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

刘丁[1]2002年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建立有关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研究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特性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1. 对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医院感染140例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用WHONET4进行药敏分析,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2. 选用特异性的ERIC和噬菌体M13的核心序列为引物,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PCR分型,比较其分辨率、实用性等,并用脉冲场电泳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分型。 3. 用Nitrocefin显色法筛查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用等电聚焦电泳对其产酶种类进行初步的估计;再用叁维试验和纸片相邻法进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最后用特异性酶引物对质粒DNA和染色体DNA进行PCR扩增,以确定产酶基因的位置;同时,对其酶稳定性进行测定。 4. 用E-test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MIC,选出高耐株组、耐药株组和敏感株组,分别对各组进行了外膜蛋白电泳、药物摄取、超微结构等实验研究,并用PCR对靶位点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扩增,用内切酶HinfⅠ对保守区进行酶切和PCR-SSCP技术筛查其基因突变,最后用序列分析明确突变基因。结果1.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较高,为5.4‰,其中以创伤科(含ICU病房)和呼吸科最常见,分别占感染数的50.2%,、35.64%;药敏结果显示除亚胺培南外, 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以上;危险因素依次为病情(OR=8.691)、免疫抑制剂(OR=4.85)、机械通气(OR=3.68)、抗生素使用种类(OR=3.014)。2.ERIC-PCR和M13-PCR将23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型为5个和9个基因型;PFGE也能将鲍曼不动杆菌染色体DNA较好的分离。<WP=7>*本课题获全军“十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编号01Q-096)3.临床分离的23株鲍曼不动杆菌经Nitrocefin显色,均呈阳性,ESBLs为阴性,11株AmpC为阳性;等电聚焦提示有一条带pI在5.4处,另一条带pI大于9.0;23株菌均带有质粒,经PCR扩增结果显示质粒DNA上含有TEM-1编码基因;染色体DNA的PCR结果23株菌ampC基因均呈阳性;AmpC酶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的水解率最低,为15.7%和28.6%。4.临床分离的2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32μg/ml)9株,耐药(≥4μg/ml)3株,敏感(=0.25μg/ml)11株;其中HR7株存在外膜蛋白的差异和药物聚积的下降,经CCCP处理后,接近为正常水平,超微结构并无明显变化;9株高耐菌均存在gyrA基因的突变,同时有5株还存在parC基因的改变;3株耐药菌只有2株有gyrA的变异。结论1.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较高,其中以创伤科(含ICU病房)和呼吸科最为突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几类抗菌药物均呈较高的耐药性。2.病情、免疫抑制药、机械通气、抗生素使用种类等4项是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严格消毒和监测措施;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合理抗生素的使用,是控制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3.细菌噬菌体M13核心区域片段、肠杆菌科重复片段ERIC均可作为特异性引物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PCR分型,但M13优于ERIC;PFGE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型更具优势。4.鲍曼不动杆菌主要产TEM-1型酶和AmpC酶,其中质粒上携带bla-TEM基因,而染色体上存在ampC基因。对抗生素的水解实验可见,亚胺配能和头孢吡肟对AmpC酶具有稳定性较好,可作为临床上治疗产AmpC酶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5. 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主要与GyrA蛋白的相应氨基酸突变有关,特别是突变发生在Ser83位时,能产生对环丙沙星的高水平耐药;同时,在部分高耐株中也存在ParC蛋白Ser80位的氨基酸突变,表明也与其高度耐药相关;此外,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株中虽然存在外膜蛋白改变和药物的主动外运现象,但从本次研究看来不是其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

