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经济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研究领域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学界最感兴趣的话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高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知识资源的开发、运用的知识型经济,正在逐渐发展形成。具有知识经济社会特征的国家,以居于全球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最前列的科技大国——美国最为显著。早在本世纪60年代,马克鲁普等美国学者已涉猎知识经济的概念,联合国有关机构在90年代初也提到知识经济。199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在评述科学技术在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报告《政策、人和计划》中,以“准备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作为副标题。1996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指出这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1997年2月,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这个名词一经提出,很快出现在各国政府研究报告和政府的文件里,在全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产生极大的反响。 OECD在最新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已被视为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促使人们把新的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技术和学习上”。“知识经济社会这个词汇来自对现代经济中知识和技术地位的更加充分的认识。”1997年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的研究主题报告《对知识的创造与扩散的投资》,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产业的概念。1998年2月初, 欧盟委员会断言:以物质生产品的生产为基础的文明已一去不复返,欧盟将日益成为一个“知识社会”。欧盟委员会在其制定未来蓝图的“2000年议程”中声明:革新、研究、教育和培训将共同构成欧盟内部政策的柱石。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管理科学的革命与创新。日本大学经济学教授加藤义喜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旧经验已经无法解决新问题。美国全球伙伴研究公司总裁詹姆斯·穆尔(James Moore)认为:在知识经济社会, 随着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管理创新成为领导者才干的重要标志,穆尔主张以“商业生态系统”的提法来构筑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E 式管理结构。美国信息系统管理和教育专家巴特·博尔顿(Bart Bolton )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需要把管理技巧和领导技巧协调起来,管理者不仅需要往日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柔性、创优、学习和自信等行为品质。美国《商业周刊》在介绍该刊推出的1997年全球25位顶尖管理大师时说:抓住机遇,推陈出新,是这些管理大师们的共同特点。许多学者强调,在走向知识经济社会过程中,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特别值得重视。
虽然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已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但直到1997年,中国学术界才明确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并强调应重视“知识经济”的研究。在1997~1998年这段时间,介绍“知识经济”及呼吁重视知识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是国家科委的负责同志及研究人员和中国科学院的一批院士。国内一些谈论信息技术和网络革命的书籍(如胡泳、范海燕的《网络为王》,童天湘的《智能革命》,孔昭君的《网籍危机》,王小东的《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等),也涉及或触及到“知识经济”问题。有关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网络革命及经济全球化的书籍在1997年变得格外抢手,预言“知识经济”社会悄然到来的观点很快引起新闻传媒界的重视。自1998年2月起, 谈论及介绍“知识经济”的一些专门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文汇报》、《中国软科学》等报刊上陆续发表,学术界对“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迅速升温。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年3月出版的《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吴季松著)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探讨知识经济的专著。
中国学术界在谈论“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时,也突出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管理科学的革命。有的学者认为:过去是机械化、自动化时代,现在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将来肯定会对一些机构的调整发生变化。在信息成为社会新的战略资源之后,必然给经济组织和管理体制带来巨大的变革。西方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正被一种新的网络组织所代替。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对就业导向、产业结构及产品制造模式、投资流向、经济增长方式等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中国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现在起就制定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筹划资源的新配置方式。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可以突变的特点。知识经济必须渗透到劳动力经济、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中去。知识经济社会瞬息万变,管理者必须摒弃传统思维研究一系列新问题。不能适应新变化的企业将被淘汰,目前世界上一些大企业纷纷合并,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强大的集体才能抗击狂风巨浪的冲击。一个国家的企业家中如果不能涌现一些如比尔·盖茨这样在高科技领域的领袖人物,不能有更多的创造性思考,其经济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也许中国在技术和资金面前还处于弱势,然而在计算机革命的“另一次伟大的旅程”面前,所有人的机会是平等的,中国实际已被裹挟着进入世界信息时代。一些学者指出:从我国目前高新科技产业化管理来看,还存在不少缺陷。一是尚无专门的把管理重点放在科技产业化上的领导工作机构。二是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自发式一哄而上,迁就了传统体制分割的格局,难于形成整体效应,没有实现科技工业园应有的主要功能。三是目前高新科技产业重点几乎都放在电子信息产业,互相重复,互不协作,浪费人财物力,偏重追赶跟随,而未能从国情出发,多领域多角度地选择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实现有组织地“超越”。四是管理队伍素质低且缺乏专门系统的培养调配,对传统产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改造,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制约因素。从增强我国经济体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出发,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办法,突破传统体制格局、管理模式及改革思路,尽早改变这些局限性。
由于“知识经济”是近年来刚刚诞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不要说尚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理论概括,就是对这一名词的规范定义,也还处于争论之中。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有人称之为“智能经济”或“智力经济”,有人称之为“新经济”。自1996年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概念以来,人们看到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欧美等主要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纷纷围绕走向知识经济社会推出自己的发展战略计划和目标,经济学家们则对“知识经济”概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预料“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理论课题之一。
二、探索知识经济社会的时代特征,创建知识经济学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刚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初级阶段。“知识经济”仍处于迅速发展变化之中,它的全部特点、运行规律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尚未充分展现,建立知识经济学,形成完整成熟的研究框架尚待时日。以笔者之见,目前中国经济学界应着重研究以下6 个方面的问题。
