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几个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几个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思想论文,文化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他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文化思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笔者以为,邓小平文化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邓小平文化思想把科教文化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智力因素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第一个特点。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页简称(2.37 )以下引文同此)“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2.65)在他看来,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他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83)因为事实告诉人们:“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2.84)。

那么如何把科学技术搞上去?邓小平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2.47),他以史为鉴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3.9),他很感慨地指出,从长远看,教育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如果“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主张:“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275)

为使全党全社会认识和重视科学和教育,邓小平根据我国实践,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出新的论断,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和教育同知识分子关系紧密,知识分子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历来低下,不受重视。邓小平果断准确地作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断,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正了名,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全面进步,这一论断愈见英明伟大。除此之外,他还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肯定文革前十七年我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好的,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46)他还建议“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应当同科研人员相同”(2.48),并且申明:“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3.276)实践证明, 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们对作为文化事业的科技和教育的巨大能量愈益认识深刻。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口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关于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的文化思想为我国在21世纪追赶发达国家安上了金翅膀。

第二,邓小平文化思想把理想、信念、道德同精神文明等同起来思考,把文学艺术、影视广播文化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又一特点。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搞的好还是不好,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的成败。针对一些干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他进一步强调:“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3.154)这就告诉我们, 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保障着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邓小平要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78)

第三,邓小平文化思想极为关注文化的载体——人。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更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可以说,邓小平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和人的文化素质。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就倡导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38)因为“光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37)“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实质就是肯定无产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肯定自己阶级队伍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那部分人。他指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大加强企业的专业化,大大提高全体职工的技术水平。”(2.126 )这是讲发展经济,对社会管理人才也提出同样要求。他说,“选拔干部,选拔人才”,“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邓小平不仅关注国内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而且关注国外人才的吸收和使用。他明确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3.32)当他听到有一批华裔学者要求归国效力时,高兴不已,指示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盖些房子,做好安置他们回国的准备工作。”他认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2.54)“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3.378)

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理想、道德、文化、纪律,集中到一点就是有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是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的现代化。人的文化素质高低,首先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共同的理想信念才是把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动力。“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3.190—191)直到90年代初,邓小平还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3.108)

第四,邓小平文化思想特别强调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对外开放这一大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其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是为了博采世界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点。

在邓小平看来,我们之所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者说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可以说,实行开放政策本身,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一大成就。由于实行了开放政策,我们的头脑开始变的清醒起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看到了我们的不足,找到了差距。他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87)我们“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2.88)为了认真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邓小平破除了一系列错误认识和情感障碍。他指出:“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比如说,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2.310 )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2.88)他还针对一些地方“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怕资本主义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3.372 )指出:“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3.367 )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管是姓资还是姓什么,只要是对我们社会主义有益的文化,都可以学习,都可以为我所用。

第五,邓小平文化思想极为重视思想文化战线克服和纠正自身消极因素和错误倾向。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第五个特点。

文化事业有这样的特点:方向方法对头就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但是,稍不留神也会产生消极负面效应。邓小平殷切希望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同时告诫人们要坚决克服和纠正自身消极因素和错误倾向。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3.124 )他告诫人们:“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3.123)他指出,我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过程中, 有些人“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一窝蜂地盲目推崇……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又说:“必须指出,无论理论界或文艺界,主流还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搞精神污染的人只是少数”。但“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3.44)因此,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3.45)他指出:“解决思想战线混乱问题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3.46)要坚持两条战线上的斗争,既反右又反左。他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的理论家、政治家,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3.375)

邓小平对文化战线出现的“一切向钱看”、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也给予严厉批评。他说:“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在文艺界也传播开来了,从基层到中央一级的表演团体……不少人竟用一些庸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艺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3.43)这里,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的本质是文化建设者,而不是文化商人。在谈到理想和纪律时,他又说:“现在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纪律的表现,比如说,一切向钱看……有的党政机关设立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还有其他种种不正之风……应当首先把这些不正之风整一整”。(3.111—112)在邓小平看来,“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是同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格格不入的。所以,邓小平明确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3.145)这些光辉思想, 不仅揭示了思想文化部门区别于经济部门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而且给予了思想文化部门抵制拜金主义、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有力武器。

标签:;  ;  ;  ;  ;  ;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几个特点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