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期刊标题装饰的艺术创新_艺术论文

论儿童期刊标题装饰的艺术创新_艺术论文

论少儿期刊题饰艺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少儿论文,期刊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2)06-0164-04

题饰是指标题字的设计和题图的结合。题饰从属于书籍装帧设计的范畴,是装帧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里之所以要把它冠之为“艺术”,原因在于:(一)把题饰设计纳入艺术轨道就要使题饰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因为艺术是神圣的、崇高的、完美的,谁都有各自的崇拜和追求。所以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勾起读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并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创办期刊的最终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题饰作为艺术,必然带有创造性,创造就意味着全新。新的艺术题饰必须经过设计师的一番精心策划、思考、排列、扬弃、净化的一个创造过程,融汇文章的内涵并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形象,借助其视觉冲击,直接传达给读者,并与读者一同产生共鸣。(三)题饰艺术在少儿期刊的版面设计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别看小小的题饰不起眼,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左右少儿期刊的版面美化效果。一个版面没有插图(对以文字为主的少儿期刊而言),可以用美化的标题字和题图装饰来弥补,但一个版面只有插图而没有题饰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惟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获得完美的版面效果。再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当读者打开杂志的一刹那,第一视点就落在小小的题饰上,看了题饰就可粗略知道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这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吸引读者的视觉效应,促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读还是不读?从心理学、美学、科学角度讲,这里面包含了三层意思:1.帮助读者达到了有意注意这一目的;2.形式美扣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一目了然节省了读者宝贵时间。可是,当你的视线落在题饰设计的界面时,你就会发觉我国少儿期刊题饰艺术的贫瘠,这种危机感还有来自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和读者对新生活追求的渴望的需求,以及视觉艺术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题饰艺术创新成为当下刻不容缓的迫切课题。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指摒弃旧的,构建新的。哲学上称之为否定之否定、扬弃、升华产生一种新的思想和概念。新对旧而言,就是对旧的匡正、批判或摒弃,旧是新的基础,创新是解决问题实现目的的方法。对题饰设计艺术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它的基础任务是对旧的不能适合新读者口味的思想、观念、方式及表现形式进行及时的批评和修正,产生新的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从而建立新的设计形式,以适应、满足、感化、取悦于读者新生活的需要,使题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象。

那么,少儿期刊题饰艺术如何才能创新?本文从下面几个角度切入进行探讨。

一、更新理念

理念其实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思想观念是创新的根本。应该说有什么思想观念就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我国少儿期刊这么多年来,装帧设计不尽如人意,品位较高的屈指可数呢?虽说封面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有所提高,比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较大的发展,但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几乎可以用“苍白”来形容。究其根源还是思想不解放,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一)人们对题饰的认识不足。往往把它看作可有可无的东西来对待,于是标题的美化仅仅局限在标题字的变化上,无非是宋体、黑体或者正楷等字体的相互更换而已。虽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字体种类很多,但都没有真正运用起来,还是老方一帖。多数杂志在做标题时,还是以传统字体居多,如黑体、魏体、隶书等等。偶而用点圆头、琥珀之类的字体,原始地横排或竖排,压根儿不考虑读者对象,不研究读者心理。稍为讲究一点的也只是在标题字旁边随手放一点题花之类的小装饰就算大功告成。无意在题饰上精雕细琢,做足文章。(二)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中忽视题饰设计特有的艺术功能。在实际操作中,没把题饰设计放在眼里,只片面地热衷于创刊数量,追求眼前利益,既想省钱,又想图利。因此,在短短的几年内,大家一哄而上,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不少儿童杂志。然而在刊物的题饰设计中,却东拼西凑地搞点题花、尾花之类的装装门面(甚至许多插图,不是请插图画家画,而是买本集锦摘抄拷贝充充数)而已,可以说完全没有意识到或者就根本没有把标题设计当做一回事来运作。(三)观念的陈旧让人啼笑皆非。当你的设计超前时,有人就会说:“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设计,最好学习学习某某人的风格。”言下之意只有他们看见过的或者习以为常的设计模式才是可行的。而这种他们曾经看见过的设计模式恰恰是陈旧的、过时的、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的设计泡沫。更有甚者,有的学者在少儿期刊研讨会上竟滔滔不绝地讲:依我之见,少儿期刊未必要用插图题饰,就是白纸黑字,不也很庄重大方吗?鲁迅的著作,茅盾的著作都没有插图,不也很受人欢迎吗?可悲的是,他们似乎真的不知少儿期刊的读者对象是谁,不知儿童阅读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这类口号,这类偏见常常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题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因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是题饰创新的真正动力。

