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分类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论道德分类
从逻辑上看,道德分类就是对道德这一概念外延的揭示。道德这一概念的外延是由其内涵规定的。因而揭示道德的内涵,用定义以凝缩形态表达出来的道德观,是规定道德概念外延的根本依据。在我国伦理学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观是道德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说。笔者不同意这一道德观,笔者的道德观是道德的自觉行为观: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的根源于种种需要的涉及彼我利与害的自觉行为。这一道德观是笔者对道德进行分类的理论前提。
对道德进行分类首先必须找到用以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必须是被分对象本身固有的某种维度规定性或构成成分,必须是道德概念的定义揭示、蕴含了道德的不同维度的规定性或构成成分。道德的各种构成成分都可以作为道德分类的标准;但要建立道德的分类体系就必须把道德全部的构成成分都抽象出来,分别作为分类标准,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全的分类体系。为此,就必须对道德进行因素分析,寻找道德的系统的分类标准。事实上,在我们给出的道德定义中,已经蕴含了道德的主要构成成分,蕴含了对道德进行系统分类的标准。这种标准共有四个方面:(1)道德的承担者;(2)统一在作为行为的道德中的观念;(3 )道德所涉及的对象;(4)道德实际实现的价值的品质。 这些都是道德的有机构成成分,都可以作为道德的分类标准。
运用这些标准对道德分别展开完全分类,各自得到一个标准下的分类类别。这些不同的类别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存在,又怎么样建成道德的分类体系呢?在这里必须引进一个逻辑学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因素分析的分类方法。
道德由上述四种因素统一而成;分别以这些因素为标准的分类得到的是因素类型的道德——承担者型道德、观念型道德、对象型道德、品质型道德。这些因素型道德可以共同内在地统一为道德,可以作为道德的第一层次分类的结果,可以此为基础构成道德的分类体系(见道德分类图1)。
┌承担者型道德
│观念型道德
道德─│对象型道德
└品质型道德
道德分类图1
二 道德分类体系
以因素分析的分类为道德第一层次的分类,就可以把以不同因素为标准的分类内在地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而不运用因素分析的分类方法,就无法得到统一的分类体系。
下面我们就分别论述统一为分类体系的这些因素型道德。
道德分类图2
1.承担者型道德 承担者型道德是以道德的承担者为标准对道德进行因素分析的分类而得到的因素型道德。道德既然是人的自觉行为,总有特定的承担者,或道德行为主体。道德的承担者多种多样,概括地看,无非是个人和群体。个人行为中有道德问题,这是被公认的事实;群体行为中也有道德问题,却是传统伦理学未曾顾及到的。事实上,群体行为同样涉及彼我的利害关系,同样根源于群体需要。因而群体也是道德行为的主体。这样,以承担者为标准就可把承担者型道德分为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两大类(参见道德分类图2)。
个体道德也可以称之为个人道德,即实现在一个个人身上的承担者型道德。每一个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性,都有其独具的个人规定性,也有与不同层次的人共有的规定性。最一般地看,每个人都有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等共同的规定性,都是性别个体、年龄个性、家庭个体、社会个体;这些不同性质的个体都是对统一的个人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作为不同性质的个体,其个性道德就有了相应性质上的区别——即性别个体道德、年龄个体道德、家庭个体道德、社会个体道德的区别。
性别个体道德(简称性别道德)是作为性别个体的个人在两性关系范畴的个体道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别。性别的差异是人类自然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性别的差异使人世间有了两性关系。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界。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作为性别个体,每个人都存在两性关系问题。在此范畴的个体道德就是所谓性别个体道德。性别个体道德对于不同性别来说,有其共同性,也有其差异性;因而性别个体道德又可分男性道德和女性道德两大类。男性道德是作为性别个体的男性在两性关系范畴的性别道德;女性道德是作为性别个体的女性在两性关系范畴的性别道德。
年龄个体道德(简称年龄道德)是不同年龄的个人在年龄关系范畴的个体道德。年龄道德是人的作为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统一的年龄所规定了的个体道德。根据人们所处的实际年龄梯度,运用梯度分类法可把年龄道德分为儿童道德、青年道德、中年道德和老人道德。儿童道德是童年人的年龄道德。青年道德是青年人的年龄道德;成年道德是成人的年龄道德;老人道德是老年人的年龄道德。