郭普[2]2010年在《蚌埠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β-内酰胺类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现状,研究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特性,分析耐亚胺培南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同源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以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引发的医院感染98例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用WHONET5.4软件进行药敏分析,明确其感染现状、耐药情况。用头孢硝噻吩(Nitrocefin)纸片显色法筛查鲍曼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再用叁维试验和双纸片协同实验进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耐亚胺培南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用脉冲场电泳技术(PFGE)对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型,聚类分析显示亲缘关系。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较高,其中以ICU病房、骨科、脑外科最常见,分别占感染数的62.24%、12.24%、6.1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分别占70.41%和18.37%。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4.29%,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65%-90%。98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β-内酰胺酶阳性94株,阳性率为95.92%;AmpC酶阳性58株,阳性率为59.18%;ESBLs阳性9株,阳性率为9.18%;未检测出MBL。PCR分析结果显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型:blaOXA-23基因型24株、blaOXA-58基因型3株、blaOXA-64-like基因型48株, blaOXA-20、blaOXA-24、blaOXA-48、blaOXA-50、blaOXA-55、blaOXA-60基因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检测到金属酶IMP、VIM基因。PFGE结果显示:63株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通过PFGE分为A,B,C,D,E五型,来自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46株菌株分为A、B、C叁个基因型,A型为主41株,其中A1亚型有32株,A2亚型8株,A3亚型1株,B型3株,C型2株。蚌埠市中心医院17株中4株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A1条带一致,其余:11株为D型包括D1亚型9株,D2亚型2株,2株为E型。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率较高,并呈现多重耐药。其产β-内酰胺酶情况严重,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原因。对碳青酶烯类的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产OXA-23、OXA-51型碳青霉烯酶。PFGE技术分型结果显示本地区病房、科室及医院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现象。

王焕[3]2017年在《唐山市区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唐山市区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重点探讨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性别、年龄、时间和病种分布特点,同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耐药性和菌型分类,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医院ICU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指导临床有效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8月1日~2016年7月31日唐山市工人医院、开滦医院、唐山市第二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ICU的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查阅患者病例,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建立epidata3.0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同时收集医院ICU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提取DNA,进行RAPD扩增,对菌型进行分析。结果1唐山市区ICU患者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平均为5.6%,其中唐山市工人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为5.7%,开滦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为5.6%,唐山市第二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为2.7%,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为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不完全相同。2唐山市区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第一季度为3.6%,第二季度为6.3%,第叁季度为6.9%,第四季度为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秋季节医院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高于春季和冬季。3唐山市区医院ICU男性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为6.7%,女性为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4唐山市区医院ICU患者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80岁、≥90岁年龄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1.9%、2.0%、2.4%、5.7%、6.3%、8.3%、6.6%、6.1%,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发生率不完全相同,高年龄组(≥60岁)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5 ICU患者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发生率以复合外伤的患者最高,发生率为26.1%,消化疾病患者发生率为12.3%,次之。6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多种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在80%以上,耐药严重,对多黏菌素全敏感。7 154株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经RAPD技术扩增以后,可分为A、B、C、D、E、F、G、H、I 9种菌型,以B型和C型为主,主要菌型在各医院之间均有分布。结论1唐山市区不同医院ICU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发生率不同,男性患者感染率高于女性,夏秋季节发生率普遍较高,有复合外伤和手术的患者发生率高。2 ICU内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高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普遍且严重。鲍曼不动杆菌以B型和C型为主。

