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发展观的历史沿革_经济特区论文

深圳文化发展观的历史沿革_经济特区论文

深圳文化发展理念的历史沿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沿革论文,深圳论文,文化发展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1-0019-06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在短短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温家宝语)。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文化竞争力排名第一,被誉为最具“青春活力美”的城市,位列全国最有魅力城市之林,现正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迈进。

由于深圳是经济特区,长期以来,人们对深圳发展进程的整体评价,大多偏重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而对深圳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则关注研究不够,认识和评价也多有偏颇,忽视了温总理所指出的“各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事实上,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罕见奇迹”,而且成为文化超常快速发展的典型个案,实现了从所谓的“文化沙漠”到名副其实的“文化绿洲”的历史巨变,以崭新的文化形象屹立在神州大地,以文化的青春活力享誉世界。深圳文化超常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超常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深圳文化的发展实际,指明了深圳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回顾、反思深圳文化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深圳特区的文化创新功能,认识深圳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圳特区建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文化发展理念

从深圳特区创建至80年代末,是深圳特区初创奠基和基本成型阶段。这一阶段,特区初创伊始,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肯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对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贯彻中央意图,把深圳经济特区又快又好地建设起来,如何使深圳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塑造和维护深圳特区的良好政治形象,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配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圳特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意见》,研究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建设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会议和文件,对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作出了明确规定,体现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思想。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P96)的讲话精神,遵照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关于“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22](P95)的重要指示,坚持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确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好引进与抵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引进,有所抵制”和“排污不排外”的方针,大胆引进,认真学习、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外及港澳台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积极探索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兴建“八大文化设施”①,打下深圳文化发展的“硬件”基础;

总结、概括并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一系列影响全国的新思想、新观念。

上述文化发展理念是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思路交织在一起的,其核心思想是坚决执行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敢于创新,不守陈规,特事特办,新事新办,既符合深圳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又与中央关于特区建设的指导方针相一致。同时也体现出着眼于特区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在特区发展的初创奠基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深圳市委遵循广东省委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而提出的“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科学地把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行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的指导思想落到了实处,既坚持了特区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体现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全新精神风貌,为特区的发展奠定了基调,明确了方向,有效地回应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误解特区性质的言论和猜测。

深圳当时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新的思想观念,以挑战传统的大无畏气魄,颠覆了浪费时间、忽视效率、热衷空谈等多少年来习以为常、不以为忧的传统观念和不良习惯,在全国产生了具有震撼力的影响和反响。甚至可以说,当时国内的绝大部分人正是通过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来了解深圳,也正是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弄潮儿来到深圳发展、创业。

深圳市委领导同志当时所展现的“就是勒紧裤带,也要把八大文化设施建设搞上去”的气魄和决心,使深圳得以在政府财政很紧的情况下,兴建了一批基本的文化设施,切实改变了深圳特区被一部分人所贬称的“文化沙漠”形象,为深圳后来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创新举措是创造性地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性文件,为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1986年9月中央制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供了一份重要资料。不足之处在于,限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氛围,考虑维护特区政治形象较多,考虑发挥文化作用较少,谈精神文明建设较多,谈文化建设较少,因而未能清晰地阐明特区文化建设对特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只能表示深深的理解,因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苛求前人形成超越历史阶段的思想理念。

二、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世纪之交的文化发展理念

90年代初期至世纪之交,深圳进入发展提高的新阶段。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第二次视察深圳,发表重要的“南方讲话”,肯定特区姓“社”不姓“资”,总结并肯定“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明确指示“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1](P218);江泽民同志先后两次来深圳,阐明中央关于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求深圳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P281);胡锦涛同志视察深圳,充分肯定深圳的发展成就,对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希望和要求。这一阶段,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响亮口号,先后召开了中共深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了《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深圳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为深圳特区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圳市各类会议的战略部署和各类文件的具体规划,集中体现了深圳特区在发展提高新阶段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明确深圳特区不仅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特区,而且是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其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贡献;

进一步发扬邓小平同志肯定的“敢闯”精神,遵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增创精神文明建设新优势”的指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努力把“把深圳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1](P281);

增创文化优势,创造有深圳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文化建设工程,计划并开始增建“新八大”和“新六大”②文化设施,努力把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