家庭个体道德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在家庭关系、家庭生活范畴内的个体道德。家庭制度规定了家庭成员都各有自己特定的道德:夫德、妇德、父德、母德、子德、女德、媳德等。夫德是作为丈夫的男性的家庭个体道德;丈夫对妻子负有由夫妻关系规定的责任、义务,履行这些责任、义务的自觉行为就是夫德。妇德是作为妻子的女性的家庭个体道德。父德是作为父亲的男性的家庭个体道德;母德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的家庭个体道德;子德是作为儿子的男性的家庭个体道德;女德是作为女儿的女性的家庭个体道德;媳德是作为儿媳的女性的家庭个体道德;等。
社会个体道德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社会关系、社会公共生活范畴的个体道德。个人不但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同时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是社会成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起码有两重身份:公民和职业劳动者。对于国家来说,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每个成年个人都是公民,都有权参加各种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范畴,每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实现种种公德。作为职业劳动者的个人,都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劳动谋生,要遵循作为职业劳动者的道德规范,实现种种个人职业道德。个人职业道德因职业差异而各不相同,但也有其共同性,这就是忠于职守。在此前提下,又有农民道德、工人道德、教师道德、医生道德、官员道德等。职业个人道德和公民道德共同统一为社会个体道德。
上面,我们简要论述了个体道德;下面再看群体道德。群体道德是群体的涉及自身和其他群体利与害的道德。群体是历史地发生发展的复合体;那些有惯常组织的群体的群体道德是为制度道德。制度是由社会组织结构规定了的惯常的行为方式;制度道德是社会组织机构规定了的群体道德。制度道德对生活与其中的个人的道德具有深刻的规定作用。伦理学如果不研究制度道德,就丢掉了自己的绝大多数对象,也就不能深刻地理解个体道德。
对群体道德又可进行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分类。这个分类的前提是对群体的分类。根据群体组织的大小可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职业群体,对全社会则可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社会地位分为层次型群体——阶级群体和阶层群体。〔2〕相应地,群体道德也可分为初级群体道德、 职业群体道德和社会层次道德三大类。
初级群体道德是初级社会群体的群体道德。“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3 〕主要包括家庭和邻里。相应地,初级群体道德也就分为家庭道德和邻里道德两类。
家庭道德是由家庭制度规定了而具体实现在一个个家庭中的初级群体道德。家庭道德统一着家庭成员的道德,但不是家庭成员个人道德的总和,而是具有群体规定性的初级群体道德。家庭道德集中体现在家庭生活目标、生活方式、行为途径上。
邻里道德是由邻里关系规定了的实现在邻里共同生活中的初级群体道德。邻里是由一个个家庭基于邻近的地缘关系在共同生活中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邻里具有生产互助、生活服务、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邻里的涉及彼我利益的行为即为邻里道德。在我国的传统上,邻里道德是倍受重视的。孔子就指出:“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母三迁,择邻而处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
职业组织道德也可简称为职业道德,是职业群体在职业劳动范围内实现的群体道德。职业组织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劳动不断分化、复杂化的结果,是职业劳动者根据社会需要、依据法律、章程、合同、契约为分工协作进行统一的职业劳动而组建起来的群体。职业群体的根本功能就是进行职业劳动。职业劳动是职业的组织规定了的制度行为。职业劳动广泛地涉及彼我利害关系,职业劳动本身就是职业道德。在现代社会上,职业组织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组织、文化组织、科技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相应地,职业道德也可分为经济组织道德、政治组织道德、教育组织道德、文化组织道德、科技组织道德、军事组织道德、宗教组织道德等。