王厚照[4]2012年在《厦门部分地区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和内容1.了解厦门部分地区医院感染病原体鲍曼不动杆菌(BA)的耐药情况,掌握耐药谱随时间变化趋势,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提供依据。2.探索鲍曼不动杆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条件,了解医院感染病原体以及分离株的基因多态性,闸明其菌株间的遗传亲缘关系。3.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鉴别优势克隆菌株的时间、地区以及人群的叁间分布,判断爆发菌株和散发菌株。4.分析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常见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研究方法1.菌株的收集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厦门部分地区叁级医院住院的医院感染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于医院住院患者的痰、血液、尿液、粪便和脓液等样本,所有菌株经西门子Walkaway96鉴定定药敏仪(美国,德灵)鉴定,并剔除同一患者相同样本重复菌株。2.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按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标准,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所有收集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3.基因分型方法:建立适合鲍曼不动杆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的实验室条件,对所有收集的菌株进行PFGE基因分型,采用BionumericSV4.0软件中的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4.广泛耐药菌株耐药基因的检测:PCR扩增法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中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常见耐药基因。研究结果1.厦门部分地区2009-2011年医院感染BA的药物敏感性结果1.1BA药敏的总体情况本研究共收集到386株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对20种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类及加酶抑制剂类、头孢菌素类及加酶抑制剂类、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从高到低依次如下:氨曲南(87.05%)、哌拉西林(77.72%)、头孢吡肟(77.72%)、头孢噻肟(72.28%)、厄他培南(71.50%)、替卡西林/克拉维酸(69.17%)、复方新诺明(68.91%)、左氧氟沙星(67.62%)、妥布霉素(67.62%)、环丙沙星(67.36%)、头孢他啶(66.32%)、庆大霉素(65.5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4.51%)、美罗培南(63.73%)、哑胺培南(63.47%)、阿米卡星(57.77%)、头孢哌酮/舒巴坦(52.85%)、多粘菌素(41.19%),米诺环素(0.00%);没有发现泛耐药及全敏感菌株;分离菌株对常见p-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加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耐药较为严重,均超过50%,有的接近9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呈现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超过60%;多粘菌素耐药率低于50%,米诺环素耐药率为0.00%。1.2BA药敏的时间变化趋势厦门部分地区分离的BA耐药情况较为严重,3年间,厦门部分地区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于多数常见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多粘菌素增长较为明显。1.3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检出情况38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多重耐药菌株118株,广泛耐药菌株97株,检出率分别为30.57%和25.13%。2.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分型结果2.1PFGE应用于BA的几个技术关键点:0D值为4.5, Spa I20U酶切3h以上,脉冲角度为120度,电场强度为6V/cm,电泳20h。在此条件下90%以上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图潜条带数目、大小、亮度及长度均非常合适。2.2在使用相同的试剂、仪器和参数的前提下,386株菌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PFGE电泳,每株约出现21-33个电泳条带,分子量在30kb-800kb之间。经BionumericS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值在45.9%-100%之间,可分为242个型(相似值为100%视为同一PFGE型别);2.3最常见的基因型有40株菌,20,09年12株,2010年15株,2011年13株。2.497株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分型97株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杆菌中经BionumericS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相似值在67.9%-100%之间,可分为67个型。3.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基因的研究97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TEM基因阳性23例,检出率为23.71%;CTX-M-13基因阳性检出17例,检出率为17.53%。