上述深圳在发展提高阶段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与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奠基阶段的理念和思路相比,已有明显的调整和不同。如果说80年代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主要是从深圳改革发展的角度,立足于奠定特区发展的基础,确定特区发展的正确方向,维护特区的良好形象,探索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和新方法,那么,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之交的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则更多地是从国家改革发展的高度,把深圳的改革发展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侧重于从特区功能的新定位,特区发展的新目标,特区作用的新发挥,特区形象的新塑造来加以考虑。例如,明确深圳特区的发展目标是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题中之意就是要加深对深圳特区的功能、地位的认识,要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思维中跳出来,多考虑特区的多功能和综合性特征,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形象,以符合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应有内涵。再如,提出增创深圳文化优势,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已在思维习惯上把文化建设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单列出来,致力于创建有深圳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虽然“现代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一度曾引起国内文化界的争论,但它充分显示出特区城市深圳的文化自信,显示出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人民加强深圳文化建设、塑造特区文化形象的决心和气魄。

深圳在发展提高新阶段对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进行的更新和调整,对于深圳的整体发展和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把深圳由一个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特区,提升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功能、国际性城市的高度,强化了特区城市的文化内涵,使海内外人士重新认识深圳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第二,首次提出“增创文化优势,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路[2],把塑造深圳文化形象的新理念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深圳人开始自觉地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发展意识,激发文化想象力,构思深圳的“文化地图”,逐步形成关注、参与和促进深圳文化建设的“文化情怀”,为深圳文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文化发展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进入了一个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全新发展阶段。在全国普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深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既有来自民间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忧思,也有来自学界的“特区还要不要特”的疑问,深圳的自身发展也面临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环境这“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这一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深圳,考察南岭村等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希望深圳进一步增创新优势,作出新贡献。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特区建立25周年之际视察深圳,并在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毫无疑义特区还要‘特’”。“经济特区要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作用的新形式、新举措,进一步扩大特区的功能空间”[3]。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审时度势,锐意创新,决心“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树立“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4]的特区新形象,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再创新的辉煌。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三届八次全会、三届十一次全会、中共深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制定了《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深圳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配套经济政策》、《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深圳市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一系列重要的会议和文件精神,把特区发展、城市发展和文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圳经济特区扩大特区功能空间的整体发展思路,展现出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促进深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高品位国际化文化城市[5],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把城市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有机地统一起来;

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把“文化立市”战略落到实处;

努力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实施条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并列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6];

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进一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深圳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深圳文化发展理念,较之于前两个阶段,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经过多年的逐步完善,已形成了一个科学、先进的思想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色。不仅各种口号、提法和规定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相互关联,互相依存,而且系统地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新思路、新举措。

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既是为了适应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效益,追求和谐,切实解决深圳发展进程中“四个难以为继”的现实问题,又在客观上成为深圳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文化发展理念的“总纲”,统率并影响着其他各种思想文化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换言之,这一阶段的各种文化发展理念,都服从于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整体战略思路,都是为了在各个层面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战略目标。

“文化立市”战略是深圳在新形势下的“全方位综合战略”,“是要通过把文化作为国际化城市建设的主导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相对超前发展,并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科教、环境等诸领域,推动三个文明的全面进步,全面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把深圳真正建设成为高品位的国际化文化城市”[5]“文化立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立人”,是把文化和人的价值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因此,“文化立市”战略既是深圳转换发展模式,构建和谐深圳的一大创新,也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举措。

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是依据深圳文化发展的现有优势和基本条件,对深圳未来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战略选择,也是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具体途径。它使“文化立市”战略有了可感、可见的具体发展目标,有了可供判定和评估的实体对象。这就把增创深圳文化优势和形成深圳文化特色有机地统一起来,加速形成深圳的文化名片和形象标志。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也是对深圳城市文化发展所进行的有自身特色的构想和设计,设置了深圳文化地图的四大亮点,体现了决策者丰富的文化想象力和务实的文化品格。

努力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是深圳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程中率先发出的响亮呼声,充分体现出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和思想高度,既为构建和谐深圳添上了精彩一笔,又把“文化立市”和“以人为本”统一到一起,成为深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个创新举措。把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切实改变了以往长期存在的文化建设重宣传意识形态,轻公民文化权利的偏向。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其意义和影响怎么评价也不为过。尤为可贵的是,深圳把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政府文化工作绩效的基本指标,从而使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有了明确的政府保障,真正落到了实处。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要求全国普遍开展的文化建设工程。深圳的可贵和创新,在于较早地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新思路,并把它作为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必要社会条件,因而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理念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深圳已在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增建了一批高档次的文化设施,创办了读书月、社科普及周、市民文化大讲堂、创意十二月、鹏城金秋艺术节、文化进社区等多种活动形式,一个促进市民文化权利实现、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