经济组织主要是种种企业。经济组织道德包括着企业道德,即企业具有的在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职业道德。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供应市场是企业的善德;制造假药、假货坑害顾客是企业的恶德;企业的经营活动必然涉及社会、群众利益,也必然涉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身就是企业道德;只不过其品质要具体分析而已。在我们国家,企业大体可分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人企业三大类;相应地企业道德也可分为国营企业道德、集体企业道德和个体企业道德三大类。国营企业道德是在国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企业道德。集体企业道德是在集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企业道德。个体企业道德是在个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企业道德。政治组织道德也可称之为政治制度道德、政治道德,即政治组织具有的在政治活动范畴内的职业道德。政治组织是关系着社会公共权利、公共事务的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组织主要是国家政权(政府)和政党。政府和政党的活动具体地涉及政府和政党组织内部及其外部的利害关系,属于制度性道德。在今天中国的社会中,从政和专职参加执政党党务活动,又是一种社会职业;因而也可以说,政治道德也是职业道德。政治道德又可分为政府道德和政党道德两大类,政府道德是政府的在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政治活动中实现的政治道德。政府造福公众的种种措施就是政府的善德,如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兴建公共设施、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抢险救灾、维护公共秩序、发展科技教育等,就为此。政府损害公众的种种措施就是政府的恶德,如某些政府机构以国家政权的名义乱收费、乱罚款,就属于此。政党道德是政党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实现的政治道德。
教育组织道德是社会教育组织具有的实现在教育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具体实现对年轻一代和广大社会成员的教育,有益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幸福;同样属于制度性的道德。社会教育组织甚多,主要有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等;相应地,教育组织道德又可分为学校道德、图书馆道德、科技馆道德等。学校道德是学校具有的具体实现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教育组织道德。图书馆道德是图书馆具有的具体实现在搜集、组织管理、传播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过程中的教育组织道德。科技馆道德是科技馆具有的实现在搜集、展览、推广科技成果活动中的教育组织道德。
文化组织道德是文化组织具有的实现在相应文化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文化组织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交流,关系着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与质量,涉及其自身与广大社会的利害,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其职业行为即为文化组织道德。文化组织甚多,主要是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剧团等;相应地,文化组织道德又可分为出版社道德、杂志社道德、电视台道德、剧团道德等。出版社道德即出版社具有的实现在出版和发行书籍、音像制品等活动中的文化组织道德。杂志社道德即杂志社具有的实现在编纂、发行报刊活动中的文化组织道德。电视台道德是电视台具有的实现在采制、播放电视节目等活动中的文化组织道德。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不断扬善抑恶,为国分忧,为民出气;善莫大焉。
科技组织道德也可简称科技道德,即科技组织具有的实现在科技活动中的职业道德。科技活动本身就是道德,属于职业道德。科技组织甚多,主要有科研院所和学会;相应地,科技道德也可分为科研院所道德和学会道德。科研院所道德即科研院所具有的实现在其科技活动中的科技道德。学会道德即科技学会具有的实现在其相应科技活动中的科技道德。
军事组织道德可简称为军事道德,即军事组织具有的实现在相应军事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军事组织主要有军队、警察等;相应地,军事道德可分为军队道德和警察道德。军队道德是军队组织具有的实现在军事和民事活动中的军事道德。军队的学习练武、保卫国防、抢险救灾、生产劳动等活动,都属于军队道德。警察道德是警察组织具有的实现在相应民事与军事活动中的军事道德。如济南交警的模范行动就是善的警察道德。
宗教组织道德可简称为宗教道德,即宗教组织具有的实现在相应宗教和活动中的职业道德。宗教是以有神论为前提而组建起来的社会组织,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各有自己的历史与信徒。在今天,宗教事实上也成为一种职业组织,宗教道德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道德。宗教的历史作用是复杂的,宗教道德的价值也是复杂的;这都是专门研究的课题。