二、拔高视点

所谓视点,通俗的说法就是眼光。一件设计作品出现之前,必须通过设计师的眼光去审视,眼光越高,设计作品的起点也就越高;起点越高,作品的品位也就越高。

在设计的领域里,倘若有两人,一个眼高手低,一个眼低手高,我一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看起来这种说法有悖常理,但冷静思考,就知其中道理。因为前者虽然在技法上有不足之处,但他有思想,不满足,至少可以看得出好与坏、新与旧。作为美术编辑与绘画创作不一样,编辑的创意构思可以通过他人(美术作者或借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比如根据版面和文章内容的需求,要一幅线描题图,你就可以向擅长画线描插图的画家组稿。再如你要把标题字做成飘动的、飞翔的,可以利用photoshop的计算机软件,轻而易举就能达到这种效果。相反,假如你的技法水平相当高超,但在设计中无法把握设计的品位,无法创造设计的摩登,无法把自己高超的技法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设计中去而流于平庸,那么你的技法不管怎样非凡都无济于事。同样是一件设计作品,但设计出来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前者可以说具有创造基础,后者也许只能说是完成。创造和完成是两个概念。在绘画创作中这是区别艺术家与画匠的试金石。享誉世界艺坛的澳大利亚美术家兼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的德西迪里斯厄斯·奥班恩认为,画匠与艺术家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手艺和创造之间的不同。他说:“在艺术家的作品里我们发现一种创造的想象,而在画匠的作品里,我们只看到技巧的呈现。”[1](P10-11)拿他这一观点,比喻前者和后者是再恰当不过了。无论是绘画创作也好,还是题饰设计也好,眼光是至关重要的。

眼光单从字义上理解是肤浅的,这里所说的眼光是集人的智慧、学识、修养、审美、专业于一体的综合素质的代名词。要说清这一层关系,可以拿米罗的现代抽象画欣赏为例。很多人对米罗的画看不懂,没有读过书的人看了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牛粪!”有文化的人看了说:“我虽然看不出头头道道,但画面很美,一定有艺术细胞在起作用。”搞艺术的人看了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那线条、那色块,多么流畅,多么生动,不可多一条,也不能少一点,左右上下那怕挪动一点点位置都会使画面逊色不少。那基调多明快多高雅;那色度、那明度、那纯度多有节奏,多有旋律感,仿佛是一部时代的交响乐。再说主题是随着你的思想而思想,你的知识越丰富,你的想象越新奇,画面也随之会变得越丰富越新奇。多‘爽’!多‘酷’!无限的时空,任凭你尽情发泄,尽情幻想,尽情飞越……”显然,不同层次的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知识越高,眼光越高(对专业而言);眼光越高,品位也越高(指设计作品)。少儿期刊的题饰设计要创新,自然设计师的眼光是关键。比如做一个“花”字的题饰,用一张花的照片或题图,上面压上标题这是非常一般的摆布,谈不上设计。假如把花的照片做成花的外形,把“花”字放其中间,这就有了设计味道。“花”给人的感觉是温馨、柔美的,在选择字体时就考虑采用饱满、圆润的彩云体或花瓣体,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艺术处理,将花的照片做进字内。这样做出来的题饰,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谐而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个主题可以三种设计,说明一个设计师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设计作品,就会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因此说,设计师的眼光是整体把握题饰艺术品位的关键所在。要把少儿期刊的题饰设计拉上一个新台阶,并有所创新,那么绝不可忽视设计师眼光的培养——视点一定要高。这是题饰艺术创新的焦点。

三、丰富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魅力,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早在17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就指出:“表达要求画家有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激情,以及召唤幽灵,使它活跃起来,长大起来的本领。”[2](P43)19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一再强调:“想象,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他所应具备的最崇高的品质;对于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一点也同样不可缺少。”[3](P561)而后在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时又说:“在我的心中,蕴藏着一种内在力量,它比我的身体更强而有力,时常赋予我以新的生命。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内在的力量似乎并不存在,而对于我,它的力量却远甚于我的肉体;没有它,我终必死亡,而化为乌有。这种力量就是我的想象力,它主宰我的一切,鞭策我不断向上。”[3](P47)对艺术创作而言:“能够把艺术家的真正想象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最上乘的艺术作品。”[3](P515)可见他对想象力的高度重视。

