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条件与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取向论文,条件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972X(1999)07—0025—04
选择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历来是各国,尤其是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和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的初显端倪,市场需求偏淡,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其重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缺乏一批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选择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宏观经济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条件
所谓经济增长点主要指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能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部门。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各构成部分或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因此,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就必然存在着一些对全局有较大影响的支撑点。如果一国经济没有一批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必然导致需求偏冷、市场疲软,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经济增长点能起到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为若干产业部门的发展,也可以是某些区域经济的联动,甚至可以表现为不同层次市场的特殊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源。
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经济界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明确新的增长点是什么,必须搞清楚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以及新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条件是什么。
1.从理论上讲,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其选择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劲的市场需求。在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势必与市场需求联系在一起,市场需求的拉动将成为增长的主要源泉。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或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势必趋于疲软,不可能有高增长率或持续高增长。当然,这里并不是限定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强劲市场需求。尽管目前受条件限制这种市场需求可能尚不够强劲,但随着限制条件的改变其就可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2)富有弹性的能有效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的潜在供给能力。 在市场需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水平就取决于潜在供给能力。这种潜在的供给能力,或者是来自于改变原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程度,或者是来自于现有实际供给水平与潜在供给水平的差距大小。如果潜在供给能力处于僵硬状态,不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需求规模扩大作出有效反应,形成严重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便将停滞。
(3)创新过程及良好的成长性。 经济增长点的超出平均速度的高增长率,不仅源于强劲市场需求与弹性潜在供给能力的有机组合,而且更需伴随着创新过程,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也就是说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经济集约化。
(4)强大的经济渗透力及带动效应。 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某一领域或方面成为经济增长点,除了其本身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成长性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扩散与带动其他领域或方面的能力,从而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支撑点。
2.正是参照理论上的选择标准,国内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侧重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集中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次:一是从需求角度把最终消费市场作为选择区域,从中选择诸如农村市场、国外市场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从供给角度把产品或产业作为选择区域,从中选择诸如房地产业中的住宅产业、电子产业等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三是将市场需求潜力大、经过努力具有供给能力的主导产业群作为选择区域,从中选择诸如城镇住宅、汽车、高附加价值出口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问题在于我们所要讨论、选择的是指一种潜在的、在未来不远时期内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带来重大影响的增长点,而不是现实中已经出现或存在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仅仅按照上述的选择标准来寻找和选择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不够的。这就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概括出经济增长点的生成条件,通过对其生成条件的分析来揭示某些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常经济增长点的生成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
(1)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阶段特征。 经济增长点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它与经济发展阶段有较大的相关性,具体的经济增长点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消费水平、需求与供给水平及能力不同,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空间。因此,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点也完全不同。
(2)一国经济结构及形态属性。 由于经济增长点是一国经济的内生变量,因此在较大程度上与一国经济结构及形态属性有密切关系。在一个均衡态的稳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在二元经济结构的非均衡运行中形成的经济增长点,是有较大区别的。因此,对于相对均衡态发展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经历过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点,只对我们有参与与借鉴意义,而不能照搬照抄。我国长期处在二元结构的非均衡运行中,更需要用二元经济理论和动态非均衡增长理论来研究经济增长点问题,准确地把握经济增长点的特殊性。
(3)产品(产业)生命周期及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经济增长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存在着不断交替的过程。因此,考察经济增长点生成条件要研究其生命周期的特殊形态及所处的周期阶段,而且还要研究不同经济增长点之间的交替关系,寻找出经济增长点演进的变化规律。
(4)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及外部环境条件。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事实上是受内部与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但在一个较封闭系统中其更多受到内部力量的作用;而在一个较开放经济系统中,其形成则更多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特别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发挥动态比较利益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会使经济增长点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对外开放度及外部环境条件是经济增长点形成的一个重要参数。
按照上述生成条件进行实证分析,不仅使我们能够较充分地把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条件,而且还将给出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的范围或区间,然后再根据经济增长点的基本属性及标准来具体分析可能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较充分的依据。
