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经济合作体系国际研讨会综述--“新经济”与海峡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_新经济论文

第六届中国经济合作体系国际研讨会综述--“新经济”与海峡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_新经济论文

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第六届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的交流协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第六届论文,新经济论文,两岸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1月25日—28日,由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香港岭南大学商学研究所、香港亚太21世纪学会和澳门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第六届国际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的交流协作,是历届会议中最具规模的一次,共有来自港、澳、台、日本和中国内地的110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了近百篇高质量的论文和报告。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就新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两岸四地经济的交流协作的现状及前景做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主要观点如下。

一、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及突破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朱文晖教授认为,美国新经济的背后,实质上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的产业革命,它包括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电子商务导致的企业管理革命以及科技与金融创新机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AS-AD模型对美国新经济现象进行理论上的解释,认为美国的“新经济”是由于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两大力量的带动下,总供给的主动持续扩张和总需求的适应性扩张,即AS曲线和AD曲线同时右移的结果。

台湾学者徐新生认为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信息和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大增强,是效率大幅度提高的本质原因。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将新经济概括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化经济的集合,认为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有相互交汇的趋势,从不同方向延伸到科学向技术的转化过程。南开大学的陈铖教授认为网络经济条件下,资源由供给匮乏转变为供给无限;由收益递减转变为递增;由不完全竞争转变为完全竞争;有计划和控制的管理转变为创新和调整的管理;从有限的内部空间向虚拟的、综合型部门融合。

深圳大学的国世平教授和王婷都认为新经济条件下,由于无形的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因此提供了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可能。深圳大学的孙海波则从菲利浦斯曲线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失灵,经济增长周期理论和生产函数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理论和信息理论的补充与重新表述等各方面论述了新经济现象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中山大学袁持平教授认为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迅速成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新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各产业发展的影响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教授通过对台湾在新经济下的各项科技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衡量与评比,分析了台湾在过去近20年大力发展资讯电子产业模式的经验,探讨了新经济对台湾各产业的影响和指引。澳门大学的杨允中教授则从新经济对澳门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研究澳门未来经济的主要支撑点,提出拓展旅游博彩中心的地位、完善多元中介服务中心的功能、调整成新型生产开发中心以及创建资讯科技中心的澳门经济发展路子。台湾综合研究院梁荣辉所长认为新经济的功能,在于改变以往传统工业的基础,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传统产业和科技产业进一步整合。日本阪南大学的洪诗鸿教授认为新经济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引起了对外投资形态的变化,对外投资开始趋向水平分工以及寻求配套厂商要有群聚规模的要求,而珠江三角地区的IT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群聚,对于进一步吸引外资具有相当的优势。

香港香江国际集团总经理庄金锋指出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法律的进步,表现在知识产权、预防犯罪、民主形式和法律实践等各个方面,但同时也对现行的法律体系提出了一些挑战。台湾学者朱云鹏教授对贸易、产品周期与知识经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在知识经济成长的时代,产业内的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产品组合的快速变化,厂商应利用全球分工体系分散其生产基地,建立全球运筹能力,增加本身在产品价值链上的相对比重。

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中山大学的郑佩玉教授认为广东已形成计算机、通讯设备、生物工程、微电子及元器件、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粤港澳台的合作也已有一定的基础,前景很乐观,尤其是在信息产业领域。台湾清云技术学院副校长林仲廉教授认为,只有系统地投资研发工作,创造新知识与技术,才有竞争优势。台湾综合研究院杜文谦教授认为只有推动以现有运输和电脑通讯为主题的重点技术及市场,积极引进大陆产业技术,进行两岸技术交流与改造,才能提升竞争优势。

香港岭南大学卢明德教授对中国大陆因特网普及应用的制约所造成的“数码差距”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的科技力量要迅速提高,首先要清除这种“数码差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特别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武汉建立中国的“光谷”的建议,并与到会学者讨论了这一建议的可行性和武汉的特别优势。深圳市亚太研究会张山克会长认为应该提供适宜高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和融资环境,使其按照市场化运作。

四、新经济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教授指出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是迎接新经济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而海峡两岸在经济上的互补性为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金融、贸易一体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台湾政治大学汤沼成副研究员也指出应该抓住WTO给两岸带来的新契机,改善两岸关系。

台湾中兴大学袁鹤龄副教授认为新经济将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产生更强的依赖性,两岸四地的经贸关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山大学的雷强教授认为在加入WTO以后,两岸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将进一步发展,呼吁两岸抓住加入WTO的机会,推动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淡江大学中国研究所潘锡堂教授认为台湾管理上较注重市场需求,产品的研究创新能力较强,资金实力雄厚;大陆则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良好的行政效率闻名,海峡两岸合作是双赢的选择。与会代表都同意加入WTO以后,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五、新经济对两岸四地经济协作的影响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周运源教授指出两岸四地的未来经济成长与融合将成为亚太经济逐步趋向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并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香港亚太21学会黄枝连会长认为进入21世纪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必须对境内外、国内外各层面的积极因素加以调动,并满足各层面社会人士及利益集团的需求,两岸四地的“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一个意义表现在,任何新经济的发展是有利于千家万户的生存发展大计及“一个中国”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开展。香港《中国评论》副主编罗祥喜先生分析了新经济大潮对两岸四地关系的影响,认为新经济因素在未来两岸四地关系发展中将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许卓云教授分析了粤港澳三地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提出了新世纪粤港澳经济合作的新思路,强调加快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推动创新科技的发展,实施产业技术改造支持政策,推动三地加工贸易体系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广汉主任认为开启粤港经济合作的新阶段需要将香港的制度和市场优势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要素成本和内地科技优势结合起来,为高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将香港发达的中介服务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结合起来,培养一批有效率的中介机构;建立上中下游衔接与良好配合的科技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的体制。汇丰银行中国业务研究部赵令彬经理认为香港作为一个自由港,它的服务中心的功能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将得到进一步发挥。香港在帮助大陆发展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帮助广东省走向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会代表都同意两岸四地在新经济条件下经贸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六、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两岸四地的对策

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刘品良先生呼吁在新经济环境下要有新思维,尽快和国际先进经营模式接轨,令娱乐业跃上新台阶,令澳门社会以开放的格局迎接下一阶段的繁荣发展。深圳大学社科院莫世祥院长提出了“珠江口特区群落”的概念,建议珠江口东西岸的港澳、珠注重拓展以前未能足够重视的隔岸平行合作。

中山大学经济系的陆家骝主任从社会需求结构决定社会的供给结构,进而决定社会的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我国加入WTO对我国的需求结构的影响,并指出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必须使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大陆的比较优势。深圳大学的匡欣、宁喆敏强调高科技园区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搞的,中国目前的高科技园区兴办上条块分割、地区分割、政企不分、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屡见不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深圳大学的范永军、张颖提出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向上应担负两重任务,一方面信息产业必须保持独立发展,发挥好产业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又必须侧重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和层次。

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林华生副院长介绍了日本朝野对于大力发展IT产业已经取得共识,将和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加强合作,推动亚洲国家的IT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两岸四地在加强彼此联系的同时,要加强国际交往。

标签:;  ;  ;  ;  ;  

第六届中国经济合作体系国际研讨会综述--“新经济”与海峡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