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很好的疗效,且少有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血浆置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081-0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血液中出现抗自身红细胞的免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寿命缩短而产生溶血性贫血。[1]现阶段对于该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输血,而临床上应用的输血方法有很多,有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输注,除白细胞红细胞输注等等。为探究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有效的输血方法,本次实验中对我院10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分别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和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比效果,具体实验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以来收治的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女性28例,男性22例,年龄22至55岁,平均年龄(40.2±5.5)岁;对照组女性26例,男性24例,年龄25至62岁,平均年龄(42.5±6.2)岁。患者均为继发性,均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指标相符并排除危重病患。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试验已征得患者的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方法

每当患者出现贫血即进行输血,红细胞的阈值控制在60g?L-1。实验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进行治疗。在输血前后对患者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

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

1.4 评定标准

患者的治疗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类。无效:患者的贫血症状完全没有缓解,各血液指标没有改善;有效:患者症状有所缓解,各血液成分有所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彻底消失,血液指标正常。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血液指标改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差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周围环境的逐渐改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人体的技能也在发生着不断变化,在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病变,使得具有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2]。同时,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出现变异[3],抗原抗体结合使得红细胞过早的凋亡,血液内红细胞数目减少,造成溶血性贫血。最新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还与自身免疫耐受异常、免疫调节异常、抗体后调节等方面有关[4]。原发性温、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存在基础疾病,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5]。输血只是缓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心、脑、肝、肾缺氧状况,达到可耐受的血红蛋白水平,一旦药物治疗发生作用,溶血性贫血即可减轻[6]。

悬浮红细胞中虽然没有血浆成分,只含有可以缓解贫血症状的红细胞,可以减少输血后的不良反应,但患者本身所产生的过剩的抗体、补体等并没有得到解决,在输血过后红细胞依旧会被破坏,症状得不到缓解;洗涤红细胞中不含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等成分,可以有效减轻新注入血液的免疫原性,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同时血浆置换可以有效去除血浆中针对于红细胞的抗体补体成分,两种治疗方法联合有利于减轻溶血的症状。

本次实验中,从输血后血液成分改善的程度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实验组的各血液指标改善情况要远好于对照组;从输血后的治疗效果来看,实验组90%的治疗有效率要远好于对照组54%的有效率,并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见表3),因此在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的方法要远远好于使用悬浮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及时减轻病症,改善病情,有利于进一步的药物治疗的进行。

综上,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要优于悬浮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5):1127-1129.

[2]周岳敏.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4,5月中旬刊:35-37.

[3]张祥明.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7(15):51-52.

[4]邢莉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2):111-113.

[5]王明慧.不同数学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4,42(8):880-883.

[6]陆紫敏.不同数学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4(9):750-752.

论文作者:杨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2种输血方法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临床比较论文_杨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