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的R&D战略比较分析_项目成本论文

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的研发策略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竞争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跨国公司的进入提升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改变了原有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竞争结构,这种竞争格局和竞争结果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之间技术研发能力的差异。跨国公司对于技术的研发投入都比较大,这给国内竞争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如何面对资金、技术都具有绝对优势的跨国公司的竞争,从而提升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以及如何选择技术开发战略等问题成为我国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于厂商技术创新活动的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已经有一些很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阿罗(Arrow,1962)首创了在该领域研究中的市场结果创新激励的模型,戴斯库伯特和斯蒂格里茨(Dasgupta and Stiglitz,1980)建立了专利竞赛模型等等,在这里我们发展了罗森(Rosen,1991)建立的厂商技术竞争选择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竞争。在模型中把罗森模型的大小厂商分别等同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企业,修正原模型的竞争技术与原有技术互补的假定,把在东道国的投入作为沉淀成本;并假定由于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累积学习能力的差距导致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

二、基本模型

假设将市场分为国内市场A和国外市场B;跨国公司记为厂商1,它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东道国企业记为厂商2,它仅在国内市场生产和销售。假设东道国企业受到关税壁垒、跨国公司的进入壁垒等限制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在国内外市场上仅存在这两个厂商,所以厂商1可以认为在市场B处于垄断,而与企业2在市场A进行竞争。假设起初两个企业的生产函数相同,生产函数是报酬不变的,生产成本因此可以看作为一个常量c。现在假设跨国公司企业1成功研制开发出一新技术,使得它的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得以降低;企业2 同样研制开发出新技术则只能在市场A的范围内获利,其产品不能出口到市场B。因此厂商1的产品边际(平均)成本小于厂商2的产品边际(平均)成本。设厂商1和2的边际(平均)成本为c[,1],c[,2],并且c[,1]<c[,2]。

对厂商1和厂商2的竞争我们像罗森一样建立一个两阶段博弈:第一阶段,两个厂商进行R&D竞争,同时选择风险系数不同的研发项目和R&D投资规模;第二阶段,两个厂商在选择R&D竞争策略之后,在产品市场进行古诺数量竞争。我们这里首先按逆向归纳法分析第二阶段博弈,对这个阶段的厂商数量古诺均衡我们不做具体的刻画,因为这个阶段博弈是标准的古诺解,所以我们直接应用博弈的结果。由古诺均衡我们知道,如果厂商i自身边际成本为c[,i],给定对方的成本为c[,j],厂商i在市场A获得的利润收入为π[,i](c[,i],[,j]),满足以下条件:

附图

以上是双头古诺竞争标准模型的一般结论。按上面的假设,跨国公司1 不仅分享市场A,还独占市场B,设该市场的市场容量为D[,B],该值越大表明市场B对跨国公司的产品需求也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厂商1的在市场B的利润收入写成π[,B](C[,1],D[,B])。并在此我们做如下的假设,厂商1在市场B上的利润收入函数服从古典假设,即厂商1的利润收入函数是厂商1产品成本的严格单调递减凸函数,并有如下的经典关系:

附图

设厂商1在市场B利润收入为0时的市场规模为厂商1在市场B的临界市场规模,记为D[,B]:

π[,B](c[,1],D[*][,B]=0 (3)

与Rosen模型相同,厂商在第一阶段的R&D竞争中的战略选择变量是技术项目α和项目投资规模μ,此阶段我们把它设计为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两个厂商同时行动,博弈的结果为技术创新成功或失败。投资项目α在这里代表该项目创新成功的概率值,或者说代表项目创新的选择风险,α越大表明风险越小。设γ[,i](α[,i])∈[0,1],并在该区间上服从连续分布。则厂商i在区间[0,1]内选择投资的研发项目α(i=1,2),在创新成功的情况下,各厂商生产同样的产品在原有的市场范围内边际成本节约可以表示为γ[,i]=γ(α[,i])。设α∈[0,1]且在该区间上连续可微,并满足:

γ[′](0)<0,γ(0)<c,γ(1)=0 (4)

其中第一个不等式表示α[,i]越大,研发项目的风险越小,项目成功后为厂商i节约的成本幅度γ(α[,i])就越小,后边两个式子是风险收益的一般表达式。

R&D项目选定后,厂商接下来就是选择项目投资的规模,设投资的规模μ∈[0,1],对于同一个项目,投资规模越大则项目的成功率就越高,投资规模同项目的成功率成正比。这里我们设两个厂商的技术创新效率是相同的,当投资规模为μ时所需投资的成本为s(μ),假定其满足下列要求:

s[′](·)>0

s[″](·)>0 (5)

s[′](0)=0 (μ)=∞

(5)式意味着R&D的投资规模μ扩大时投资成本也将增大,并且呈现边际收益递减(投资边际成本递增)的新古典特性。

以上我们给出了该模型的假设条件及第二阶段的博弈,现在我们来求解该模型的均衡解并做均衡分析。现在考虑博弈的第一阶段项目选择博弈。厂商i 的战略选择为(α[,i],μ[,i])时,它成功开发项目的概率是μ[,i]α[,i],失败时的概率是1—μ[,i]α[,i],厂商在该阶段的期望利润收益是对下式的最大化:

П[,i](α[,i],μ[,i];α[,i],μ[,i])=μ[,i]α[,i]π[5][,i]+(1-μ[,i]α[,i])π[f][,i]-s(μ[,i])i,j=1,2 (6)

其中π[5][,i],π[f][,i]分别是厂商创新成功和失败情况下的期望收益:

π[5][,i]=μ[,j]α[,j]π(c-γ(α[,i]),c-γ(α[,i]))+(1-μ[,j]α[,j])π(c-γ(α[,i]),c)+d[,i]π[,B](c-γ(α[,i]),D[,B] (7)

π[f][,i]=μ[,j]α[,j]π(c,c-γ(α[,j]))+(1-μ[,j]α[,j])π(c,c)+d[,i]π[,B](c,D[,B])

(8)

这里d[,i]是一个区分厂商1和2的变量:d[,1]=1,d=0。

现在转向第一阶段厂商的战略选择:

1.研发活动中投资规模的选择

由于(6)式知海赛矩阵判别式矩阵是负定的,知有[2]Π[,i]/μ[2][,i]≤0。对(6)求μ[,j]的微分有:

附图=α[,i]α[,j](π(c-y(α[,i]),c-y(α[,j]))-π(c,c-y(α[,j])))-α[,i]α[,j](π(c-y(α[,i]),c)-π(c,c)) (9)

对(9)应用罗尔中值定理两次(分别对(c[,i],c[,j])),并由(1)式知有:

附图

(10)式表明两个厂商的投资规模战略是替代的关系。当竞争对手的R&D 的投资规模增加时,厂商会减低自己的R&D的投资规模。关于该均衡的存在性的证明比较容易。

下面我们对(6)做比较静态分析,从上面的假定条件知道厂商1要在市场B 上获得正的利润,则必须有D[,B]>D[*][,B]。为考察厂商1对两个厂商的R&D的投资规模的影响,(6)式一阶条件两端对D[,B]求导。另外由(7)、(8)、(10)知有:

附图

(11)表明市场B的需求越大,厂商1投资R&D的边际收益也越高,但是市场B的变化对厂商2投资R&D的边际收益没有任何影响。

结论1:给定同一个新技术开发项目。跨国公司将比东道国企业投资更多; 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市场越大,双方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相差越悬殊。

2.研发项目选择

现在考虑厂商的项目风险选择,为此固定μ[,i]且设μ[,1]μ[,2],为保证α在[0,1]内点取得极大值设:

附图

当α=1时等式成立。(12)式也等价于[αy(α)][′]≥0,它表示较为安全的项目(α→1)成本减低幅度期望较大, 这是由于厂商的利润函数对自己的成本是凸的,所以厂商在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方面具有风险偏好;相反,则所有厂商将选择最高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该条件是一个厂商平衡项目选择的条件(Stiglitz,1980)。由此假设的条件我们可知γ(α)是凹函数,γ[′](α)≤0。

当μ[,1]=μ[,2]为常数时,对(9)式求α[,j]的一阶导数,我们可以得到厂商i的反应函数,表示在竞争对手给定α[,j]时厂商i的最佳项目选择。并应用罗尔中值定理经整理有:

附图

由海赛矩阵(11)的性质,有[2]Π[,i]/α[2][,i]<0,所以得:

附图

由(13)式两个厂商的项目选择是具有战略替代关系的。均衡点的比较静态分析我们在这里将П[,1]α[,1]对D[,B]求导。可以得到下式的关系:

附图

表明厂商1在海外的市场规模增加时,将会推动反应曲线向右上移动;同时, 海外市场的变化并不影响厂商2的反应曲线,这一结果表明跨国公司1比较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但是成本下降幅度较低的R&D投资项目;相反, 东道国企业却愿意在选择R&D投资项目时承担比较大的风险。

结合上述的规模和风险分析,可以知道R&D投资项目的规模和风险均衡解为:

α[*][,1]>α[*][,2] μ[*][,1]>μ[*][,2]

结论2:国内企业选择的项目投资风险较高,但投资量比较小; 跨国公司的选择投资项目的风险小,但投资量比较大。

三、模型扩展

在上一节中我们假设国内企业无法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市场B, 仅仅在东道国市场A内生产和销售。现在我们假定:厂商2的产品能够出口到市场B, 但需要承担额外的运费,如果仍设厂商2的成本为c,则它在市场B的成本为c+t。

