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观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我国西部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选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科技教育等主要方面作为重点领域是正确的。然而这些重点领域的开发,都脱离不开资源的开发。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东南沿海地区转化的是区位资源优势,高科技园区转化的是区位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现有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整个历史进程中,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开发的主要对象是自然资源,是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
1 我国西部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优势
我国西部的自然资源与西部的其它资源如人才、资金、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相比较,处于优势地位。西部的自然资源与东中部的自然资源相比较,处于优势地位。
1.1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于西部的其他资源
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特点一是总量不足,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60%以上,还有相当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二是人才分布不平衡,人才流失严重。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广泛,适龄儿童失学率高。全国1071所高等院校中,西部仅占23%,且多集中在四川、陕西等相对发达省,而青海、宁夏等相对落后省区的高等教育十分薄弱。西部大多数省区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科技发展水平来看,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西部地区50年的发展,现代科技取得了重大进步。但从横向比较,在科技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只有1.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国西部地区地处东亚内陆的腹地,面积广阔,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1999年西部邮电业各总量仅占全国的13%,电话用户仅占全国的16%;国家铁路营运里程占全国的37%,公路里程占全国的39%。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2个。中小城市在全国的比例也很低。西部地区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可以说西部地区人才、资金、环境、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不具优势。而自然资源与这些资源相比,具明显优势地位。
1.2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于东中部的自然资源
西部地区12省(区、市)土地总面积为67546.4万hm[,2],人均土地6.85hm[,2],为全国人均土地的2.4倍,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8%,人均耕地0.17hm[,2],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占32%。据“八五”期间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西部地区拥有全国陆地资源总量的43.9%的石油和78.75%的天然气。全国规划中的十大水电基地,有7个分布在西南部。全国已探明的155种矿产中,西部就有130多种,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50万亿元以上,超过全国的50%。西部的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是我国的四大牧区,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0%。西南林区,其面积虽仅占全国的24.4%,但蓄积量却占全国的45%以上。西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0%。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仅陕西就有古遗址10378处,古墓葬4011处。此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等。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土地、矿产、能源、草地、旅游等自然资源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3西部大开发要把资源开发放在核心位置
西部大开发在一个时期内要把资源开发放在核心位置。如果不是这样考虑和认识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和铁路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没有多少产业兴起,也就没有多少结构可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但其作为产业能带来经济收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现在还是不确定的。科技教育可以视其为产业,它是长周期产业,而且投入与产出具有可能的地域不对应性,即西部地区投资产生的科研成果和培养的人才。未必直接贡献和服务于西部地区。只有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教育等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降低资源开发社会成本,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反之,如果把重点领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就会把西部大开发变成一个单向投入过程,这是不能持续长久的。
2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优势资源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就是西部大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之时,就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西部大开发”胜利完成之时。在这个过程中优势资源一直是优先开发的对象,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优势资源被优先开发,新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的优势资源被显现出来,再被优先开发,直至东、中、西经济发展接近平衡,西部地区不再拥有主要是由于落后原因反衬出的资源优势之时。
资源开发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人们对此似乎都有深刻理解而深信不疑,但却经常时而片面强调开发,时而片面强调保护,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西部大开发是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就要开发资源,开发资源就要改变资源的现存状态,改变资源的现存状态就是破坏资源,推导出如此的结论显然是荒廖的。在对“保护”的理解上,如果认为保护就是保持原状,就会得出上述错误结论。很显然,保护不仅有保持原状之狭义,更有合理开发之广义,而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持原状之义就等于合理开发之义,而对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等的保护,则更多的要体现在开发之中,通过合理开发资源、有效利用资源,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正在被利用资源,是对待开发利用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是对未来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此地资源,是对彼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此类资源,是对彼类资源的保护。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对待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3 努力寻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社会上有人说,“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经不起折腾,西部大开发不要西部大开挖,要慎打资源牌等。”这些说法单纯从字面表层理解,似乎都在强调环境的重要,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怎么说也不为过。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仍然是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因为西部经济落后,要发展它的经济就会发现一味地、不加思考地总是强调保护环境,对西部大开发并不起积极作用。社会进步到今天,谁也不会再有意去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就是当年这样走过来的人和地区,主观上也未必就愿意走这样的路子。试想对处于还没有解决温饱的地区和人们,他们必然把发展经济、解决温饱作为首要目标。试想已经历过了工业化时代,自称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回过头来要求尚未完成工业化,或刚进入工业化阶段,甚至还处于农业社会时期国家的环境标准与他们一样,这些国家能接受吗?他们必然坚持发展是第一位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不总是对立的,即开发资源并不是就一定破坏环境,开发自然资源,改变环境现状是客观事实,但并不一定破坏环境。只有违背规律,违反法律的开发才破坏环境,也破坏资源。而遵从客观规律,遵守法律的开发,不仅不破坏环境和资源,还保护资源,改善环境。西部很多地区,特别西北地区,天然的生态环境并不好,“没有草、没有水、鸟儿也不飞、没有鲜花、没有人迹”,更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发现了这些地区的资源并开发之后,往往是“遍野是绿树…”。开发资源,改善环境的事例典型彼彼皆是,如开发土地形成了一片片绿洲,开发矿产资源建成了一座座绿树成荫的城市,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使其得到了积极的保护等。
