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_家庭教育论文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_家庭教育论文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中国当代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家庭教育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这已是共识。但也不能忽视大潮下的潜流——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据《中国妇女》杂志一篇署名文章,在对231名青少年学生的调查中,有34%的学生认为父母双亲对他们“关心过度”,使他们“受不了”。另有66%青少年自述父母在他们的生活、交友、娱乐方式、作息制度以至观看电视内容等方面采取了过度的监督、限制和约束。这就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病态教育态度和行为:关心过度,教育过度。并由此导致家长与子女之间关系冷漠、紧张甚至冲突。有一份著名的调查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对中日美三国的3575名男女中学生进行调查,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时,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三位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答案前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双亲。中国父母在现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中国父母们为子女付出的爱与牺牲毫不夸张地说是世界第一流的。再看看现实,近年来由于儿童忍受不了家长的“过度关心和教育”,和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离家出走,甚至相互残杀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无私爱心和关怀,非但不能得到应有回报,反而使自己与子女的感情更加疏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并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不够、教育不够,恰恰相反,而是过度的关心和教育使然。

所谓家庭教育过度化,专指父母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关心过多,忧虑过度,指导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上的要求过多、过度。当前我国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上的过多要求和过高期望。

现在有些人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典型的表现是把家庭教育理解为就是教育孩子读书、写字、画画、弹琴等,这实际上是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目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从儿童入幼儿园到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家长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过高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据天津家教研究会的调查,尽管父母们认为子女在学校学习已很辛苦,却仍然要给孩子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在给子女提供的家庭课外读物中,学习辅导类占45.6%,益智类占42.9%。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孩子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游戏娱乐等业余爱好,以满足父母的要求。否则就会引起父母的批评、斥责、恐吓、体罚等。若遇上孩子升学、考试,父母的过度要求就更使孩子苦不堪言。

导致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存在过多要求的直接动因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心理。以上海为例,有95%以上的家长期望子女上大学,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98%以上的家长期望子女从事脑力劳动,当医学、高级外交官等等。这种过高的期望虽然美好,但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过度的期望从儿童一出生就伴随着他们,直到父母如愿以偿才稍减少。甚至如愿以偿还不行,因为人的欲望和期望是没有止境的,而这时期望就不可能是动力了,只能是子女发展的巨大阻力和压力。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超负荷或超阶段的教育,不会对儿童智力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文化知识学习,属揠苗助长之举。

二、对子女日常生活的过度关心和过度照顾。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北京城调队于1990年8月对120名不同职业、文化程度的小学家长调查发现:小学生月人均消费支出为173.10元(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大学副教授月收入,而现在远不止这个数目了),在一个三口之家,小学生的消费居首位,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40.7%,而物质生活消费占小学生总支出的83.7%,集中在吃、穿、玩三方面,其中食品支出为117.9元。这一组数字确实令人吃惊,也不能不令人忧虑。目前患肥胖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无疑和儿童的营养供给过度有关。类似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还从家庭延伸到幼儿园和学校,如替孩子打扫卫生、擦黑板、参加劳动等,至于孩子参加夏令营、旅游等活动,父母悄悄随从,孩子上考场全家压阵,孩子上大学父母不远万里护送充当“保镖”、“搬运工”等等,再也不是新闻。对儿童生活过度保护和照顾,实际上剥夺了儿童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儿童总是在家长保护下生活,独立意识就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对子女的行为活动过多限制和干涉。

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这一起极端干涉和限制儿童人身自由的事件,虽然没有普遍性,但对儿童行动自由的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说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甚至监督。总之,父母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成人思想经验去要求儿童。但儿童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正是这种有别于成人的思想和经历,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和行为方式。所以用成人的规范去要求孩子,必然会违反儿童的心理特征,其教育效果也只能是事违人愿。

儿童天性活泼自由,他们需要在一个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当然,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无法离开家庭教育,但过度的教育只能破坏他们自然适宜的成长环境,使儿童的个性受到压抑和扭曲,从而降低家庭教育的实际功能。那么如何避免和纠正家庭教育的过度化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淡化过高期望。

家长对子女的过度关心,过度教育除了有父母的本意意识和应尽义务外,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未来前途期望过度。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子女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但家庭教育中较高期望值群体的过分集中,这就脱离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和教育实际能力。当然作为父母有理由和权利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甚至名人、伟人,但是决不能把这种高期望不适当地用到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那会有害无益。因此家长既要为孩子设计一个理想的未来,更要为孩子设计一个现实的未来。任何超过儿童力所能及的期望,都会损害其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就当前来说,重要的是淡化父母的过高期望,尤其是那些对子女文化知识学习过多要求的父母。理智的做法是适度的期望再加上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对纠正当前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是至关重要的。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原则。

家庭教育过度化倾向的另一原因就是父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只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试图让孩子按父母设计的成人模式去发展。但是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矛盾性和规律性,外部的发展模式如不适应这个内在的规律,只能导致不良的结果。目前的问题是不少家长,无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了一些超前教育、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当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顺其自然、促其发展,不能强迫孩子就范,按自己的所谓理想模式去塑造孩子尚未定型的心灵。

三、理顺家庭和学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关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关系要求家庭教育要紧密配合学校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不能模仿、代替和或重复学校教育。目前,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文化知识学习过高期望和过度教育,就是一种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这种单一片面地开发儿童智力和加强知识的教育,混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诚然,家庭教育不应忽视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但也不应充当学校教育的角色。学校教育是一种严密的特殊教育系统,家庭教育不应也不能代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只能配合学校教育,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重复,那么家庭教育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本意。

另外,还要处理好父母和子女之间主客体、内外因教育因素的关系。父母对于子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而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则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即内因变化,父母施加的外部影响,要通过他们内在的心理矛盾斗争来解决。为此家长应当正确估价自己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了解孩子发展的内因需要。也就是说,父母只能为子女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创造适宜环境,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其所难,要让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内因和主体的作用。这正是科学的家庭教育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理解和尊重儿童的个性。

虽然儿童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但他们依然是有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批判性。家庭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思想自由基础之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共同发展的关系,不能因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和监护权,就可以随意干涉和限制孩子合理的行动自由、思想自由和正常生活。为什么孩子的日记、书信、交友等屡屡受到父母的监督、干涉、限制?就是因为有些父母不理解、不尊重儿童的思想和个性自由。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来爱护帮助孩子,那么再多的教育和关心都是不会过度的。

社会文明在不断提高,各种观念不断更新,为此,中国传统式的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父母们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尝试、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要让他们在适当的教育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去获取各种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培养适应多种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父母之爱才不至于带来“好心没好报”的遗憾。

标签:;  ;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误区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