假设厂商1和2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边际成本仍然相等,由于双方在市场A 上的竞争成本相同,所以该市场对于诱发两者的技术创新基本相同。仅需要考察市场B的情况。在市场B由于跨国公司是采用在当地生产(B既可以指跨国公司的母国,也可以指其投资国),厂商2是出口,所以,二者的成本分别为:c[,1]=c,c[,2]=c+t,这里t为外生变量,与技术水平无关。 这里我们仍然沿用上节的博弈规则,并仍用π=(c[,i],c[,j])表示第二阶段在给定对方产品成本α[,j],厂商i选择自己的成本α[,i]最大化自己在产品市场的利润收益。第一阶段厂商的战略选择仍是(α[,i],μ[,i])。第二阶段产品竞争的期望利润仍然表示成上面(6)式的形式,但是(6)式中的π[ 5][,i]和π[f][,i]却并不再和原来(7)、(8)式相同。 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考虑市场A的利润收益期望。 厂商在技术创新成功和失败情况下的期望利润现在分别为:

π[5][,i]=μ[,j]α[,j]π(c[,i]-γ(α[,i]),c[,j]-γ(α[,j] ))+(1-μ[,j]α[,j])π(c[,i]-γ(α[,i]),c[,j])

π[f][,i]=μ[,j]α[,j]π(c[,i],c[,j]-γ(α[,j])+(1-μ[,j]α[,j])π(c[,i],c[,j])

容易知道,重新定义的上面两个式子仍然要满足(9)、(10)、(11 )式的关系,所以仍然存在判别关系:

附图

对于比较静态分析,我们仍然采用上面的罗尔中值定理,将П[,i]/μ[,i]分别对外生变量c[,i],c[,j]求导,则有当系数θ[,i],φ[,j]∈[0,1]时:

附图

这意味着,在最终均衡点,μ[*][,1]>μ[*][,2],而且t越大, 两厂商的技术创新的投入差距越大。看一看成本变化对项目风险的影响,仍用比较静态分析,将下式对成本c[,i],c[,j]求导,重复前面的工作。我们得到:

附图

由上式知道,在该扩展条件下我们仍然得到与上节相同的结论。

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在目前我们的模型中一直假设两个厂商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模型的解释力。因为事实上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远高于东道国企业,也就是在模型的初始阶段就存在着的关系。如果按照罗森原模型的假设,把创新技术与原有技术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技术互补,那么,新技术的引进只会更加减低原来的产品成本,原来成本较低者依旧较低。我们发现在厂商1 的成本低于厂商2的情况下,如果跨国公司的技术比东道国先进,则意味着,由(16)、(17 )式知道东道国厂商的成本增加会进一步推动跨国公司的反应曲线进一步右移,所以原有的结论仍然成立而且更为明显。当然如果新技术创新是剧烈的,那么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关系就是替代关系。这个时候厂商1原有的技术优势就会消失, 这个问题在下面我们将予以解决。

从上面的技术替代关系下的假设论证我们知道,跨国公司愿意选择较为安全的,但是成本下降的幅度也较低的研发项目;东道国厂商却愿意选择风险较大,但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研发项目。

四、结论与启示

跨国公司规模巨大,并能用大规模生产控制住市场的条件下,他们往往沿着既有的技术惯性,保持在技术突变性较小的市场上的优势,而不愿涉足技术变异较大的剧烈性技术创新活动,因此,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规模经济特征显著的生产行业;而对于风险大技术变异大高技术行业主要由一些小企业从事(先于跨国公司),因为小企业(东道国企业)在资金规模上不占优势,而技术剧烈创新可以瞬间改变市场的原有竞争格局,使小企业一下子掌握竞争主动,变成技术和产品垄断商迅速壮大,从本文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1.在成熟技术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东道国企业,进行重组、联合等做大企业和市场规模的有效措施,可以提高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机和研制开发成本,缩短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传统行业中的差距。

2.跨国公司的进入并非能把高技术领域全部占领,以至于压制住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所有企业,东道国企业,主要是在高技术行业的中小企业仍然有进行剧烈创新的机会和必要。跨国公司的进入只会激发从事这种创新的热情,这是由东道国企业的特点决定的。

3.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将会利用成本优势打开海外市场,并主动在研究开发上投入更多资源,而且市场的不断扩大会加速这个过程。从而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所以开放不仅不会压制住中国企业。恰恰相反,是给予中国企业奋起赶超的机会。

标签:;  ;  ;  ;  ;  ;  

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的R&D战略比较分析_项目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