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蕴含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的思想理论。从理论意义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有机体理论;从现实层面看,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从实践角度出发,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悉与把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社会有机体理论;理论基础
社会有机体是思想家们对于社会发展的形象化比喻,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科学的理论。这些思想理论的存在,为在新形势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新的发展理念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它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必然性,明确的问题导向性,它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哲学基础。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的哲学智慧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合体,在这个总合体中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并且相互依存。在社会中,各种构成要素、结构、关系和合而生出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推动社会前进。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联系不能割裂,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在我国“十三五”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因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南的五大发展理念必然要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两者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简言之,就是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强调的社会有机体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心而展开的,既由人来作为,又是为了人达成了价值取向上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和成就自身,在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在马克思有机体理论中,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和最终归宿。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突出人民至上。概而言之,在面对制约社会发展的困难时,五大发展理念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要想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就要把发展的进程和理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一成不变的理念带来的必然是僵化和止步不前的发展。不管是以前社会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是新时代面临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都反映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始终用创新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创新性、发展性。我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已经存在的矛盾仍然突出,集中表现为政治制度不健全,思想的地区差异,教育资源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所以在深刻分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新的运用和发展,是我们党适应时代提出的正确理论。
二、历史层面: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
根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要求,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强调各个要素协调发展。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自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要素,根据经济的变动而有目的有导向地更新引导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自从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在发展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用新的发展理念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就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立足我国发展的新要求而进行的顶层设计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顺应了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创造性理念发展问题始终是关系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问题,要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解决好中国的发展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就要把发展的进程和理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一成不变的理念带来的必然是僵化和止步不前的发展。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新时代需要新观念。首先,我国现阶段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背景下更加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第二,现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生产不再落后,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增长速度也从高度转变为中高速,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速度,更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综合。第三,一些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在新时代的发展阶段,面临机遇和挑战,指导新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新时代新实践。
(二)、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局部的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国际整体的经济呈现低迷状态,部分国家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形势灾难性恶化。面对全球化浪潮,要想提高我国的经济活力,必须抓住创新发展机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增加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看到全球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不能只为的成就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展望的实现就需要五大发展理念现阶段来引导。马克思曾说,俄国的发展“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这说明后发展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应该看到发达国家的积极成果加以借鉴,又应该吸取他们失败和落后的教训。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阻碍我国社会的进步,延缓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言以蔽之,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可以推进社会的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绝对适当的必然的。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行为指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五大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作为行为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自然也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因此在这种品质的支撑下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节点,着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明确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我们党在历史变革的新时代,把马克思有机体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结果。
三、时代回应: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有机体论的新发展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功能,如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功能,也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不断发展的性质。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作为一个环节构成了社会有机体运行的总过程。但是这些环节并不是圆圈式的重复与循环,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完善。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节点,经过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30%,我国经济已经快步走进世界前列,但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我国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长快而不优等问题仍需解决。在经济面临这种困境的情况下,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二)、协调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有力保障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强调社会整体性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在社会内部的协调统一。马克思认为,组成社会有机体的特定结构、特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任何要素和环节在离开有机体而孤立存在时都会失去原有的功能和意义。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是同步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而是一种有机体内部各结构、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发展的内容不尽相同,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面临温饱不足的困扰,发展经济迫在眉睫,可能就会忽视一些发展起来后将出现的问题。现在我们基本实现了小康富裕,就需要平衡一些社会有机体在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且强调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出现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发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三)、绿色发展是有机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同时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由此可见,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取得都要依靠自然。从某种程度上看,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绿色发展正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理念,绿色同样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强国建成的目标之一,正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当前,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节约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分布不均,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继续推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必须要节约资源。其次,要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就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在自然中,很多的资源匮乏或者不可再生,必须减少这些匮乏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寻找资源的有效替代。所以,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自然观的具体化,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性的绿色发展。
(四)、开放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外部支持
社会有机体之所以是一个有机体,是因为它是一个内外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和谐机体,内部强调各要素协调发展,而表现在机体的外部就是外部要素的和谐。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必然成为世界历史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也必然无法脱离世界而存在。在世界体系之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这张世界体系铺开的“网”上纵横交错,彼此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并没有限制世界体系中内部因素的自身发展,仍然包容其自身发展的特色,在强调整体性的基础上也肯定特殊性的存在和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特殊性使得世界体系不是那么色彩单调,而成为一个充满了多样性的有机整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每个国家都置身其中,所以世界需要开放的中国,中国也需要开放的世界。首先,中国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在各种资源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优势,增强后发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起一个大国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第三,应该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的全球平台。让世界各国能分享全球治理的方案,推进各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也通过发展世界更好发展自己。
(五)、共享发展为社会有机体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共享观念的提出蕴含着人类实践与逻辑的合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深化和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马克思的一切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人,因此社会发展必定也是人的发展,社会成果的共享必然要通过人的共享来实现。通过共享发展,使人过上体面并且有尊严的生活,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的解放当作整个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最终旨归。共享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共享同样是尊重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所以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加快推进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解决好就业创业、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生活环境、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始终把共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杨青友.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野[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6):110-112.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5]黄铁苗.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兼论马克思的劳动时间节约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143.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作者简介:刘暖暖(1996-),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作者:刘暖暖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有机体论文; 马克思论文; 社会论文; 理念论文; 五大论文; 理论论文; 我国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