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取向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取向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取向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既是当前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又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它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它在方法上采用的技术要求尽量保持心理和行为发生的自然性,如采用准实验设计、无觉察技术等。这种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与心理学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其它传统科学和哲学不同,它是借助于近现代科学成果和方法,直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实验科学,从哲学思辨的“扶手椅”跳到了自然科学式的实验室,省去了在真实环境中缓慢推进的研究阶段。这种跳跃式发展的结果是,心理学概念与机体的“内部”特性有关,却与外部世界相对立,这种与外部对立的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就有了许多人为性因素,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的脱节使人们对心理学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心理学因此具有了存在的危机,为走出危机,需要引入与现实结合紧密的观点,生态学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发生与演变

生态学取向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在心理学的社会行为领域中出现。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布伦斯维克,分别注意到当时的心理学研究不注意在现实环境中考察行为和心理过程,力主在现实环境中考察行为、心理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生态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种研究取向不但在社会心理学中继续发展,拓展其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范围,而且逐渐向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扩张,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都出现了生态学取向的理论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取向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属于该研究模式下的各种专题不断出现。目前,生态学取向已经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接受,在很多实证心理学研究中,已经非常注意生态学效度的问题,生态学取向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心理学的研究中。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研究生态学取向的发生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态学取向的早期理论产生阶段(20世纪40年代)

最早提出生态学取向研究模式的,是与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的两人:布伦斯维克和勒温。他们都在反省主流心理学中,接受了生态学思想,开始改造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从而形成了在该领域独树一帜的思想。

第二阶段:生态学取向以横向发展为主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以生态学取向向不同学科横向发展为特征,在一个学科领域的纵向发展不是很明显,而且也只是存在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如在社会心理学中,勒温的学生巴克和赖特,使得“心理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化。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更多的领域出现了生态学理论。如在认知科学中,出现了詹姆士·吉布生的知觉理论、奈瑟的自我认知理论。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交叉领域的生态学理论,如认知发展研究、认知与文化研究的生态学理论。如,依兰娜,吉布生的认知发展理论,它研究儿童的知觉和行为发展的理论。

第三阶段:生态学取向以纵向发展为主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生态学取向不再向新学科延伸。纵向发展表现为各个学科的生态学取向的研究在不断地细化,而且很多专题研究得到了后继研究的呼应和讨论。如在认知领域,人们更进一步深化吉布生的知觉研究。如米歇尔·托马塞勒(1999)的认知文化生态学理论。他的理论是对詹姆士·吉布生生态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用维果斯基的理论来补充吉布生的生态学取向理论。

二、心理学研究生态学取向的立场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虽然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反叛,但基本上还是属于现代科学心理学阵营。例如,在认知科学领域中,从认知研究生态学取向的著名心理学家奈瑟对自己的评价和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到,生态学取向虽然是对当时的主流认知心理学的反叛,但实际上,这种反叛不是完结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反它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向着生态学方向发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欧杰·韦尼格兰德对奈瑟的评价中得到验证:“尽管奈瑟可能真的不怎么会处理主流心理学,但主流心理学却好像常常追逐着他。”它在基本立场上,是持科学态度的。奈瑟就明确表明,“我相信事实可以被确定,即争论必须由证据支持,也即对知识的增长。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向往,这就是科学家企图确定什么是事实。”

尽管生态学取向仍然采用传统的科学态度,但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为心理学领域的新动向或者是“库恩意义上的范式革命”。瑟顿·雪特等人把它称之为“运动”和“新的方向”,并认为它在认知领域包括四个方面:认知行为的真实生活;认知行为的机体影响:对认知过程的新观点;新的方法论。他们还认为“这种生态学取向与传统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和实践在许多方面根本背离。传统认知科学家的主要兴趣,是只研究新近刺激和行为之间认知过程的关系,而因此忽视了与个体和宏观环境相关的认知研究。所以,认知生态学取向扩展了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把包含人类心理功能的整个生态圈以及这个生态圈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囊括进去。”奈瑟把认知生态学取向,看成是“对知觉、记忆、语言和思维研究的许多不同实用性取向的超越”。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生态学取向是科学心理学阵营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三、心理学研究生态学取向的主张

心理学研究生态学取向的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在“现实生活”或者说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但由于生态学取向是一种研究态势,它分散在各个研究领域,因此在不同研究领域,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又有些不同的说法和做法。