二、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城市与农村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效率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消费集团。因此,必须依据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商品的生命周期等实际情况,选择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1.从城市消费集团来看,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相对得到满足,市场已趋于饱和,产品销售不畅,积压严重,而对住、行(相对应的产业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的需求急剧上升。这种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公共交通和廉价住房的需求;第二层次是对小汽车和高级住房的需求。
我们认为,在城市应以住宅建筑业、汽车工业为龙头,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目前看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住房、汽车等住、行产品未如人们想象中那样会带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究其原因,从浅层次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即相当一部分虽有购买欲望,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因而无法使巨大潜力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从深层次看,则是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制约市场需求热点的形成。以住房为例,城市居民住房面积还比较低,对住房的需求十分迫切。但他们宁可把钱存入银行,也不去购买住房,致使大量已建成的住宅卖不出去,住房产业步履维艰。原因是我国的住房政策,特别是住房价格政策存在着问题。住房价格人为抬得过高,老百姓买不起,不得不把钱存入银行。加上住房分配制度不合理也妨碍了住房市场的形成。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降低住房价格,改革现行住房分配制度。政府要运用各种手段降低建房成本,如果还不能把房价降到大多数消费者能承受的水平,则由政府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将房价坚决降到既使大多数消费者能承受,又不致引起需求膨胀的水平,以保证住房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并有效推行住房贷款或分期付款制度。为增加住房贷款或分期付款的吸引力,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补贴,将贷款条件降得低一点,如提供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降低分期付款的利息,延长分期付款的时间等。上述两种方法,我国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但其力度远远不够,不足以推动居民的购房热潮,使建筑业至今还难以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汽车等产业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2.从农村消费集团看,轻纺产品、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低、需求量大。造成农村市场需求不旺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不具备这些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条件。
我们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将形成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最本质的涵义是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城市物质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更快发展,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均收入的更快提高,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1)依托小城镇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商品消费要求。 加快小城镇建设,将促进农村消费需求趋于上升,释放出很大一块对轻纺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力。如果到2010年全国小城镇人口总数达到3.6 亿人,比1998年的1.75亿人增加1.96亿人,即使按目前城镇人口社会消费品平均额高于农村人口平均额2738.5元计算,小城镇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即可增加5367亿元,相当于目前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可使全国社会消费的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 这将为目前城市消费品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新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2)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又一亮点。 农村小城镇建设既包括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又包括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投资建设和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住房建设潜力巨大。据调查测算,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平均每平方公里需要投资3—4亿元,以全国每年新建1000个小城镇计算,投资规模可达3000—4000亿元,推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3—4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增长过快,投资无热点,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加快小城镇建设,将对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不仅包括政府投资,还会吸引大量的民间投资。这种投资需求的兴起,不仅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行业的发展,而且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将带动其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宏观政策取向。 加快新兴产业和农村小城镇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加以培育,使其尽快形成一定规模。从我国目前现实状况看,存在着诸多妨碍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的因素,其中特别是造成结构扭曲的体制性因素,若不加以有效清除,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无法“自然”形成的。我们的政策建议是:a.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尽快形成。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不同,经济转型中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及市场变化固有的规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变革的重大作用。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度看,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市场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结构是所有结构问题的核心。若市场结构不完善,其他结构势必受其影响而难以完善。我国目前市场体系虽初步建立起来,但市场结构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各类市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及相互割裂现象较严重,因此要进一步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市场结构,特别是发展资本市场,改善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之间日益扩大化的偏差。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b.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传统做法往往是运用行政力量对新的经济增长点“拔苗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因此政府的职责不是人为地“制造”某些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审时度势为某些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此,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政策导向和政策倾斜要科学化,不能绝对化和片面化。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需要一系列政策引导,包括投资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与户籍管理政策、产业转移政策等。在制定这些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目前正发生的新变化,切合实际情况,以利益诱导为主,留有一定的活动余地。c.实行合理的政策组合。在促进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的过程中,要具体研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配政策、投资政策等各自的内容,同时要加以整合,防止不同政策之间的负面影响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