社会层次道德是阶级和阶层这些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具有的群体道德。阶级和阶层是在历史上因对生产资料、社会财富、公共权利等掌握的多寡不同而分化、聚合成的层次性群体。阶级道德是不同社会阶级具有的实现在其独特的生活行为中的社会层次道德。在历史上主要有奴隶主阶级道德和奴隶阶级道德、地主阶级道德和农民阶级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和无产阶级道德。阶层道德是社会的不同阶层具有的实现在其独特的生活行为中的社会层次道德。又可分为阶级内阶层道德和基本阶级外阶层道德两类。
2.观念型道德 观念型道德是以贯穿与其间的观念为标准对道德分类而得到的因素型道德(见道德分类图3)。 道德是人的涉及彼我利与害的自觉行为。作为道德的自觉行为统一着的意识是为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分类命名的意识,包括人掌握着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道德范畴、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等。人观念体系中的道德意识是道德的内在规定因素。作为行为的道德内在地蕴含着相应的道德意识。但须明确,道德意识并没有脱离开一个个活人的独立的存在;道德概念概括了的道德意识是统一在人的观念体系和其自觉行为中的意识。道德意识是道德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道德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道德观念(简称观念)就是贯穿于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贯穿与道德中的观念为标准对道德进行分类,就得到观念型道德。
贯串于道德中的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表层的是道德规范(规范);其次是贯串于道德中的对待欲望的态度(态度);其三是蕴含在一系列道德规范、态度中的利益取向(取向);其四是最深层的人们确认的作为种种道德根源的人的理论(人论);等。这样,对贯串于道德中的道德观念作因素分析,从而对观念型道德再作因素分析的分类,就可得到规范型道德、态度型道德、取向型道德、人论型道德四大类。
规范型道德是以贯串于道德中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对道德作因素分析的分类而得到的观念型道德。这里的规范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伦理学教科书所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畴两部分。前者所谓规范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是不一样的。如在儒家文化中即为三纲五常,贯串三纲五常的道德可称之为纲常道德。在佛教文化中就是一系列戒律;贯串种种戒律的道德可称之为戒律道德。在军队中有不同的条例;贯串种种条例的道德可称之为条例道德。广义的道德范畴是概括道德的某些重要的概念,狭义的道德范畴是指良心、义务、荣誉、节操道德概念。自觉地贯串着这些道德范畴(狭)的道德,可称之为范畴型道德。质言之,范畴型道德是自觉地贯串着某些道德范畴(狭)的规范型道德。
道德分类图3
态度型道德是以贯串于道德中的对待欲望的态度为标准对道德作因素分析的分类而得到的观念型道德。欲望是人的基于种种需要和社会文化的对自身素养、外部事物、彼我关系、社会地位等对象的占有、运用的意识倾向;从所欲的对象上来看,丰富多彩、千差万别;从层次上来看,又可分为生物欲望、社会欲望两大类。欲望是人行为的重要内部动力,也是作为行为的道德的重要根源。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呢?其态度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禁欲、节欲与纵欲;相应地态度型道德也可分为禁欲型道德、节欲型道德、纵欲型道德。禁欲型道德是以禁止实现人的某些正当欲望、特别是实现某些正当的生物性欲望的态度型道德。如佛教的戒女色、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就属于禁欲型道德戒律;循此戒律的道德即为禁欲型道德。节欲型道德即以相应知识、经验为根据节制个人欲望的态度型道德。纵欲型道德即不计后果、放纵个人欲望的态度型道德。
取向型道德是以贯串于道德中的利益取向目标为标准对道德进行因素分析的分类而得到的观念型道德。道德涉及彼我利与害,实现某种道德行为总有所利的对象。道德中利益的取向目标十分复杂,概括地看主要有人和自然两大类。以人为利益取向目标的道德我们称之为人利道德;质言之人利道德是以人的利益为利益取向目标的取向型道德。在人利型道德中,又以所维护的利益属于少数特权人物还是广大社会公众为标准分为特权道德和平等道德两大类。特权道德是以少数特权人物为利益取向目标的人利道德。也可分为君父型道德和官本位道德;君父型道德是以君主、封建家长为利益取向目标的特权道德;官本位道德是以官员为利益取向目标的特权道德。平等道德是一视同仁地以广大社会公众为利益取向目标的人利型道德;又可分为集体主义道德、个人主义道德和集体—个人主义道德三大类。集体主义道德是以集体为主导性利益取向目标而以集体成员为次要利益取向目标的平等道德;个人主义道德是一个个个人都以个人利益为主导性利益取向目标而以集体为次要利益取向目标的平等道德。个人—集体主义道德是协调地以个人和集体为利益取向目标的平等道德。以自然为利益取向目标的道德我们称之为生态道德;质言之,生态道德是以自然界、特别是生物自然界为利益取向目标的取向型道德。在当代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历史条件下,生态道德更显得重要了。
