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该深入到“前线”去寻找管理的“根源”_课堂管理论文

校长应该深入到“前线”去寻找管理的“根源”_课堂管理论文

校长应深入“一线”寻管理的“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切忌只坐在办公室里“孤芳自赏”。没有来自一线的意见及建议,所出台的措施及制度是没有“根基”的,充其量也只是校长的“单相思”,到时因无法执行而被迫“流产”时,校长的“公信力”便丧失了,以后的“政令畅通”便多了些“绊脚石”。因此,加强反馈极为重要。现在不少教师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从而造成学校”言路不通”,基于此,校长必须“主动出击”,到“一线”去寻管理的“根”。

其一为课堂里倾听。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在课堂上应该,也必须得以充分的落实;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上应该,也必须有充分的体现;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也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应该,也必须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实践与落实。可以说,学校的发展系于课堂,校长必须走进课堂去倾听课堂的“交响乐”。

校长走入课堂,应多到有问题的班级去。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只要是有问题的班级,就应该成为校长常去的地方。因为有问题,说明管理中还存在疏漏,存在疏漏,就应该去深入了解,面对面接触,把握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制定相关可行的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从而将此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防止其在学校扩散,影响一大片。有问题是绝对的,没有问题是相对的。如何找准难点的、热点的、矛盾突出的、有重大隐患的问题,不仅要亲身去直击现场,更要用智慧去区分这些问题的性质,然后有的放矢地出台教学管理决策。

其二为办公室交谈。课改初期流行一句话:“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课改的成败有很多因素,把全部责任推在教师身上我不太赞同,不过这也说明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改的具体执行者,新的理念、校长的教育思想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去实践、检验,不断丰富其内涵,所以,校长应常到老师办公室去坐坐,和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收获与困惑,失败与成功。在和他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成功的快感的同时,把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疏漏,这是学校下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了解老师们的困惑,区分共性的和个性的问题,把它当作课题,有针对性地和老师们进行大范围或小范围的研究,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亲历学校新课改推进和素质教育落实的全过程。

经常到教师办公室去坐坐,也能反馈到老师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不管是基于何种情况产生的,都或多或少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校长反馈到这些信息后,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老师的角度来分析产生此消极因素的根由,找准“病根”。如果是来自身的,那就应检讨自己的工作方法(方式),立即改进。如果是来自于教师自身或其他方面,那就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前进的动力,尽可能激活每一个老师潜在的能力,让学校在发展路途上少跌跟头。

其三为校园里走动。育人工作系统而复杂,校内的管理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间或课余。学生的个性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在课堂上看学生,有时可能是雾里看花,看得不甚真切,而一旦下课,脱离了老师的视线,不少学生就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说不定会闹出些什么事来,暴露出一些问题。校长到校园里转转,就能反馈到学生课余、课间的真实活动情况,这是有效开展学生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从中还能弄清学校教育存在的遗漏,从而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实效性。同时,校长也能了解学生课间还缺少哪些健康有益的活动,然后督促教导处(教科室)把校本活动也纳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为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实践内容,建设良好的活动文化。更能从中了解校园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尽早把这些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里,让安全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天。

其四为学生中交流。校长去课堂听课能反馈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看到他们的精彩表现,但其中可能有假象,而且他们在学习中肯定会有困惑。通常情况下,学生不愿给老师说的,他可以向校长说,因此,校长有的放矢地和学生谈心、交流,能从中反馈到很多的信息。比如,学习中有哪些困难,希望老师怎样教学,希望学校开展些什么活动,甚至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等等。这些信息,是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活生生的材料,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名教师刘金生说过:“人本是母本,校本是子本,没有管理的人本,也就不会有教研的校本。”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人本,教研才能真正成为立足课改,着眼学生发展的校本,才有根基,也才能真正解决本校课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其五为老师家访访。每个教师都是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但或许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工作得过且过,有的疲于应付,有的教良心书等等。校长应善于捕捉教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究其根源,多方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这其中也有不少原因来自于教师的家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校长应多去相关教师家里访访,实地了解老师的处境、家里的困难,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可以给其指明方向,或与老师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以降低“经”的难度,或让“经”念起来顺口些,这既让教师对校长心存感激,又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以此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或许有人会说,校长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啊?时间是挤出来的,校长到老师家去家访,只当是晚饭后出去散个步,或双休少休息一会儿,不会耽误自己太多的时间。

到老师家去看看,送去的是校长的关爱、学校的温暖,而回报校长的是轻松与高效的教师管理。花半小时时间家访,可以大大胜过大会小会几个小时声嘶力竭的训斥。

其六为社区里走走。当今社会,各种不良现象随时在滋生,对涉世不深的学生极具诱惑力,一不留神便被吸引过去,并受到伤害,因此,现在的学校教育,也最容易造成5+2=0的尴尬局面。学生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家庭、社区的配合。校长也需到社区去反馈情况,听听社区关注教育的人士对学校教育的看法、意见或建议。校长有时也不妨走出校门“微服私访”,了解学生走出校门后的种种表现及不良的社会现象,研究其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找准德育工作的盲点和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着力点,然后指导大队部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它的实质和危害,从而避而远之,不被它磁化,消除负面发展。

校长主动出击,深入一线才可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校长亲历“一线”,才会心明、眼亮,才有助于对学校进行动态的管理,也才会使学校的发展有根基。所以,我以为校长应该深入“一线”,到“一线”去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推动问题的顺利解决。

标签:;  ;  ;  

校长应该深入到“前线”去寻找管理的“根源”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