法国著名诗人、艺术家波德莱尔对德拉克洛瓦想象力的评价是:“他那种新鲜感从何而来呢?较之过去,他多给了我们什么?他和伟大的人一样伟大,他和灵巧的人一样灵巧,但为什么他更使我们愉快呢?似乎可以说,他具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4](P215)在谈到想象的作用时,德国小说家让·保尔是这样阐述的:“就在生活中想象也起了美化的作用;它把自己的光辉投进遥远的往事,用我们永远不可企及的灿烂夺目的彩虹将往昔裹住;它就是爱情女神;它就是青春女神。这也就是为什么真人大小的人物头像在画上显得比原型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加了框的铜版风景画总比原来的地方更迷人。同样,回忆中的生活在远方闪闪发光,就像土块在天空中也会闪闪发光一样;因为,想象能把各个部分聚合成一个完整的欢愉的整体。”[5]短短数语道出了想象的无穷魅力。

法国最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又是怎样描述艺术家的想象力的呢?他说:“它可以在想象中非常容易地越过空间,就像他从前窥察到的一切在他心中非常忠实地再现——美丽的仍像他初见时那样动人,可怕的仍像他初见时那样骇人。他的确看见了世界,或心灵直觉地发现了世界。任何用鲜艳、遒劲的色彩,最确凿的画笔画出佛罗伦萨的画家却从未到过佛罗伦萨,又如一位作家并未离开班丹去到撒哈拉,却能出色地描述沙漠、沙土、海市蜃楼、棕榈树。”[5](P349)

伦勃朗以后荷兰最杰出的画家凡高,极力主张想象才能创造的观点,他说:“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3](P30-31)

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对想象更是推崇之至,他说:“想象应当与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成为艺术源泉,以及一切艺术杰作的源泉。”[7](P36)

以上罗列了不同时期的六位西方文学家、诗人、绘画艺术家的精辟言论,是因为他们对想象的作用、意义作了详细、透彻、精辟的论述。人们就能从中得到理解、得到启迪。

绘画艺术如此,自然科学也如此。树上掉下一个苹果落在头上,牛顿发现了闻名于世的万有引力,凭什么?凭丰富的想像力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少儿期刊的题饰设计要创新,又何尝不是这样。要发挥丰富的超强的想象力,把平庸的毫无生气的题饰使它生动起来、活泼起来。这样既要积极发掘设计人员潜在的想像力,去捕捉、去猎取、去创造题饰艺术的光辉形象,又要鼓励设计人员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并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赋予题饰艺术以全新的创意。如《小学生时代》2000年第1期《新年的烛光》这一题饰,我把点燃的蜡烛做进“烛光”两字的竖画中去,使题饰既形象又生动地突出了烛光这一主题。只有丰富想像力的作者,才能营造出这种题饰而使人记忆永存。假如把创新比作大鹏鸟,那么想象力就是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鲜活的题饰艺术。丰富的想象力是题饰创新之源,成功之母。

四、借助高科技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比如:科学给人知识,艺术明朗自身;科学的力量在其令人折服的推理;艺术的力量在其对人类心理的直接影响及其积极的感染力;科学是传达事实的媒介;艺术是传达观念意识的媒介。科学注意观察,艺术心领神会,作出预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甚至连许多艺术理论家也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科学领域中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领域中的创作方法同样都是至高无上的,在具体表现中都有共性的精神,在同一种精神状态下同时推动着艺术活动和科学活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俄国构成主义艺术的先驱伽勃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候说:“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这种联系贯穿整个人类文化史,从未间断过。”[8]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到太空飞船、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等航天、建筑、交通设计;小到铅笔、圈刀、书本等文化用品设计。我们用眼睛看到的这一切成就是不能也不可能单方面撇开艺术或撇开科学而独立创造所能取得的。他又说:“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过得救于自己内心的艺术家的体验。毕达哥拉斯曾说‘我们是诗人’,从数学家是创造者来说,他是正确的。”[8]倘若将“哥白尼的科学著作和拉斐尔的绘画中取出某种相同的东西,其实,哥白尼关于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拉斐尔的艺术观念是一致的。”[8]他的这种论断从一个侧面说明艺术和科学之间有着某种默契、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的建成,没有现代高科技的支持能行吗?没有艺术家的参与设计能有今天这样俊美的雄姿吗?因此说,科学和艺术在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里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特别是当今,讲究时空、讲究成效、讲究潮流的瞬息万变的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设计艺术终将面临着视觉革命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又分享高新科技发展带来的优越待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借助不断升级的软件系统为我所用,推进少儿期刊题饰艺术创新。

那么,高科技究竟能为我们创新带来哪些作用呢?