把文化产业确定为深圳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深圳落实“文化立市”战略的重大步骤,也是站在世界产业发展的高度,把调整产业格局和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有机统一起来的重大决策,是十分明智、非常有远见的战略抉择。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发展理念,其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可贵和创新意义,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创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为实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理念创造了一个国际性的大平台;二是以政府行为制定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6]。这样,就从战略规划上明确了增强深圳文化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提前勾画出一幅深圳未来文化形象的展示图。

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进一步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深圳精神”,是深圳在新形势下为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深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城市竞争、区域竞争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生产,更根本、更深层的是人文和精神层面的竞争”。“深圳必须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城市人文精神的积淀、创造、丰富和升华”[7]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圳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必须立足实际,不断增添新的内涵,达到新的境界。“要以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等新观念、新理念和‘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为基础,突出体现‘五崇尚、五富于’③的精神,使深圳人文精神真正体现深圳特色,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四、启迪与思考

回顾深圳文化发展理念的历史演变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启迪与思考。

首先,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能否形成既符合文化发展实际,又具有一定的文化超前意识的文化发展理念,取决于该地区、该城市的党政领导,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否具有指导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是否能把中央的战略意图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具有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推进文化发展的战略意识,牢记经济特区的使命和任务,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建设,创造性地扩大特区的功能空间,相应地形成了与各个历史时期相适应的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制定并延续、更新了具有超前意识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试想一下,假如特区建立初期的市委主要领导,没有那种“哪怕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文化设施搞上去”的气魄[1](P56),假如特区发展新阶段的市委主要领导,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及时地提出新的文化发展思路,深圳文化发展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吗?当然,历史的发展是不能假设的,但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则不可忽视。

其次,深圳文化之所以能超常快速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内,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历史巨变,树立了全新的文化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深圳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理念都有明显的创新特色。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之交,创造性地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综合性经济特区,发展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这是特区领导对深圳特区的功能、作用和发展目标进行的新定位,为特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开创了一条新思路。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仍停留在出口加工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层面,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很难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再如,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全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特区还要不要特”的争议,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充分领会中央关于继续办好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赋予特区新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把特区的牌子擦得更亮,把特区的帽子戴得更牢,让特区的旗子更加鲜艳”,创造新形势下“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特区新形象[4]。这一新的理念,以积极自信的态度回应了“特区还要不要特”的疑问,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深圳市民的创新精神,把深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试想一下,如果面对“特区还要不要特”的疑问,深圳市委市政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没有新思路和新理念,只能处在被动应对的状态,深圳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还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历史雄辩地证明,决策者的文化意识强,文化就兴旺;文化理念新,文化就发展。我们相信,深圳文化发展理念推进深圳文化快速发展的成功个案,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典型范例而载入史册。

此外,深圳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变进程,面临的任务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文化发展理念的更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但深圳的领导和群众要有这样的意识,其他地区的人也要这样看待深圳。我们期待深圳在今后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不断有新的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特色,取得更多、更大的新成就。

收稿日期:2007-10-08

注释:

①“八大文化设施”是指深圳特区初期建设的深圳图书馆、深圳博物馆、深圳科学馆、深圳体育馆、深圳大剧院、深圳大学、深圳新闻中心、深圳电视台等文化设施。

②“新八大”和“新六大”是人们对深圳后来增建的一系列文化设施的概括。“新八大”包括:关山月艺术馆、深圳画院、深圳书城、深圳特区报业大厦、深圳商报大厦、深圳有线电视台、华厦艺术中心、何香凝艺术馆;“新六大”包括:深圳少年宫、深圳电视中心、深圳图书馆(新)、深圳音乐厅、中心书城、现代艺术中心。

③“五崇尚五富于”的具体内涵是:崇尚以人为本、以人为上,富于关怀互助、尊重尊严;崇尚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富于宽容和谐、友爱仁义;崇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富于活力动感,创新创造;崇尚知礼守法、真诚向善,富于内省自律、诚信无欺;崇尚追求文明、坚持真理,富于科学理性、严谨务实。

标签:;  ;  ;  ;  ;  ;  ;  ;  ;  ;  ;  ;  

深圳文化发展观的历史沿革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