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同富裕”到“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最广论文,主体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邓小平则对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予以继承和创新,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注入新内涵。
一、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引入社会主义本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人民主体思想扩充了新内容。
(一)毛泽东人民利益观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利益,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看作达到共同富裕的唯一途径,把人民群众视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其理论依据来自毛泽东人民利益观。因此,他以相信、依靠、服务人民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民利益观。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而邓小平则“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也形成了邓小平自己的历史观。邓小平把人民群众作为解放生产力的主体,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人民群众的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一是人民群众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推动力量。正如邓小平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p370)革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改革的主体也同样是人民群众,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由人民群众所为。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是决定因素,由于人的能动因素的作用才能使生产力得以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的历史观,继承了毛泽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人民主体历史观。诸如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就也是由人民的艰苦奋斗取得的,比如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由农民首创的。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乃至改革都体现了人民意愿,所以人民愿意参与而且符合民意得民心。因此党才把它作为改革的方式推广到全国,从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p368)所以,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为基点的。他把人民群众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他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p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所以,邓小平立足于改善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状况,采纳了人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创。确定改革从农村经济改革开始,进而推向城市及各个领域。他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p77-78)因为全国人口80%的农民生活改善了整个中国才能摆脱贫穷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才相信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再者,农业是基础,改革从农业抓起,符合中国国情,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顺利进行。因此,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标准,这是邓小平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并充实了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容。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主体范畴的扩大是对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为绘制共同富裕蓝图都付出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寻找出在不同历史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就“共同”而言,他们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又略有不同。就人民群众的主体范畴而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范畴。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对人民群众的范围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革命时期,根据每一时期所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对人民群众主体范围作了具体的划分:A、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致抗日,他把人民群众范围概括为“一切抗日的阶段、阶层和社会集团。”[7](p364)即包括那些愿意抗日的地主、资本家,这样就扩大了人民主体范围,扩充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生力军。B、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把人民主体范围作了具体的划分。他指出:“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官僚资本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4](p364)随着革命局势的发展,他又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范围扩大到全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以及愿同我们合作的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人民群众范围。C、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又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4](p.364-365)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但到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反“右”斗争中,又把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划入敌人范围,致使阶级斗争扩大化,以至又发展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升级成型,把知识分子列入专政对象。邓小平亲身参加了第一代领导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运动,对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体会深,理解透。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现实地、具体地发展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纠正了毛泽东阶级主体观理论的偏差,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重新给知识分子定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郑重宣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3](p49)再从构建人民主体的理论依据来看,毛泽东是从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构建人民群众主体的。而邓小平则是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生产发展的观点,以现代化大生产中社会分工的不同和职业构建人民群众主体的。首先纠正了毛泽东在人民群众范畴认识上的偏差,摘掉全国绝大多数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帽子并将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重新宣布广大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样就大大扩大了人民群众主体范围,增强了、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这就不仅从阶级属性上确立了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地位,而且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层面上确立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无疑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源泉。所以,邓小平恢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理论是以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为依据的
(一)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肯定
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5](p163)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肯定。邓小平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1](p14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从理论意义上讲是一致的。这里的“一切积极因素”实质上是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哪个阶段的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1](p190)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我们现阶段的共同奋斗目标,所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按照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去带领人民进行这一伟大实践的。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设想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需要的最大满足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根本目标。既然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的最大愿望,必然会赢得人民信赖,这样就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造就巨大的生产力。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地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和第二步,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这一成就来看,说明邓小平从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为我们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的路线。所以说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理论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肯定和继承。
(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创新、发展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6](p149)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的目的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成就使广大人民在生活不断改善和提高的切身体验中,增强了对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使人民感受到我们所搞的现代化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也使人们认识到邓小平绘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的准线和基点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一步认清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所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人的能动因素,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战略思想是对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他把人才问题作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提了出来,而且提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他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6](P3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1](p92)这就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个体主体性作用。人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当其希望成为现实的和积极的主体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即既有德又有才的高素质的人。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体现了他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发展。他曾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把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人才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地位予以肯定。知识分子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主体,这是马克思、毛泽东没有提到的。所以,这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并且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创立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究。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求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这无疑又是对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因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是对付出贡献的人民的尊重。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讲“要尊重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从内涵上就包含了邓小平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民主的思想。尊重人权保障民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保障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权出发,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尊重劳动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贡献成果的肯定和称颂。把以人民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作为评价判断人的政治上的先进和落后的标准之一,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十六大报告中“尊重创造”是对社会作贡献人的尊重,使人的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并以此达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目的。江泽民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论使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得以继承和创新。不仅从人民的主体范畴创新和发展,而且从内涵上又进一步深化。他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都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即主体。正如江泽民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p19)因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人民主体思想的体现。所以,江泽民人民主体思想是对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和实践、发展和创新,与毛泽东、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主体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