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辅导中的情感健康教育_消极情绪论文

独生子女辅导中的情感健康教育_消极情绪论文

独生子女家教中的情绪健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论文,健康教育论文,情绪论文,女家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绪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根据情绪的效用,可以将其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前者有助于保持和增强个体的活动效率,后者则阻碍个体正常水平的发挥。

情绪健康并非单纯指个体时时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之中,而是指个体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即使在遭遇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个体也能够尽快从不良情绪氛围中解脱出来,使自己不至于沉溺于消极情绪中无所事事,心灰意冷。

个体的情绪发展,从最初最简单的情绪体验,到非常复杂的情绪体验,是伴随着个体成熟和生活阅历的增加逐渐丰富起来的。但是情绪的发展与对情绪的调控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情绪的发展倾向于一种比较自然的进程,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对情绪的调控则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并不是所有个体在情绪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够轻易掌握这门技巧,也许有些个体可以在生活的磨炼中无意掌握了这门技巧,但更多的个体则可能受困于情绪的侵扰。情绪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个体掌握调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个体的情绪生活质量,保障个体在生活中免受情绪障碍的损害。

情绪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阶段,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摆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如新旧现念的混杂、竞争机制的引入和生存压力等。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情绪生活产生强大的冲击,而且这种新的社会转型特点势必也将影响到独生子女的情绪生活。

关于独生子女的家教问题,从70年代起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目前对独生子女的家教重点放到了智力投资方面,成千上万的家长不辞辛苦地在早期教育、学校教育阶段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加油鼓劲,对子女情绪生活的健康与否极少倾注精力和时间。

那么,目前独生子女的情绪生活状况如何呢?据上海市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心理门诊1994年总结八年9860例儿童咨询案例发现,儿童情绪障碍发生率居咨询问题第四位;武汉市1995年对万名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5%—10%中学生有严重心理障碍问题; 另外一项权威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而美国青少年合格率为44%,日本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最高,达65%;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哨,社会变革更为激烈,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情绪问题的儿童明显上升,有关问卷调查表明达33%,部分市区更高达40%。

二、独生子女情绪健康不良原因

造成目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客观情况上来看:

(一)全社会对情绪健康的意识比较滞后。

长期以来,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文化习俗,使人们习惯于更多地关注物质生活的状况,奔波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保障,对于人的情绪生活无暇顾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忽视情绪生活的倾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传统文化中忽视情绪健康的观念惰性仍然暂时主宰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反映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就是对子女物质上的有求必应和精神上的不关痛痒,结果造成了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独生子女的情绪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

(二)家长的整体教育素质不足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应具备教育方面的素质。 可是目前许多家长欠缺这些条件。 据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6000万家长坦言自己是“失败的父母”。其实这种失败感来自对教育现在的孩子没有任何把握。换言之,即由于没有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条件下,即使家长意识到子女的情绪问题,也不知从何着手解决,乃至错误地进行引导,使子女心理问题加重。

(三)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

当前家教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干涉,集中体现在生活中对子女娇惯和溺爱,另一方面又在子女的学业成绩上斤斤计较,苛责严厉。

生活上的过度保护,心疼而不忍管教使不少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停留在爱发脾气的任性阶段,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发泄不满情绪的最容易的方法,直接导致了子女有害的生活态度,养成不良人格,如唯我独尊,自私自利,抗挫折能力差。这种人格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遭受挫折,进而产生情绪障碍。

学业上的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使儿童身心受到极大的压力,如履薄冰的感觉和不时因学业失败产生的内疚和惶恐时时伴随着独生子女,使他们生活在情绪不良的阴影之中。

父母对子女生活上和学业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直接导致了子女的情绪不良反应。

(四)家长自身需要情绪健康再教育

在目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家长们面临现实生活的各种挑战,在生活、工作中常常产生焦虑、烦燥等消极情绪,有的家长由于不能及时顺应时代的潮流,整天沉醉在回亿“大锅饭”时期的安逸,对目前状态不能正确理解而产生困惑、不满;抑或有的家长自怨自艾,缺乏奋发进取改变现状的魄力,在家中发泄怨气,把配偶和子女作为“出气筒”。他们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发泄消极情绪的反应模式对子女造成极坏的影响,成为坏榜样。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由于家长与子女极高的亲和力,子女对家长的模仿力极强。

因此,如果家长尚未掌握必要的情绪调适这种技巧和方法,当务之急便是及时转变这种现状,为全体家庭成员的情绪健康率先垂范。

其次,从主观原因来看:

(一)独生子女尚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期

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正处在未成熟期,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他们情绪变化相对不稳定,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处在幼儿期的独生子女,忽喜忽悲、破啼为笑的现象较为常见;青春期的独生子女则较少出现情绪在瞬间转变的现象,相对幼儿期来说,他们对于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青春期独生子女有其特有的情绪冲动,其激发根源在于客观环境的刺激或内心的冲突,使他们容易出现偏激情绪,进而做出极端行为。近期报刊时有报导的青少年离家出走、自杀等偏颇情绪造成的直接后果与他们本身情绪控制能力差有很大关系。

(二)独生子女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

大多数独生子女正处于求学时期,据调查发现发生情绪障碍最多的年龄段处于初三和高三阶段,另有一些报导,学期儿童也处于一神焦燥状态中。独生子女远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没有小狄拌,有的是书本和无数的家庭作业和辅导班。他们既承担父母的过高期望,同时又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精神、肉体的双重负荷使幼小心灵时常处于一种焦虑和烦燥之中,缺乏健康的情绪生活。