4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4.1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
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按不同的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有不同的表述,按同一理论也有不同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仅就少数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或大学集中区而言,说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一点不为过。但如果把这一判断扩大到大城市的全部,就开始有不同的意见了。如果再扩大到所有城市,反对的意见肯定占主流。如果进一步扩大到广大农村,就会有人说这毫无根据。
中国的经济就城乡而言是二元经济,进一步细划则是多元经济。但研究整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应以主流经济为基准。在我国城市经济中传统的工业经济占主流,甚至包括相当一些三资企业也是如此。在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经济在量上占主流,乡镇企业经济绝大部分是传统的工业经济。因此,认为我国经济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尽管不会像农业社会那样漫长,但也不会短到在全球范围就要结束了。知识经济在我国初见端倪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而西部地区能否说已见端倪,肯定还有不同意见。大家都希望西部经济能跨越式发展,固然是好的,姑且不论能否跨越,即便跨越也不是与传统的资源产业相脱离。这一点非常重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资源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也是同样的道理。
4.2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农业社会前期:最为重要的是空间资源的选择,其次是自然资源的利用,知识资源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图1A-A段)。农业社会: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空间资源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以至降到最低点,知识资源的作用却在不断上升,但其贡献还远在自然资源之下(图1B-B段)。工业社会前半周期:空间资源再度显现优势,自然资源、空间资源的贡献都上升到历史的最高点,但空间资源的贡献又高于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贡献呈加速式上升(图1C-C段)。工业社会后半周期:自然资源的贡献从最高点开始下滑,但仍呈现较高水平,空间资源同样也开始再度下降,知识资源则一再上升(图1C'-C'段)。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空间资源均降至次要地位,惟有知识资源主宰经济增长(图1D-D段)。我国经济总体看处在工业社会前半周期,21世纪初,即2030-2050年之间,将进入工业社会后半周期。
图1 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贡献示意[4]
根据上述分析,无论处在前半周期的现在,还是进入后半周期的下世纪初,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属于较高水平,特别在进入工业化后半周期后,由于区位优势作用的明显下降,反而又能显示出自然资源作用的增强。因此,21世纪初,自然资源仍然是支挤我国经济增位的基础。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资源更是支撑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自然资源开发及合理利用,在西部地区有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 要正确处理好新老资源观问题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人类资源观发展变化。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铸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力电子时代。相应的资源观也从仅知道石头能作为简单工具到如今广泛的概念。传统的资源观强调资源的耗竭性、稀缺性的特点,从而导致产生了对于资源危机的意识。甚至出现了《增长的极限》在描述的工业社会后期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枯竭、地球生态严重破坏的前景,把工业社会后期的前途描绘成悲观恐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于资源的认识实践已经证明,资源的有根性与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既要看到资源的稀缺的一面,更要认识到资源系统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系统,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加深对资源利用的潜力是广阔的。要克服有限增长论的悲观资源论,在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正确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前提下,要坚持合理开发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时间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在开发中保护。
在资源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节约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资源问题,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拓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实现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但也决不能认为科技进步能不断拓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而否定保护、节约、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现实意义。要特别加强全民的资源忧患意识,提倡节约和有效保护资源。
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人口大国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们是支撑21世纪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困此,在资源开发中要牢固树立资源忧患意识,贯彻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节约、珍惜、合理利用西部资源。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也都是发展变化的,要明确传统资源要充分发挥现实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要在一味保护中使其失去历史性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开发现有的资源,尽快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创造、发现新的资源。
综上所述,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尽管暂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但其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伴随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改善,科技教育水平提高,潜在的资源优势将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资源开发只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关系,努力寻求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协调,努力寻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努力寻求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的协调,就一定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