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趋势(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当前我国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科教兴国、知识经济、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等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科学技术站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是为了今天更好的决策。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我国在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一较全面的总结。
一 经济发展的科技化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
科技影响经济的方式从长期看,主要是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即通过技术创新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空间。人类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发展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如资源、土地等都是有限的。但科技则可以用人类的创造发明,来获得新的资源,创造新的物品,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拥有更多的物品、财富。从中期及短期看,科技进步与创新则从对需求、产业结构的影响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1.科技发展既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取决于人们的消费水平。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消费呈梯度形式。一些有物质基础且愿意追求时尚的人、集团和企业常是新技术的最早消费者。军队也常是许多新技术的使用者,如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卫星等产品,军方都是最早的消费者。这些产品现已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和享受的产品。因此,一个健康的经济是一个需求梯度与技术供给梯度相均衡的经济。在给定的消费水平下,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在于企业能为客户提供适合多种消费水平、多种用途的产品。如果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在一个低技术水平层次上,那么,低层次的生产过剩就难以避免。
2.产业的发展与两种创新有密切关系: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其中产品创新常能引发一个新的产业,而工艺创新主要是解决生产的数量问题。多年来,我国过分关注产品工艺的发展,注重生产线的引进,技术改造的投资远大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如1997年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经费是444.13亿元,而技术开发的经费是145.13亿元,技术改造的经费是开发经费的3倍多。同时, 我国的产业政策仍然以第二产业为重点,导致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从1991年到1997年,第二产业平均年增长15.7%,而第三产业只有9.4%。
在重视生产线引进,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是忽视产品的创新。结果是生产能力的急剧膨胀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低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如彩电、洗衣机、空调、钢铁产品等现在都出现了生产的过剩。因此,产品创新不足是中国目前产品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创新环境恶劣使一些创新产品成为重复建设的诱饵。 如我国的VCD产品应该说是一个产品创新,它在创造需求、 解决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国产值已达100多亿元。而且现有VCD生产线可较容易地改造为DVD的生产线。但由于VCD最初的产品没有寻求专利保护,造成谁都可以生产VCD,国办厂家已有400多家。形成新一轮的重复生产。
4.消费结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各种消费品的相对价格,而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在技术推动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1)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 表征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 )衣着消费比重下降。在消费品领域衣着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而艺术含量较高。在收入水平低的阶段,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其在消费比重中呈现上升趋势,而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其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例逐步趋于下降。1990、1995和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分别为13.4%、 13.3%和12.4%,可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比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3)家庭设备与日用品消费比重稳中趋降。80年代以前,包括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空调机等家用电器在内的各种家用设备及其它日用品的消费比重上升很快,但进入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这一比重开始趋于缓慢下降。
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涌现。一些产业的产品消费呈现上升势头。
1.交通通讯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交通通讯消费比例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产品性能价格比快速提高,使得居民对这类产品,尤其是信息产品的有效需求增长迅速上升。1990、1995和1997年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比例分别为2.1%、4.8%和5.5%。
2.文化教育与娱乐消费比重逐步攀升。技术进步最直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二是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日益上升,迫使人们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人力资本。这两方面后果均使得社会对文化、教育和娱乐的需求上升。闲暇时间增加,人们开始注重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文化修养。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接受更多的教育。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教育与娱乐消费比重均稳步上升。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与娱乐消费的比重在90年代几乎翻了一番。
我国的需求结构也正从传统的工业品向知识密集的产品消费转移。这预示着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3.对高质量的、创新的产品需求在增加。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表现出需求相对不足,但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需求结构正在升级。低质量的产品、传统产业需求增长放慢,而高质量产品、高技术密集度的新兴产业增长依然很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过两次突出的增长高峰。第一次是在1988年8月,第二次在1993年4月。第一次高峰中增长最快的消费品是彩电(45.8%)、冰箱(86.8%)、啤酒(50.5%);增长最快的投资品是计算机(56.9%)、薄钢板(33.5%)、乙烯( 38.5%)、钾肥(38.5%)。 第二次高峰中增长最快的消费品是空调(128%)、录像机(56.5%)、照相机(56%); 增长最快的投资品是程控交换机(364%)、数控机床(111%)、民用优质船(188.6%)、 计算机(63%)(注:刘鹤:《高速增长中产业结构运行的趋势及产业政策的重要方向》)。
