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医院检验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分析及与补体C3、C4水平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对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活动组和缓解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抗核抗体与补体C3、C4水平相关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缓解组,补体C3、C4水平低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定抗核抗体、补体C3、C4水平可以预测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程度,同时抗核抗体水平的波动与补体C3、C4有较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抗核抗体;SLE;补体C3;C4
【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232-02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全球各个国家的发病率为20~89/10万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T细胞调节异常和B细胞功能亢进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诱发各种感染,而狼疮活动和感染临床表现相似性强,这就对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治疗提出严峻挑战。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产生的自身抗体。补体C3、C4水平是反应机体免疫情况的指标[1]。为此本文拟收集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析抗核抗体与疾病的活动度及与补体C3、C4水平的关联性。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根据患者疾病活动程度分为:50例活动组和50例缓解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活动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19岁~48岁,平均年龄37.24±8.25岁。缓解组男15例,女35例,年龄21岁~51岁,平均年龄36.35±9.38岁。对照组男39例,女61例,年龄20岁~52岁,平均年龄38.45±10.11岁。三组性别和年龄比较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1)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者;(2)自愿参加试验。
1.3 排除标准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近期合并感染者;(3)患有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纳入研究后抽取肘部静脉血(空腹8~10小时),测定抗核抗体和补体C3、C4。补体C3、C4采取速率放射比浊法测定,用贝克曼库尔特特定蛋白仪(原装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抗核抗体采取自动分析仪检测(试剂提供厂家为德国欧蒙,荧光显微镜是尼康50i)。
1.5 观察指标
对比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活动组和缓解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抗核抗体与补体C3、C4水平相关性。
1.6 统计学
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对照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抗核抗体阳性率及补体C3、C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核抗体可特征性地出现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一般阳性表达情况可以达到92%~100%。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基础为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会激活补体,相关研究指出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与血管内皮,正常情况下机体能清除外来抗原,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降低,免疫复合物未被清除,反复刺激机体产生相关抗体,最终加重病情[2]。
本次研究中还发现活动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缓解组,补体C3、C4水平低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研究指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期,机体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核抗体,这就解释了活动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缓解组。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等参与机体免疫调节[3]。此外还有文献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可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补体介导的经典和旁路激活途径可清除免疫复合物,此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补体C3、C4[4]。本文还发现抗核抗体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P<0.05),这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
因此,本文认为通过测定抗核抗体、补体C3、C4水平可以预测SLE患者疾病活动度程度,同时抗核抗体水平的波动与补体C3、C4有较好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永芹,王胜玉,张雪峰.抗核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04):753-754+759.
[2]刘鸿林,杜志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8(01):163.
[3]廖永强,彭可君,刘剑荣,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12,28(08):706-709.
[4]程玉萍,李丽.检测抗核抗体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中的意义[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01):63-66.
论文作者:许青,孙香香,骆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补体论文; 抗体论文; 水平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患者论文; 复合物论文; 阳性率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