1.“知识资源”的界定及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经济改变了知识的形态、内容、传播接受方式以及知识的地位。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知识必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农业、传统工业比较,知识经济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地复制,不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可以重复使用,多人同时占有);知识资源的渗透性、互补性和创新特点等,知识增长的爆炸性、突变性(它不像汽车工业、飞机工业等一点点积累,而是有拐点,可以突变。如芬兰20~30年代还是很穷的国家,现在搞信息产业,因特网的普及率是世界最高的,超过美国。爱尔兰整个软件产业和微电子产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40%左右,而以前是个农业国)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投入及产出将取代权力、资本等成为最重要的力量。
2.知识型经济的主要特征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Globalization )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两大重要标志。其中信息技术及产业化被认为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先导及决定因素。有人提出“信息技术将像20世纪的电一样,改变产业的性质。”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即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因为生物科学的进展标志着科学本身的实质性突破,而这与信息革命的形式上的突破是有区别的。
(1)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的主要原因及特点分析。 美国的“新经济”有五大标志:信息技术设备猛增、利率保持低水平、出口大幅度上升、低通货膨胀率,公司利润连年递增。在美国,所谓“新经济”,主要是美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技术、信息含量的大幅增加。几十年前尚不存在的信息产业,如今已是美国最大的行业。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已占生产率增长要素的80%左右,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干脆把新经济定义为知识型经济。作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头羊,美国已具备较为典型的知识经济社会特征。美国“新经济”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决定其思维和观念变革的人文哲学基础,也有其雄厚的高科技人才基础,同时,国家重视及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抉择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知识型经济主要特征的综合分析。 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标志,是计算机、电子、航空等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所有产业中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快的产业,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发挥重要影响。从就业看,是与高技术相关的高工资就业的增加、制造业中熟练工人就业数量的增加,以及不熟练工人就业数量的大幅下降。从产业制造模式来看,与转向知识密集产品(如计算机、医药、飞机)伴随而来的是柔性制造系统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竞争中劳动力成本的作用日益降低,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从投资流向上看,一个重要特征是投资大量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在研究与开发的方面的无形资产投资,如劳动力的培训、计算机软件和专门技术也日显重要。从有代表性的软件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来看,知识经济发展的迅猛程度清晰可见。
(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利弊剖析。 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近年来理论界有较多的讨论。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爆发后,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强调应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负面效应分析。
3.知识经济悄然到来将要产生的划时代的影响分析。
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有人评价这是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速度概念将被更新,重量概念将被改写,边界概念将被突破,结构概念将被替代。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知识经济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在:它将带来投资模式的改变(信息和通讯技术是和人力资本和技能的投资相联系的,从而将导致对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将改变产业结构(知识经济一方面将导致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电子贸易等;另一方面,又对传统产业发起猛烈的冲击,使传统产业越来越知识化,并对产业的变化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过去依赖于自然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方式难以为继,使知识在短时间内成为区域及世界性的商品);将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知识资源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的事实,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的。这不仅使长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且也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将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知识经济的发展将发生财富的大转移,少数掌握高新尖端技术的专业人才将首先成为富有者,社会贫富两极的分化在一定时期内将更加明显),将改变就业的方向(就业需求将向知识、技术和信息领域倾斜,普遍的知识缺乏型劳动者将面临失业的危险);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4.传统经济及管理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将引起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革命。在新经济背景下,无论是人财物、产供销等“基础性管理”,还是产权的明晰程度、资本的组织形式、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制度性管理”,均已不可能机械套用已有的管理范式。传统的思维定式将被摒弃,已有的体系结构将被打乱、许多内容需要改写,更多的新的内容将补充进来。网络经济、在线经济及电子贸易的发展,使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成本、就业、利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反垄断法、资源稀缺、统计原理与方法等方面的论断捉襟见肘。
5.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测。
90年代的后几年,信息产业将以每年平均递增3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到2001年,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3.5万亿美元至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将有力推动科研、农业和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促进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重大的科技发明已为期不远,知识经济的发展究竟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文明将具有怎样的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维系人们行为规范的主要纽带是什么?诸多问题,现在还很难预测与定论。
6.中国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050年的中等发达国家将进入以知识型经济为主的后工业社会。这意味着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迎接后工业化社会新产业革命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巨大挑战;我国还必须在相对紧缺的能源、资源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找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均已行动起来。中国应紧密围绕第三步战略目标,针对当前和长远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如农业与粮食、人口与健康、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信息与安全等,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路。要把中国科技的发展放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的首要位置。力争到2020年左右,我国建立起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科学基础。努力在高科技前沿占据一席之地。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发展的新机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我国基础科学的学科布局,力争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快速发展的科学前沿,以及我国有一定优势的数量科学、材料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若干领域,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