1998年,增长最快的工业品是技术水平和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第一、二次增长高峰产品中的程控交换机、计算机、 彩色电视机等, 在1998年经济相对低增长的环境下,仍然超高速增长,排在前五名之内,而且排在1998年增长最快的产品中的第一名是第一、二次高峰中都没有的移动通讯设备。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工业结构在急剧变化,传统产品正在高速增长的行列中消失,新兴产业正在持续快速增长。
因此,不断推出创新的、高质量的产品是拉动经济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二 高科技发展融资的社会化
人们长时期认为,发展高科技是政府的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高科技需要新的思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市场、技术变化快的高技术,仅靠国家的作用是不够的。美国等其它国家的经验表明: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科技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其中风险投资是一个较好的形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们通过政府的努力,在风险资金上做过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经费投入方面尚有很大差距。199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R&D投入占增加值的比重为4.8%, 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18%以上。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的资金要远远高于研究开发阶段的投入,仅依靠政府投入已是杯水车薪。因此,高科技发展融资的社会化是一个大趋势。
首先是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风险投资是指对处于创建期和成长期的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或债权投资,以期获得较高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高科技含量、高风险、期望高回报、中长期限和投资者愿意介入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风险投资的作用在于弥补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和高科技产业化之间的资金断层。
从投资的角度,一般可以按照资金投入阶段把风险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种子期(研究开发产生成果)、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与流行的观点相反,风险投资在基础创新方面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从美国1996年风险投资分布看,只有6%用于研究开发阶段, 即企业初创前阶段,大部分资金流向了由政府和企业资助的项目的商业化阶段,包括企业成长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因为高科技企业在成长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但由于缺乏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在银行也无贷款资信,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而风险资金在此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投资弥补了政府投资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的资金断层,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门槛,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有力工具。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风险投资在实践上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一是国外许多著名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陆续进入国内寻找风险企业。渴求资金的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一些正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些风险投资来源。1992年,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成立,这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投资成立的第一个风险投资基金。该集团创建于1974年,已在亚洲进行了多次成功投资,如世界最大的多媒体外设制造公司——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世界最大的调制解调器制造商——台湾致福公司等。目前,该集团已在深圳等地的一些高技术企业进行了成功投资。1998年10月,科技部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该集团将在7年内, 向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注入1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目前,该集团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设立了总计1亿美元的4家风险投资公司,对搜狐等40多家公司进行了投资。二是许多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和深圳,出台了许多关于风险投资、为高技术企业担保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通过上市为高科技公司从社会上集资。社会已经表现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投资的空前热情。高技术上市公司受到了股民的青睐。截止到1998年12月31日,深沪两地共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132 家(依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认定的企业)。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占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数量的比重从1992年的7.69%上升到1998年底的15.49 %。
1998年,高新技术板块呈现如下特点:
1.高新技术股业绩好于整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根据1998年年报计算,132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0.34元,每股净资产2.91 元,净资产收益率11.46 %, 均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所有上市公司1998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每股净资产2.58元,净资产收益率7.73%。但与1997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1997年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股收益为0.38元,净资产收益率13.72%。
2.高新技术股市场表现强于大盘。1998年, 在沪、 深两市涨幅前100名股票中,有23只高新技术股票, 占23 %, 其中合金股份涨幅达413.59%,位居深市榜首,厦新电子以179.06%的涨幅位居沪市第4 位。高技术企业上市公司因此获得了很强的社会资金支持,这种支持超出了国家计划的能力。
标签: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风投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