为了考大学,千军万马挤向狭窄的独木桥。从学前班就开始备斗,“千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不少独生子女发出“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的感叹,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厌学、辍学、逃学现象经常发生,孩子们以一种极端的行为,向世人表明他们郁积的消极情绪。

(三)独生子女缺乏调适情绪的知识和技巧

情绪的调控是一门学问,需要个体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但是,长期以来,众多的家长对于情绪较少关注,对其态度基本上是或者放任自流、自产自灭;或者通过家长的权威强行压制子女某些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的暴露。独生子女对待情绪的态度耳濡目染也沿袭了父母的传统,不善于表达情绪和合理疏散不良情绪,缺乏调适情绪的方式;因此,当他们面对挫折、冲突产生消极情绪时,要么任情绪摆布,要么强行抑制,结果都造成消极情绪恶性循环。

三、加强独生子女家教中情绪健康教育的建议

(一)家长尽快转变观念、以身作则

家长应该首先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育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家长应该树立以下两个观念:一是正确看待健康。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现代人的健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情绪健康与这三者息息相关,情绪健康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也产生极大影响;二是对情绪的态度不能再放任自流或强行压抑,而是学会合理地疏导,训练和引导子女学会情绪调控。

其次,家长必须注意自己情绪生活的健康性,尤其在消极情绪的调控上为子女做个好的榜样。

(二)培养子女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抵御一切不良情绪的最根本的武器,一个人只要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么就得到了迈向健康情绪生活大道的通行证。

培养子女乐观的生活态度,需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重点培养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子女的自信心。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有欢乐也有痛苦,要敢于面对现实,创造、寻找机会让子女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失败也不气馁。良好的自信心可以帮助他们不回避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并始终保持对光明前途的期冀;二是提高子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困扰产生的根源在于难题的存在,问题解决也意味着障碍彻底消除。在生活中,家长应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子女学会分析问题的性质,将问题分类,并且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

牢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保持和巩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理智地爱护子女

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子女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造成的后果,并非家长主观臆想的快乐儿童,而是物欲过于满足伴随下的“情绪失落症”。过多的给予使儿童积极情绪的体验过于麻木,已体会不到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欲望又过度膨胀,当家长或社会无力满足时,诱发儿童强烈的负性情绪。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从小培养子女需要、欲望的度量感,要让子女懂得节制自己的愿望,明确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实现,限制儿童的物质超前、过度享受,切忌娇生惯养。

(四)降低过高期望

法国启蒙思想家优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家长的期望如果不是立足在子女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一味加压的话,只能导致子女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情绪上的压抑,进而使他们在失败的阴影中习得无助和无能,丝毫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另外,降低期望并不是对子女放任不管,而是既要对子女的成功有信心,同时又不设置超越子女能力的目标难度,减少不合理的期望值对子女良好情绪状态的损害。

(五)鼓励子女参与集体生活

独生子女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一个“独”字,尤其在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急剧上升,独门独户单元式的居住环境限制了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的来往,交往范围狭窄,因而人为造成某些独生子女性格过于内向、孤僻、不合群,这种不良性格特点极易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产生情绪困扰并难以疏导和排解进而迭成情绪障碍。

创造和寻找机会,鼓励子女积极参与集体生活,扩大交往范围,开阔眼界。并且在集体游戏和活动中学会容忍和协作,培养子女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特点。

同时,在集体生活中,独生子女可以排除常有的孤寂感,找到自己的知心伙伴,俗话说“朋友是最好的良药”,可以在彼此交往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互相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六)有意识地引导子女掌握调适情绪的技巧

既然对情绪的调适是一种学问,当然需要家长从小对子女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子女掌握必要的保持情绪平衡、健康的有效方法。

首先,帮助子女认识到情绪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言语准确表述自己的内心体验,通过言语来渲泄情绪。

其次,要子女理解情绪的表达方式虽然很多,但应该根据场合、时间选择最佳方式。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论述也许可以在此作个注脚:“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并非难事,不容易的是,在适当时候,为了正当目的,采取妥当方法和得当程度,对恰当人或事表达自己的愤怒。

第三,帮助子女区分情绪体验和外部行为,使子女不必为某些消极情绪产生罪恶感。同时应该严厉禁止在情绪冲动下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第四,帮助子女寻找产生不良情绪的问题症结,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引起情绪困扰的事物。情绪的产生并不直接取决于客观事物,而是取决于主体对该客观刺激物的认识评价。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理解,情绪状态可能迥异,如常说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五,帮助子女正确总结失败的原因,切忌将根源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将严重挫伤其自信心,是进一步产生情绪障碍的“温床”。教会并训练子女将成败与否与自己的努力程度相互联系起来。

另外,帮助子女掌握一些实用的缓解不良情绪状态的操作方法,如放松法,忙碌法等。

(七)合理搭配膳食,注重身体锻炼

科学家们认为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他们发现,脾气暴躁且悲观的人在大幅度改善营养之后,其大脑中用来维持正常情绪状态的去甲肾上腺素会大大增强,能很大程度上帮助人克服情绪低落。

家长应根据营养学原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不必盲目地为子女购买各种保健品,跟着广告宣传走。

另外,针对目前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家长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子女这方面的时间投入。实践证明,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全身肌肉紧张,血液中的内分泌激素改变,减少大脑皮层的疲劳,同时减轻大脑和心脏在代谢方面的过度负担,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很快忘却烦恼,恢复信心和健康。

标签:;  ;  

独生子女辅导中的情感健康教育_消极情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