人论型道德是以贯串于其中的人的理论为标准对道德进行因素分析的分类而得到的观念型道德。道德是从那儿来的呢?概括地看,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说明道德来源的人的理论。一种认为人的道德是“神”赋予的,以这种理论来说明、理解的道德可称之为神性道德;质言之,神性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某种神性的人论型道德。神性道德又包括佛性道德、上帝道德等。佛性道德是贯串着某种人们认定的佛性的神性道德;上帝道德是贯串着某种人们认定的所谓上帝赐予的德性的神性道德。另一种人论型道德是人性道德;人性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某种人性的人论型道德。对人性的解释又有发生论、层次论两个角度,从而形成发生型道德和层次型道德两类。发生型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某种人性发生、来源理论的人性道德。又有先天道德和后天道德的区别。先天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先天德性的发生型道德;后天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后天习得的德性的发生型道德。层次型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不同层次的德性的人性道德;又有模范道德、一般道德和恶劣道德之分。模范道德也可称之为圣人道德,即贯串着人们认定的优秀德性的层次型道德。一般道德也可称之为中民道德,即贯串着人们认定的一般道德的层次型道德。恶劣道德是贯串着人们认定的恶劣德性的层次型道德。
3.对象型道德 对象型道德是以道德所利、所害的对象为标准对道德分类而得到的因素型道德;又可以道德行为主体是个体还是群体为标准分为个体对象道德和群体对象道德两大类。
个体对象道德是一个个个人的对象道德;又可以所利对象为标准分为利己道德、利他道德、利群道德和环境道德四类。利己道德是行为者有利于个人的个体对象道德。利他道德是有利于他人的个体对象道德。利群道德是有利于群体的个体对象道德。环境道德是有利于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个体对象道德。
群体对象道德是群体的对象道德。又可根据所利的对象分为群体利己道德、群体利他道德和群体环境道德三类。群体利己道德即有利于自己群体的群体对象道德。群体的组织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有利于群体自己的。群体的生产、内部协调、教育、外部交往等都实现着对自己的利与害。根据所利的主要对象,又可把群体利己道德分为利长道德和利群道德两类。利长道德是主要有利于群体的领导人的群体利己道德;历史上的纲常道德就属此类。利群道德是主要有利于群体整体的群体利己道德。群体利他道德是群体的有利于其他群体的群体对象道德。群体环境道德是群体的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群体对象道德。
4.性质型道德 性质型道德是以道德实际实现的利与害为标准对道德分类而得到的因素型道德。一般地说,凡是对个体、群体、环境有利的道德是为善德,凡是对个体、群体、环境有害的道德是为恶德。但个人与他人、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人与环境都处在既统一又对立的复杂关系中;因而,判定善恶的标准以行为者至少无害于他人、其他群体和自然环境为前提。所以,善德或善是在不危害他人、其他群体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创造、维护个人、自己群体利益和有利于他人、其他群体及自然环境的性质型道德。恶德或恶是在危害他人、其他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创造、维护个人、自己群体、自处小环境利益的性质型道德。
善德又有个体善德和群体善德之分。个体善德是个人的善德,是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行为显现。群体善德是群体的善德,是群体优秀品质的行为显现。恶德也可分为个体恶德和群体恶德两类。个体恶德是个人的恶德,是个人恶劣品质的行为显现。群体恶德是群体的恶德,是群体恶劣品质的行为显现。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究竟是善是恶,这须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
〔2〕社会群体的分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学课题, 本文不研究此问题,而径直采用社会学的有关说法。显然,这样做很危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益之计。
〔3〕参阅《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写:《社会学概论》第8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标签:政治文化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家庭观念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