97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VIM-2阳性菌株30例,检出率为30.93%;IMP-1阳性菌株39例,检出率为40.20%;OXA-58阳性菌株10例,检出率为10.31%;OXA-51阳性菌株80例,检出率为82.47%;OXA-23阳性菌株85例,检出率为87.63%;OXA-24阳性11株,检出率为11.34%。没有检出NDM-1基因。研究结论1、厦门部分地区2009年到2011年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自呼吸系统标本,科室分布主要是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内科,分离患者人群集中在45岁以上人群。2、对厦门部分地区2009年到2011年分离的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调查表明:386株分离菌的对20种常用抗生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常见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加酶抑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耐药较为严重,均超过50%,有的接近9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呈现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超过60%;多粘菌素耐药率低于50%,米诺环素耐药率为0.00%。3年间,厦门部分地区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于多数常见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多粘菌素增长较为明显。3、PFGE是一种稳定、精确的基因分型方法,适合作为院内感染的同源性分析。4、349株的PFGE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厦门部分地区存在242种基因型的流行,在多家医院病房中不存在优势克隆株;厦门部分地区2009年到2011年未出现过大规模的爆发流行,ICU病房出现频率高,交叉感染出现于不同医院之间;另外,不同医院之间出现基因型完全一致菌株,提示及时的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5、厦门部分地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包括ESBLs耐药基因组中的TEM和CTX-M-13亚型和碳青霉烯酶中的OXA-23, OXA-24, OXA-51, OXA-58和VIM-2、IMP-1,主要以OXA-23型和OXA-51型碳青霉烯酶为主。

梁立杰[5]2014年在《机械通气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机械通气住院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影响因素,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0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机械通气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1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标准》[1]。按照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表分别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GSC评分、APACHE评分、CPIS评分、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菌素和激素应用等一般情况,所有入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应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深部痰,并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依据CLSI2007版标准进行结果判读,对分离所得鲍曼不动杆菌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药敏情况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和非多重耐药组,对比分析引起唐山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ˉ±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多重耐药组患者和非多重耐药组患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年龄方面,多重耐药组患者比非多重耐药患者平均年龄要高,经检验(P<0.05),具有差异性。2多重耐药组患者在合并感染、院前应用抗菌素、联合应用抗菌素、抑酸药的应用、GSC评分、APACHE评分、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多重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院前应用抗菌素、联合应用抗菌素、APACHE评分、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关系密切(P均<0.05)。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较明显,常见抗菌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明显不足。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秋冬季节具有较高的检出率。6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致死率达19.12%。结论机械通气住院老年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明显。高龄患者、合并感染、院前应用抗菌素、联合应用抗菌素、APACHE评分、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危险因素。鲍曼不动杆菌在秋冬季节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困难,感染致死率较高,应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侵入性操作,改善周围环境,有利于预防感染的发生。

