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疼痛科 重庆 400700)
【摘要】 目的:观察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5天,30天,90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浓度均较治疗前有降低,但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物质降低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4小时睡眠时间治疗后B组较A组睡眠时间长(P<0.05)。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神经阻滞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椎旁神经阻滞;皮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1-0141-0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然持续存在,称之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长,病程短则几月,长则达数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常规药物治疗等方式疗效欠佳。已有研究证实椎旁神经阻滞对PHN有治疗作用[1],本研究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50例,病程在1~3月以内,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在55~78岁。病变累及胸背部、腰腹部以及大腿部位(T4脊神经支配区以下),视觉模拟评分均大于7分,无严重心肺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n=25),A组采用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B组采用椎旁神经联合皮神经阻滞辅以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每周进行一次阻滞治疗,四周为一疗程。
1.2.1神经阻滞药物配方:2%利多卡因10m1+复方倍他米松0.5ml+枸橼酸芬太尼0.1mg,甲钴胺lmg+ +生理盐水共40ml,称之为消炎镇痛液。
椎旁神经阻滞选择与疼痛区域相对应的神经节段进行阻滞,每点注射3ml消炎镇痛液;皮神经阻滞选择疼痛明显的皮肤区域作包绕式的皮内注射。
1.2.2 加巴喷丁用药方式:采取小剂量逐日递增的给药方式,第一日300 mg qd,第二日300mg bid,逐日加量至疼痛缓解为止,或是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1800mg/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T0)、治疗后7天(T1)、治疗后15天(T2)、治疗后30天(T3)、治疗后90天(T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P物质浓度、24小时睡眠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VAS变化(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T0) VAS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VAS随治疗时间均出现逐渐降低,治疗后各时点VAS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组间比较:T1, T2, 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B组比A组低(P<0.05)。说明B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疼痛控制优于A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x-±s, n=20 )
*
注:与T0比较,*P<0.05;与A组比较,△ P<0.05
2.3 对睡眠的影响(见表3)
两组治疗前24小时睡眠时间无差异,治疗后各时间点睡眠时间B组明显比A组长(P<0.05)。
*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有3例患者出现头晕,B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带状疤疹后神经痛(PHN)是由于疱疹病毒侵犯外周及中枢神经而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变化而引起疼痛。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病变区域的免疫炎症反应所导致的经组织炎症水肿和瘢痕形成有关[2]。Rowbotham M等[3]认为由于疱疹病毒感染而使患者的神经系统受到广泛而严重的损害,使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出现脱水、Wallerian变、囊性变从而使神经节细胞数目出现减少,受损害的神经出现异常放电使中枢神经过度兴奋,出现中枢敏化,外周神经由于病毒侵害而出现脱髓鞘改变[4],使得神经冲动出现传导异常,综合因素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反应。背根神经节的病变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5]。有研究表明:椎旁神经节阻滞可有效作用于背根神经节,阻断疼痛由外周向中枢神经传导,同时阻断交感神经,改善局部血供,有利于受损神经节的修复,同时降低中枢敏化的发生[6]。皮神经阻滞通过阻滞外周神经,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达到镇痛目的;同时通过药物作用减轻外周神经系统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利于外周神经功能的修复[7]。
P物质是疼痛从外周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的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P物质参与了神经的炎性反应,当脊神经根有炎性反应时,疼痛评分增加,P物质的释放也增加[8],最终导致疼痛的发生。
PHN的治疗目标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出现。本研究选择PHN病程不超过三个月,VAS评分在7分以上的50例患者。通过观察对比发现: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皮内神经阻滞可有效降低疼痛VAS评分,较单纯口服药物治疗VAS降低更明显。同时使患者的睡眠得到改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物质浓度也显著降低。而单纯口服加巴喷丁的不良反应多于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
综上所述,对早期PHN患者进行椎旁神经联合皮内神经阻滞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一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小妹,宋涛.胸椎旁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 15(2):70-72
[2]马文庭,史可梅,刘靖芷等.CT引导下局部注射多柔比星毁损背根神经节对胸背部带状疤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6:687-690.
[3]Rowbotham MC.Postherpeticneuralgia[J].Semin Neurol .1994,14(3): 274-254.
[4]Rowhotham M,Harden H,Stacey B,et al.Gabapen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Randomized Conerolled Trial [J].JAMA,1998,280(21):1837-1842.
[5]姜雨鸽,徐龙河,张宏.背根神经节在疼痛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 (1):18-21.123
[6]黄乔东,宫庆娟等.DSA引导下背根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疤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3):2187-2190.
[7]Donahue 3G,Choo PW,Manson JE,Platt R.The incidence of herpes zoster[J].Arch Intern Med 155(2008):1605-1609.
[8]李久宏等.老年带状疙疹患者血浆三种神经肤的检测.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6,39(7):410
*
课题:重庆市北碚区科学技术委员会2014年科技计划项目
论文作者:黄辉,艾万辉,陈理红,李晓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神经论文; 带状疱疹论文; 疼痛论文; 神经痛论文; 患者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评分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