Photoshop(图像处理件)、Corel Draw(图形处理)等计算机软件为现代设计,当然包括题饰设计艺术带来很大方便,帮助人们实现原本无法实现的某种设计效果或某种设计创造。具体表现在:

1.改变人们原始的手绘作业状况

大家知道一个创意来之不易,但要把这一抽象的创意思维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图像,并非易事。首先关系到作者或设计师的技巧技法,其次是表现材料和工具。多年来人们在设计创作中都采用原始落后的手绘作业,从草图到色彩,从墨稿到正稿,搞得作者汗流浃背、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一切做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设计具体到某一事物时,也很难表现其质感。如有机玻璃的质感,手绘尽管也有技艺高超的作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画出来,但质量上、时间上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从有了计算机新技术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从前工匠式的操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不断更换带来的全新的操作方式。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什么布纹、木纹或金的、银的、钢的质感,全不在话下,几分钟内就能搞定。效果之好、质量之高、速度之快,充分体现了高科技节时、高效、便捷的魅力。

2.帮助人们建立新的造型语言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使设计创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格。如设计过程的视觉化,通过计算机屏幕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设计的流程;生成过程的图像化,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直接反馈出控制的效果,还能瞻前顾后返回到创造过程的任何一点;发展过程的多样化,融汇边缘科学的精华,如扫描仪、数码照像机等等,充实扩大了设计空间,直接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支持,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这也是观念上改变了对真实的认识准则。

从题饰艺术的实践角度说,在设计作品中计算机可以表达多种感觉形式:

(1)质感。将各种材质输入计算饥中,使之与图形或字体结合,就能将触觉肌理引入到视觉传达上,使人联想到对材质的具体经验产生粗细、软硬、闪亮、阴暗、透明与不透明等感觉,为设计创造拓开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小学生时代》2000年第12期封二“冠军是这样练成的”题饰,为了形象地突出“冠军”这一主题,在两字上设计了三颗闪亮的星光,以示明星之意。强化题饰的形象性和艺术性,就是借用这种感觉形式的。

(2)动感。通过Corel Drow,可以把静止的事物设计成飘动、流动、跳动等具有动作感的视觉效果。如《小学生时代》1996年第6期封二“队旗飘飘”,把每字的最后一画通过计算机做成飘动效果,化抽象的字义为具象的视觉动感,把文字的内涵恰如其分地传达给读者,计算机功不可没。

(3)空间感。对计算机来说,要达到这一效果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你要把某一宏大的场景或者多个场景合二为一,设计在一个平面上,只要将其场景通过扫描仪输进机内,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构思,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效果一下就呈现在眼前。

(4)运动感。主要表现运动物体的视觉形象的图像化。如火箭、飞机在飞行中的气流;体育场上运动员运动时产生的各种姿态趋势,可把原本不明显的视觉加以强化。如《小学生时代》2001年第9期题饰“靠火繁衍的植物”,其中火字,就是应用这种运动感,把“火”字烧起来的。

3.促使人们向深层次的设计开拓创意思维

这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既能使人体变形,又能使历史轮回复苏;既能使色彩变化无穷,又能使形体自由伸缩放大。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视点可以流动,并可尽情去表现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嫁接、构筑和创新。比如真人的头像和手绘的漫画可以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新的阅读口味。还可以采用电影上的蒙太奇手法,将图、照片或者漫画相互重叠、渐变、重复交织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视觉冲击的新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另外,还可以从现实不存在的角度来表现物体的整体或局部,这样就可以创造出超乎寻常的变形效果。在计算机的三维空间中,可以模拟,可以夸张,可以简单,又可以复杂。还可以将多个形体连接或打散,诸如当今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就是应用这种原理制作出来的。在现代少儿期刊的装帧设计中,应对动画技术加以研究,如何把动画技术引入杂志,结合交互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将题饰设计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更加艺术。

高科技能给题饰艺术以创新,变有限为无限,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标签:;  ;  ;  ;  ;  ;  

论儿童期刊标题装饰的艺术创新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