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12)
【摘要】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乳果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浓度、神志转清醒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氨浓度和转清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可降低患者血氨浓度,缩短患者清醒时间,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纳洛酮;肝性脑病;乳果糖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56-02
肝性脑病为严重肝病导致中枢神经代谢紊乱性疾病,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等,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1]。临床治疗肝性脑病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去除病因、饮食、维持水、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药物治疗。为探究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效果,笔者进行本次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3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采用计算机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5~74岁,平均(55.9±5.7)岁;对照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36~78岁,平均(55.3±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均肝性脑病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有其它严重肝病患者,如原发性肝癌、急性脂肪肝、严重胆道感染等;(3)排除脑血管意外患者;(4)排除合并有原发性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等疾病患者;(5)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6)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两组患者诊断明确后均给予综合方法治疗,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控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照组给乳果糖治疗,由Abbott BiologicaI B.V. Veerweg 12, 8121 AAOLST The Netherlands 荷兰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20387,给予30ml/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由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65947,给予0.8mg静脉滴注,6h/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d后检测血氨浓度,并比较两组患者清醒时间和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
根据治疗2d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规定,显效:嗜睡、昏迷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神志转清醒;有效:嗜睡、昏迷、行为异常等相关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嗜睡、昏迷、行为异常等相关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氨浓度和转清醒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氨浓度和转清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氨浓度和转清醒时间比较(x-±s)
3.讨论
肝性脑病为肝病患者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为肝病患者死亡重要原因,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病率可高到45%[3]。肝性脑病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主要有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和γ-氨基丁酸学说,随着临床对肝性脑病研究深入,发现β-内咖肽与肝性脑病形成有密切关系,研究指出,β-内咖肽主要通过影响ATP代谢水平而降低细胞膜稳定性,可抑制中枢系统神经,参与肝性脑病,导致患者意识障碍[4-5]。另有研究指出,β-内咖肽可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竞争性导致脑皮层血供减少,从而导致肝性脑病发生[6]。
乳果糖常用于治疗和预防肝昏迷或昏迷前状态,但临床实践中得出单纯使用乳果糖往往不能获得满意治疗效果[7]。纳洛酮为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应用于肝性脑病患者可竞争性拮抗阿片类受体,从而减轻β-内咖肽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神志恢复清醒[8]。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联合纳洛酮治疗,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了患者转清醒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研究指出,纳洛酮可保持组织细胞内溶酶体膜稳定,减少氧自由基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脑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可帮助恢复脑细胞功能和保护受损的脑细胞[9]。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治疗2d后血氨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氨浓度可反映出肝性脑病患者严重程度,说明纳洛酮在有效缓解症状后可降低患者血氨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可缩短患者清醒时间,降低血氨浓度,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德云,温彪,何峰等.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703,705.
[2] 吴志金,姜仁早.纳洛酮联合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7):1869-1870.
[3] 施敏,徐娜,连生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25例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85-86,91.
[4] 王国栋,苏钦峰,张红伟等.纳洛酮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轻微肝性脑病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123-124.
[5] 荆燕,赵秀华.乳果糖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9):72-73.
[6] 赵新华,冯琦,章静等.乳果糖和益生菌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61-63.
[7] 宋方敏,赵华.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390-1391.
[8] 吕云,孙峰华.依达拉奉联合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459-3460.
[9] 朱启伟.不同首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乙醇中毒疗效比较[J].河北医药,2013,35(8):1199-1200.
论文作者:苏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4
标签:患者论文; 脑病论文; 果糖论文; 统计学论文; 浓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