罗斌华, 李福太, 吕芷娴, 沈燕如, 兰玉娟[6]2016年在《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特点。方法对某综合性叁级甲等医院近两年发生100例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按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科室分布依次为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普外科。其危险因素为使用呼吸机(OR=10.676)、抗菌药物使用≥14d(OR=9.640)、基础疾病(OR=8.071)、使用深静脉插管(OR=7.752)、留置导尿(OR=6.20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及多粘菌素B保持低耐药率(<5%),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5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感染率及耐药率日趋严重,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指导临床科室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防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在医院内流行暴发。

杨秋[7]2016年在《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分子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临床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逐年增多。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报道呈全球性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生存能力和黏附能力强,广泛存在医院环境中,易定植在患者身体和医院的医疗器械上且能存活时间较长。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几乎所有的p-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能引起免疫低下患者的感染率和病死率增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主要机制是产苯唑西林酶和产金属p-内酰胺酶。整合子和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ISCR)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整合子特异性捕获外源性的耐药基因盒并整合在自身基因组上而获得耐药性,ISCR可以通过滚环复制的方式任意移动相近的DNA片段,为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扩散提供高效的媒介。人的肠道是各种耐药细菌及耐药基因储存的场所及临床感染来源,耐药细菌及耐药基因可以随粪便排出污染周围环境等进行传播扩散。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在医院内范围内,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本研究选取本院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最高的科室,对患者临床样本及患者入院当天粪便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及耐药基因转移元件如整合子和ISCR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检测并通过进行同源性分析确定整合子和ISCR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盒,随后进行ERIC-PCR及聚类分析研究克隆相关性。将碳青霉烯酶基因及耐药基因转移元件的检测结果、ERIC-PCR及聚类分析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对判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是散发还是暴发/流行,粪便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是否为临床感染来源意义重大。针对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敏感、特异、经济完成检测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研究方法1.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收集收集2014年7月~12月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血液科送检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及其他临床常用抗生素均耐药,除对多粘菌素和(或)替加环素敏感,药敏试验参考CLSI的标准。BD Phoenix100鉴定为醋酸钙-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的菌株,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基因。对所有菌株进行转种、保存并提取细菌全基因组DNA。2. 患者粪便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2014年7月-12月对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血液科各收集600个患者入院当天粪便常规检查剩余标本,用麦康凯培养基(含2mg/L的美罗培南)筛选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对所有菌株进行转种、保存并提取细菌全基因组DNA。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基因,利用BD 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器对鲍曼不动杆菌特异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确证和MIC药敏试验,药敏试验参考CLSI的标准。3. 检测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检测临床标本及粪便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的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blaVIM、blaIMP、blaOXA-23-like、 blaOXA-24-like、bla 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进一步确定其亚型。4. Ⅰ类整合子及其基因盒检测检测Ⅰ类整合酶基因,筛选出携带Ⅰ类整合子的细菌,再进一步扩增其可变区。对可变区阳性的标本,根据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Hinf I酶切图谱进行分类,挑取不同谱型的标本进行测序,通过分析序列的同源性,得出对应可变区的耐药基因盒排列类型。5. ISCR及其基因盒检测检测ISCR1基因,筛选出携带ISCR1基因的细菌,再进一步扩增其可变区。对可变区阳性标本,根据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HinfⅠ酶切图谱进行分类,挑取不同谱型的标本进行测序,通过分析序列的同源性,得出对应可变区的耐药基因盒排列类型。6. ERIC-PCR对于所有菌株进行ERIC-PCR基因分型及电泳图谱聚类分析,研究其克隆相关性。7.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设计2组引物,1组分别特异扩增不动杆菌属recA基因、鲍曼不动杆菌16S-23S rRNA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ITS)基因和blaNDM基因,另1组分别特异扩增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基因,要求扩增产物Tm值相差大于1.5℃以便于准确区分不同基因,对所有引物及其扩增产物进行同源性比对,均未见除目的基因外的其他同源序列。以本实验室前期保存的,经过普通PCR及测序验证含有目的基因的临床菌株为阳性对照,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的方法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利用单重实时荧光PCR分别对7个目的基因进行特异性检测,在特定的引物下同时对靶核酸序列和非靶核酸序列及灭菌去离子水进行PCR扩增,进行特异性评价。