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后进生”一词在教育工作中频频提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作为“应试教育”遗毒之一的“后进生”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与思考。当今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关于“后进生”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后进生;成因;转化
“后进生”一般指由于错误的教育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最突出地表现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后进生”的产生原因涉及诸多方面的影响,但他们并非是不可塑的。而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需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讨。
一、“后进生”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
内部因素即中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活、成长,在心理和心理素质上的千差万别,在学习成绩上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具体有以下几点因素:
1.接受书本知识能力较差。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加上他们没有进取心和自我控制力,沦为了“后进生”。
2.叛逆性较强。少部分学生提前叛逆,虽然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但是收到社会舆论或是周遭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学习认识模糊,对教师的要求和持对抗态度,什么事情都要反着来,造成了学习上的怠慢。
3.学习方法错误导致事倍功半。个别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勤勤恳恳,但是没有一套高效有用的学习方法,花了大力气结果却不尽人意,成绩也一直提不上来。
(二)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薄弱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但是个别父母认为教书是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不够关心。甚至有些孩子早早地就遭遇父母离异或家庭变故,失去了父爱和母爱,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而还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管束不够严谨致使孩子纪律松散行事懒惰进而影响生活学习为人处事各方各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导致“后进生”产生的家庭因素。
2.教师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不合理的管理策略
个别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对知识点的传授讲解方法有失偏差,不能有效地将书本以及课外的知识予以学生理解吸收,导致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掌握相关知识,进而着重体现在考试成绩分数不理想的层面上。还有的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学中没有做到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挖苦、讽刺、歧视、体罚,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碍,从而无法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最后沦为“后进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社会不良风气的诱导
中小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期发展的年龄阶段,对新事物的关注和吸引极具旺盛。社会上不良的因素如黄色书刊、暴力影像、影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极大,但此些不良因素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具破坏力的。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一些大专本科学校就业难,没经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赚大钱的事实,导致一些“读书无用论”思潮掀起,更使一些中小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进而停滞读书最后沦为“后进生”。
二、“后进生”的转化
针对“后进生”的诸多问题,我们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对策: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变也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应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避免家庭矛盾和激烈冲突的不良事件发生。对孩子的管教应有的放矢,严慈相济,多给孩子信心和鼓励,不要侮辱打骂孩子。家长还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态,多与教师沟通,有效进行家校合作。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鉴于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有天赋,对他们的要求就不能过高过急,教师应先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稳扎稳打,有进步便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增进知识的吸收,从而慢慢追赶上来。
2.严格要求,加强监督。大部分学生都存在有自制力差,贪玩心强的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善用纪律约束他们,督促他们完成任务。但切忌方法简单粗暴,不能以力服人更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巧妙的方法使学生热爱上学习并能高效地完成功课。
3.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中小学后进生大多自卑心理较严重,教师不经意间的责骂就可能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因此,在面对中小学后进生这一群体时,教师应多关爱他们,以鼓励为主,善于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发挥他们的才能。教师要经常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即使是微笑的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久而久之,后进生们就会越来越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达到转差的效果。
4.倾注真情,平等对待。2008年九月一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需遵守的六大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具体要求。教师不仅对“后进生”要如此,更应全向全体学生,避免出现懈怠优生而导致优生倒退的现象发生。教师不仅是“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个友爱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充满温暖的礼物就能引起学生的感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海巍.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
[2]张明、邱红利.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 《教育纵横》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雨昕(1998-),女,重庆市江津区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论文作者:叶雨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后进生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成因论文; 中小学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