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效应与财政货币政策分析_扩大内需论文

扩大内需效应与财政货币政策分析_扩大内需论文

扩大内需与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效应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我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要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我们依然要将着眼点放在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发挥财政、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导向作用

根据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在国民经济流程中,国民生产总值与总支出的恒等关系可以表述为一定时期中产品流量与价值流量恒等。在这一流程中,需求是一个关键因素。只要有消费需求,企业就会向市场提供产品以满足需求;只要有投资需求,要素所有者就会向市场提供要素以满足需求。由于消费需求是直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而投资需求则是一种“引致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带动的,所以消费需求是一种更基本的需求。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中的供给意愿、供给水平和供给结构,进而决定了总支出水平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以获得利润。从生产到需求要通过市场交易,市场信号(主要是价格信号)成为调节供求双方行为的重要机制,这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简单机理。

社会消费需求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相联系;投资需求与企业销售收入相联系。只要有稳定的销售收入,企业就愿意投资。企业投资需求的扩大增加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作为要素所有者的居民便能得到稳定的收入以支持消费需求的增长。两者相生相长,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但如果需求受到了某种冲击,或者是产销不对路影响了产品销售,或者是经济活动效率低影响了收入增长,或者是预期悲观影响了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都会使上述循环过程受到阻碍,经济就会表现为不景气,经济增长就会减缓。

我国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反映了经济运行方式及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变化。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由供给短缺的卖方市场转为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经济增长由供给推动转为由需求拉动,市场需求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居民的收入预期不乐观。影响收入预期的是经济活动效率低下而收入增长缓慢,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成本的上升使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大。二是国内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在质量、技术含量、销售手段上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收入层次及消费层次形成后,供给平台与消费结构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我国现在投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源于投资效率及资本边际效率较低,致使投资利润低下,能盈利的投资项目稀缺;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不发育,融资渠道狭小,致使大量的储蓄存款余额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这些情况导致我国总需求不足,加之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出口下滑,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我国正处在经济“起飞”的成长阶段,国民经济必须保持较高速度的持续增长,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我国国内市场巨大,进一步培育内需,将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逐步发挥出来,可以很好地支持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为20.7%,日本为20.1%,我国为44%左右。作为一个大国,以一般加工业支撑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赖于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是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扩大内需的效应分析

财政政策指控制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政策。改变政府在购买物品和服务上的支出可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短期国民产出水平。税收的变动会改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以及企业的税后收入和投资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国民产出水平。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张,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较快增长。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发行国债。国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在民间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向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发行国债,将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二是无论是政府直接投资,还是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都会产生一种乘数效应,成倍地带动总需求的扩张,进而带动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三是国债投资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既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又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最终能有效地增加社会供给。1998-2000年,我国政府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在3600亿元国债投资中,中西部地区占61%,西部地区占32%,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总投资规模24000亿元。从国债投资结构看,用于农林水利和生态建设的投资占28%,用于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占20%,用于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投资占10%,用于环境保护、教育、公检法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约占10%,其他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指调控货币供给和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及国民产出水平。稳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主旨是为了既防止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我国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资源配置的市场基础尚未健全,如果大量增加货币供给量,很容易引发新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通货膨胀,引致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但现在我国经济又有紧缩的趋向,因而也不能抽紧银根,使经济陷于通货紧缩。所以,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也适应中国经济的成长要求。第二,连续的降息使信贷资本的价格及投资成本大大下降,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可以有效地刺激投资需求增长。同时,降息作为一种信号,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预期。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会继续下降,他们将调整自己的金融资产结构,把货币转换成有价证券(股票或债券)。因为利率下降,有价证券价格上升,会提高证券持有者的资本利得。当大多数人都把货币转换成有价证券,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第三,在稳健货币政策下,根据扩大内需的现实要求,仍是适度地增加货币供给量。近几年货币供给量一直保持14%-15%的增长速度。2001年广义货币(M2)增长14.4%,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与消费物价上涨率之和。2002年M2预计增长13%,现金投放在1500亿元以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万亿元左右。央行将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既可以充分满足实际经济发展需求,又不致于引发通货膨胀。总之,在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适度增长,货币流动性增强,企业资金充裕程度有所增加,企业债务负担减轻,资金成本下降,有利于投资需求增加。低利率在刺激住房、汽车消费及助学贷款需求增长的同时,还增加了人们对理财投资的关注,促进了直接融资的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现实表明,我国近年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改革措施,在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得以遏制,2001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了7.3%的经济增长率,说明我国政府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重点,以经济改革为动力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经济仍未进入持续、稳定、高效增长的良性运行轨道,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质量还不理想。这就要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带动民间投资需求上升。在市场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需求调节工具,长期应追求平衡预算。而且,单纯依靠发行长期国债有可能产生投资成本上升、投资效率下降、挤出民间投资等效应。为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一是要对投资项目作科学评估,并改革财政拨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的传统作法,尽可能采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财政政策工具,扩大财政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效应。从中长期看,应加快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二是要加强对财政债务风险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赤字率和债务负担警戒线,避免财政政策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借鉴国际标准财政统计方法,全面准确反映财政现金流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三是通过体制改革,在投资融资、法律保障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改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有限的政府支出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培育基础条件。第一,大力推进公开市场业务。财政、货币政策相联系的机制是中央银行在资本市场上操作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交易有价证券和外汇,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交易和清算系统,规范信息披露,扩大回购和现券交易量,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短期利率的作用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效应。第二,大力培育货币市场。应当积极增加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重点发展票据融资,建立高效率的支付清算系统,拓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通渠道,增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及债券利率的相关性,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我国现在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招标发行利率以及二级市场债券交易利率已经市场化,这为推进利率全面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商业银行市场化还未完成,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稳妥而有步骤地进行。目前可以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利率市场化,实行贴现率市场化,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货币市场工具的比重,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商业银行大额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正式确定并完善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增长轨道。现阶段,扩大内需不仅仅是一种需求管理政策,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已转入需求导向的增长轨道,要扩大内需,必须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就要求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条件。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注意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既是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改善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扩大消费需求,根本的环节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强人们的购买力。当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注重从三个层面上下功夫。一是要提高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要尽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市场,推动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使人才、资金尽快地向高新产业集聚,从而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要提高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率,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使人们的收入水平转化为有效的购买力。三是要千方百计地开拓就业渠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获得提高。此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法、商法体制和高效率的司法制度,切实保护财产权利,保障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这是规范经济行为、理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运行、保障社会安定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  ;  ;  ;  ;  ;  ;  ;  ;  ;  ;  ;  

扩大内需效应与财政货币政策分析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