阳性对照菌株构建重组质粒以后,提取重组质粒DNA定量后进行一系列10倍稀释,使最终于反应管中的DNA含量依次相当于106、105、104、103、102、10copies/μl。反应体系的敏感性评价则用上述浓度的重组质粒DNA进行。分别选用7个目的基因104 copies/μl重组质粒DNA进行批内、批间重复试验。分析整理批内、批间的Ct值,对反应体系的重复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利用400株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不动杆菌(228株鲍曼不动杆菌,178株非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反应体系的临床菌株检测评价。以普通PCR及电泳作为评价该反应体系的方法对照。将含已知目的基因的耐碳青霉烯不动杆菌菌株调制生理盐水混悬液,包括101-108cfu/ml系列浓度,分别取200μl加入1.8m1粪便或痰液中制备模拟标本,磁珠法提取模拟标本的DNA,探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用于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应用前景。研究结果1. 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收集参照BD Phoenix100鉴定及药敏结果,结合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基因Ab16S-23S rRNA ITS的结果,临床样本共分离出7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神经外科35株、呼吸内科20株、血液科21株。2. 粪便标本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的分离鉴定从1800份粪便标本中共筛查到140株耐碳青霉烯细菌,结合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基因Ab16S-23S rRNA ITS的结果,有20株为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神经外科6株、呼吸内科9株、血液科5株。3. 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结果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blaVIM、blaIMP、 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 OXA-51-like和blaOXA-58-like检出率分别为4.1%、22.9%、26.0%、67.7%、63.5%、46.8%、65.6%。4. Ⅰ类整合子及其基因盒检测结果9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60株整合酶Ⅰ基因呈现阳性扩增,其中47株可变区呈现阳性扩增。经PCR-RFLP分析,47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共分为12个类型,挑选不同类型分别测序,12个类型的基因盒中共包括21种不同的耐药基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aadk2,aadA4,aadA5,aadA24-like,aadB),氯霉素耐药基因(cat, catB3, catB8,catB-like)、甲氧苄啶耐药基因(dfrA1,dfrA12,dfrA25),β-内酰胺酶基因(blaOXA-30, blaPSE-1, blIMP-1),以及少见的利福平耐药基因(arr-3)及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like)。catB3--qnrVC-like--aacA4和aacA4--blaIMP-1--blaoxA-30-- catB3耐药基因盒排列组合为首次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5. ISCR1及其基因盒检测结果9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中,53株ISCR1呈现阳性扩增,33株可变区呈现阳性扩增。经PCR-RFLP分析,33株ISCR1可变区共分为6个类型,挑选不同类型分别测序,6种类型的基因盒中共包括11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盒,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blaPSE-1)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1,qnrB2)。6. ERIC-PCR基因分型及聚类分析9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电泳图谱及聚类分析结果,在80%的相似水平聚为89个类群,聚类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存在同一克隆群。7.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评价及应用探讨建立2组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1组同时检测不动杆菌属recA基因、鲍曼不动杆菌16S-23S rRNA ITS基因和blaNDM基因,另1组同时检测blOXA-23-like、 blaOXA-24-like、bla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基因。两组多重实时荧光方法均可特异扩增目的基因并呈现特异熔解峰,最低可检测靶基因10 copies/μl,在检测靶基因10~106范围内相关系数0.99,批间及批内重复试验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4.2%。检测临床分离的400株耐碳青霉烯不动杆菌,用普通PCR及基因测序作为对照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果与对照方法均一致。粪便及痰液模拟标本多重实时荧光PCR结果与纯培养菌株的检测结果均一致,模拟标本中各类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最低浓度均为102cfu/ml。结论1. 本研究对9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中OXA酶的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基因均具有较高的携带率,表明产OXA酶是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最重要机制。2. 本研究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检出12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盒排列类型,携带21种不同类型耐药基因,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氯霉素耐药基因、甲氧苄啶耐药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catB3--qnrVC-like--aacA4和aacA4--blaIMP-1-blaOXA-30--catB3耐药基因盒排列组合为首次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3. 本研究中ISCR1可变区检出6种不同类型的基因盒排列类型,检出携带11种不同类型耐药基因,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4. 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和ISCR1的携带率均较高,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及ISCR1可变区分别携带21种和11种不同类型耐药基因,相应的耐药基因覆盖了临床常用种类抗生素,表明Ⅰ类整合子和ISCR1在介导多重耐药及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5. ERIC-PCR基因分型及聚类分析,结合耐药基因研究结果可用于阐明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是散发还是暴发/流行。6. 成功的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对携带blaNDM、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 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非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快速检测及区分,并具有直接应用于检测临床样本中携带blaNDM、blaOXA-23-like、blaOXA-24-like-bla OXA-51-like和blaOXA-58-like基因的不动杆菌的广泛前景。