例如,在认知领域,它认为生态学立场下的观点就是人们的心理功能从根本上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人们必须具备可塑性的认知过程,以最大限度的适应不同的环境状况和要求。又如,在社会行为领域,认为生态学的心理学应该为行为和反应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环境,而不是在实验研究中所考虑的严格变量;它使用完全自然主义的方法来考察行为。由此,我们可以说考察的行为是在居住者的自己社区里自然发生的,而不是心理学家引出的特殊行为;它不是建立在预先存在的假设上,相反,人们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发现来自被观察的行为本身。再如,莫雷认为在社团心理学研究中,生态学研究比实验室研究更有弹性和更具即席性。生态学取向常常不能把人类行为理解为一些单个的、孤立的原因的线性效应。理解行为的“非线性原因的”途径标志着与建立在原因假设的检验之上的心理学主要传统的截然分离。从它的研究是新观点和新方法上说,我们可以把生态学心理学看作是库恩意义上的范式革命。但是,生态学心理学家继续使用科学的语言,由于保持了科学的言语,他们肯定了客观性,即可以获取公开的并可重复的结果和实证主义,也即所有的概念可以根据新的证据公开地修改。

在方法论上,生态学取向认为,生态学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它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因此,在生态学取向的方法论中,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加强生态学效度;使用允许准实验设计的自然研究范式;多元方法的结合;获得各种人群和研究的样本方法。

对于如何研究在真实环境中心理或个体真实心理活动,不同领域的生态学心理学家提出的具体方法有差异。有的是使用传统心理学方法来研究新对象,有的是借用相关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意义中的心理和行为,有的是方法上的创新。具体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有:准实验设计、无觉察技术、个人特质方法、自然主义和实验研究结合法等等。

四、生态学取向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为解决心理学现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合适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向。

1.生态学取向既有科学主义精神,又有人文主义精神,它的出现可以缓和两大取向的对立,并为它们的融合提供平台。

生态学取向是从崇尚科学精神的实证心理学内部产生的,它保留着科学精神的一些主要特征,即仍然在生态学取向的各种研究中贯彻着实证原则和因果分析。不过生态学取向的实证方法对原有实证方法作了一些改造,企图克服原有方法的“人为性”缺陷。它将实验室研究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去,其因果分析也由原来的线性分析向多元分析转变,但其主旨还是想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因。生态学取向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生态学化的表现),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科学性的表现)。这样,它既保留了科学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祛除了它给心理学带来的弊端,如方法中心论、普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等。生态学取向主张在日常生活的实际状态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将心理现象与整个环境联系起来考察。它既包含着一种整体观,即整体关系比简洁但有限的并用实验室方法加以说明的关系更重要,人的整体状况比某一个因素更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比单一人的发展更重要;又强调人和环境的差异性或地域性、认为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消解了普适性原则,而与人文主义的整体性,历史性的特征相吻合。同时,它还包含着一套特殊的价值观,既承认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价值负载,还承认研究本身的实用价值,如认为环境对人类行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对特殊环境影响的理解来解释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按照对这些影响的理解程度,一个人可以应用这种理解以提高到人的生活的行为中去。这样它消解了科学主义的价值中立原则,与人文主义的价值介入原则相一致。另外,生态学取向还采用人文主义研究使用的现象学方法。这些特点等于是赞成人文主义的一些观点,将人文主义所批判的科学主义的主要缺陷都消解了,拉近了与人文主义的距离。

但是生态学取向决不是要消解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它只是有助于消除两种取向造成的心理学分裂恶果。它使得科学技术在运用的时候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现实性,改变过去人们用科学技术的客观化来取代对研究对象的人文关怀的状况。但它不因为过去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极端化运用,就抛弃科学技术和实证方法。有人认为“技术扼杀了人性”,这是对科学技术不公正的批评。真正扼杀人性的是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滥用科学技术。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说,心理学既需要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也需要科学主义对事物的科学探究精神、技术和方法。生态学取向的主张,从它的哲学背景:系统论和有限相对论,从它的人性观:生态人性观,都避免了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非人性化。

2.生态学取向建立在系统论、有限相对论的基础之上,在心理学整合问题上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生态学取向是处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之下而在具体的整合方法之上的整合途径的中间层面。它既有整合的哲学观作支撑,又有针对分裂问题的具体对策。从哲学观的层面上来说,它是系统论和有限相对论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它把心理现象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同时又主张心理的地域性和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是相对的,消解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由此看来,它的哲学观包含着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它对多样性的承认符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特征,这就不会将心理学的整合弄成简单的划一;另一方面,它对整体性的肯定为实现心理学成为一门统一学科的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这是因为,它既具有科学主义的优点,又具有人文主义的优点,有助于它们的融合;针对各个心理学领域的分化来说,它的主要观点已经渗入了各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科,它可以成为将各个学科整合起来的一条主线;针对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脱离而造成的分裂与破碎来说,它主张心理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而且在技术层面上,它已经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为在现实生活中研究心理学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生态学取向不仅对心理学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在具体的心理学应用领域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生态学取向作为一种大的理论态势,已经深入到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包括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在治疗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都有关于生态学取向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如在心理治疗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侧重于将个体置身于社会和家庭中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个体为主的治疗模式,它对于夫妻家庭咨询和治疗或生态治疗计划,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  ;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取向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