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城第二实验小学 王淑芬 363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深,小学数学教育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但当前很多教师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不善于数学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大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积累数学思维经验,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是数学教师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我就执教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直观助力思维
小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是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程。新课开始,我借助课件,动态出示旋转着的舞蹈者、手帕、风车、风扇、钟面的指针等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对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开门见山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图形的旋转》。紧接着,只留下旋转中的4个物体(风扇、风车、旋转角度不同的2个钟面),放手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物体旋转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自主探究得出了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因为是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所以记忆深刻,掌握也牢固。在接下来描述钟面上指针的旋转过程时,学生就说得十分流畅、完整。课之中,我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学具小棒、铅笔在桌面上旋转、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旋转,感知线段与面的旋转特征和性质。课的最后,又让学生通过动笔描出三角形旋转三次后的图形,再次巩固学生对旋转的认知。这节课我借助直观——动态旋转的实物和小棒、三角形等学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身临其境,眼、口、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参与思考,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进行有效思维,获得知识。
二、想象激活思维
有实验表明,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越有创见。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次是“把钟面上的指针从数字“12”旋转到数字“6”该怎么操作”时,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后,再动手验证;第二次是“把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会旋转到什么位置,把它画在方格纸上”,画之前同样也先进行了想象;第三次是在“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三角形AOB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三次,最终会旋转成一个什么图案?”都是让学生先进行想象再验证。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激活思维的同时,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抽象提升思维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所以说数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学中我在学生经历了钟面指针绕一个固定点旋转;小棒(铅笔)可以绕任意一点旋转后,引导学生将钟面指针、小棒(铅笔)抽象成线段后,先想象再画出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使学生的思维由直观思维到表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媒体点亮思维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旋转的动态过程和旋转创造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课程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最后的“呆瓜微课”,通过阿呆、阿瓜互考对方“旋转三要素”知识的情境,阿呆、阿瓜幽默有趣的对话,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点亮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整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五、多解创新思维
本节课中,我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钟面上的指针从数字“12”旋转到数字“6”,当学生回答并演示把指针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度后,老师追问:还有其它方法吗?再如,小棒(铅笔)在桌面上可以绕着哪个点旋转?在学生回答可以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后,老师继续启发,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绕任意一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最后,在描三角形的活动中,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其中的一个顶点为旋转中心,描出它旋转90度3次后的图形。这样,孩子描出的图形形状也就各不相同了。这样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与问题,启发学生数学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潜能发展而教。
论文作者:王淑芬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论文; 角形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指针论文; 素养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