马冬梅[8]2016年在《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在体外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分析,分析验证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探讨双黄连粉针剂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双黄连粉针剂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干预,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为双黄连粉针剂以及中药在体内的抑菌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从我院临床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培养,取分纯的菌落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Phenix-100)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标准遵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 M100-S24执行,挑选出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配制不同浓度的双黄连和双黄连+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依照肉汤稀释法35℃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确定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双黄连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为20mg/mL,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MIC为256ug/mL。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双黄连浓度7.5mg/mL时,再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64ug/mL可抑制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双黄连浓度lOmg/mL时,再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32ug/mL可抑制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比单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浓度降低了8倍。双黄连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大大增强了单独使用双黄连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抑菌效果。双黄连+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时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与两种药物用药间隔2小时、4小时、6小时作用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结果显示:当双黄连浓度相同时,各间隔组使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同时组相比均为相同或降低,间隔4小时组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浓度比其他组都明显降低,间隔4小时组与其他组比较抑菌效果更好。结论: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双黄连粉针剂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与单独使用双黄连粉针剂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增强了单独用药的抑菌效果,并且双黄连粉针剂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间隔4小时与其他组比较抑菌效果最佳。双黄连粉针剂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可以降低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使用量,以达到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目的。

彭敬红[9]2009年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和意义通过调查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趋势,了解多重耐药及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率及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检测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在多重耐药菌株中的携带率,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流行及传播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细菌室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332株非重复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多重耐药及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率;琼脂稀释法检测多重耐药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改良叁维试验法筛选产AmpC酶菌株,叁维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消毒剂与磺胺类耐药基因qacE△1-sul1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l1。结果2001年至2007年太和医院共分离到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332株,所有分离菌株都来源于住院病人,尤其是神经外科,占29.8%,其次是呼吸内科、ICU和整形外科,分别占17.4%、15.3%、12.4%。这四个病房的总分离菌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75%;感染年龄大多超过60岁,占31.9%,其次是30~60岁,占49.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占绝大多数,达66%,其次是各种分泌物和泌尿道感染,各占15.7%和6.3%。7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其耐药率也越来越高。亚胺培南一直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尽管它的耐药率从2001年和2002年的0%上升到2007年的15.4%;抗菌活性仅次于亚胺培南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它的耐药/中介率从2004年的9.8%/19.6%上升到2007年的17.3%/28.8%;在这七年中,氨曲南的耐药/中介率有轻微的升高(从51.7%/34.5%到57.7%/30.8%)且保持较高的中介率,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在2004年最高(74.5%),2004年前后则在42.6%和66.7%之间波动;氨苄西林一直保持较高的耐药率,且耐药趋势逐年升高,从69.0%到88.5%;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平均在90.8%;其他几种药物的耐药率从2001年的32.5%上升到了2007年的73.1%。7年间从不同标本中共检测到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从2001年的4.8%上升到2007的28.6%,总检出率为12.6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其MIC_(50)和MIC_(90)均为0.5ug/ml,全部处于敏感范围,其他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其耐药率为50.0%和52.3%,但其MIC_(50)和MIC_(90)均处于耐药范围,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5.7%,中介率为26.2%,其他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8.6%~100%,且MIC_(50)和MIC_(90)均已达耐药范围。在332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共有24株对亚胺培南耐药,总检出率为7.23%。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时对美罗培南耐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MIC_(50)和MIC_(90)均为0.5ug/ml,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其耐药率已达62.5%,中介率16.7%,且MIC_(90)高达128ug/ml,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75~100%之间,MIC_(50)和MIC_(90)均已达耐药范围。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表型共检出5株菌产ESBLs,检出率为11.9%,36株菌产生AmpC酶,检出率为85.7%,未检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鲍曼不动杆菌菌株。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通过PCR共检出bla TEM 37株,阳性率88.1%、bla OXA-23群24株,阳性率57.1%;bla ADC 36株,阳性率85.7%,bla PER 4株,阳性率9.5%,未检出SHV、VEB、OXA-24、OXA-58、IMP及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检出情况,AAC(3)-Ia 32株,阳性率76.2%,AAC(6’)-Ib 22株,阳性率52.4%,ANT(3”)-I 11株,阳性率26.2%。42株菌共检出qacE△1-sul1基因26株,intl1基因25株,阳性率分别为61.9%、59.5%。结论1.太和医院2001年至2007年共分离到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332株,所有分离菌株都来源于住院病人,尤其是神经外科,占29.8%,其次是呼吸内科、ICU和整形外科,分别占17.4%、15.3%、12.4%。这四个病房的总分离菌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75%。感染年龄大多超过60岁,占31.9%;呼吸道感染占绝大多数,达66%。2.7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年增加,其耐药率也越来越高。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分离出42株多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从2001年的4.8%上升到2007的28.6%,总检出率为12.6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其MIC_(50)和MIC_(90)均为0.5ug/ml,全部处于敏感范围,其他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为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含酶抑制剂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但这叁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小于50%,且MIC_(50)和MIC_(90)均处于耐药范围。4.共分离出24株亚胺培南耐药菌株,总检出率为7.23%,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同时对美罗培南耐药,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是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其MIC_(50)和MIC_(90)均为0.5ug/ml,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但其耐药率已达62.5%,中介率16.7%,且MIC_(90)高达128ug/ml。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携带bla TEM、OXA-23、ADC、PER基因,未检出SHV、VEB、OXA-24、OXA-58、IMP及VIM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修饰修饰酶基因以AAC(3)-Ia和AAC(6’)-Ib为主。Ⅰ类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intl1阳性率高达61.9%,且伴qacE△1-sul1基因。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全部敏感。6.实验室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及其流行,为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和流行,以及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奠定基础。

陈菁[10]2014年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出现了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甚至全耐药的菌株。住院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一旦感染,将面临无药可救的局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引起的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表明由于各地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同及耐药菌控制的差异,MDRAB在世界各地的流行也存在差异。本课题通过研究本地区MDRAB的流行特征及其耐药机制,为预防和控制MDRAB在本地区的爆发流行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调查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某综合性医院住院且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患者病历资料,以MDRAB感染者为病例组,同时期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感染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调查结果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2.随机收集2009年~2012年某综合性医院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出的MDRAB菌株286株,采用VITEK260细菌鉴定仪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3.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耐药率差别统计采用χ2检验。4.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测定MDRAB对常用消毒剂酒精、含氯消毒剂和碘伏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和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作平行比较。结合细菌药敏结果,分析消毒剂抗性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是否存在联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MDRAB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的携带率。5.采用PCR方法鉴定收集的MDRAB菌株,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FGE进行菌株的同源性分析以及通过PCR方法筛查整合子的种类和基因盒,并对基因盒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结果1.某综合性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者以院内感染(58.76%)居多,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85.05%);mdrab感染的病人较敏感株感染病人延长的住院天数平均增加13.39天,治疗总费用平均增加95171.58元;mdrab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及自动出院率总和较敏感菌株感染的患者增加了3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础疾病个数(or=3.012,95%ci:1.153~7.868)、入住icu(or=2.935,95%ci:1.093~7.885)、病情的严重程度(or=6.481,95%ci:2.524~16.644)、碳青酶烯类药物使用(or=7.988,95%ci:2.961~21.547)和深静脉置管(or=2.875,95%ci:1.049~7.880)为md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敏感组和多重耐药病例组的耐药率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多重耐药组的耐药情况严重,14种测试抗菌药物中9种药物的耐药率达100%。2.某综合性医院28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按90%相似度可分为43种基因群,其中g23、g25为优势基因群,且2009年~2012年中均有检出,流行科室以外科片区为主,综合icu为高发科室,另环境中也检出同基因群菌株;结合药敏结果,各基因群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于40%外,其余耐药率均大于65%,且g23群的耐药比例最高,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与g25群相比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某综合性医院mdrab主要克隆群的代表株对酒精、碘伏和含氯消毒剂进行抗性测试表明,与标准菌株及敏感株比较,酒精对mdrab的mbc和mic值较高,有一定程度的抗性,碘伏及含氯消毒剂的差别不大;但叁种消毒剂的常规使用浓度均超过试验的mic值及mbc值。结合消毒剂抗性与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发现二者并无必然联系。mdrab的耐消毒剂基因qace△1检出率为57.97%。4.中国东南部地区及北京和烟台收集的425株mdrab菌株,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地区主要有5种克隆群,流行于10个地市的13家医院;c25、c33为两个最主要的优势克隆群,其中c25群的分布除福建省外,杭州、温州及烟台也有检出,而c33群则为福建本地的流行群,分布于福州、南平及泉州。425株mdrab除米诺环素外,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70%,其中78%为耐碳青酶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其int?整合子检出率为69.6%,未检出intⅡ和intⅢ整合子。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率高于阴性菌株,也存在4种优势克隆群,且优势克隆群p4为本地流行株,其泛耐药株所占比例较高。研究中整合子所携带的基因盒为aacA4-catB8-aadA1和dfrⅫ-orfF-aadA2,属福建省首次报道。结论1.MDRAB的耐药情况严重,其感染者愈后和转归不佳,应加强对MDRAB感染者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入住ICU病情严重合并基础疾病多的患者;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特别是碳青酶烯类药物;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避免其引起的爆发流行。2.控制MDRAB菌株的流行应加强对优势克隆群的监测,加强高发及流行科室的消毒灭菌工作及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及时隔离感染病人,减少不必要的转科。3.临床工作中遇到可疑MDRAB爆发流行及污染的情况按常规浓度使用消毒剂能够有效地将其杀灭;根据qacE△1基因是主导对季胺盐类和双胍类消毒剂的外排泵基因,建议消毒MDRAB污染的环境应减少季胺盐类消毒剂的使用,对于皮肤的消毒也不建议单纯使用双胍类消毒剂,提倡使用含有酒精成份复配的消毒剂以保证消毒效果。4.中国东南部地区存在MRDAB的优势克隆群的流行,福建省内MDRAB的流行模式为本地克隆株和国内流行克隆株的流行共同存在。该地区MDRAB耐药形势严峻,CRAB的检出率高,甚至出现广泛耐药的菌株。5、中国东南部地区MDRAB检出的整合子均为int?;整合子可增加MDRAB的耐药性,其流行存在优势克隆群;福建省本地的优势克隆群中广泛耐药的比例高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所携带的基因盒既有全球广泛报道的种类,也有本地流行的种类;强调根据地区差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控,防止流行株广泛蔓延。

参考文献:

[1].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D]. 刘丁. 重庆医科大学. 2002

[2]. 蚌埠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β-内酰胺类药物机制研究[D]. 郭普. 安徽医科大学. 2010

[3]. 唐山市区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状况研究[D]. 王焕. 华北理工大学. 2017

[4]. 厦门部分地区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D]. 王厚照. 安徽医科大学. 2012

[5]. 机械通气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药影响因素[D]. 梁立杰. 河北联合大学. 2014

[6]. 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罗斌华, 李福太, 吕芷娴, 沈燕如, 兰玉娟. 江西医药. 2016

[7].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及分子诊断研究[D]. 杨秋.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8]. 双黄连粉针剂对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究[D]. 马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9].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研究[D]. 彭敬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研究[D]. 陈菁. 福建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