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建筑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建筑上市企业作为行业优秀代表,在资本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建筑上市企业在产值效益稳健增长的同时,暴露的风险愈加明显,如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极可能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借鉴美国COSO(发起人委员会)的基本理论,研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建筑上市企业普遍涉及的风险类型,以及内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风险管理导向下内控建设四个方面的完善思路。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建筑上市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美国COSO在2013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指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一步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因此,内部控制演变成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思想渗透在风险管理理论中。
2.建筑上市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2.1市场经营风险 建筑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数量众多。建筑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压低投标报价,形成恶性竞争,使本身偏低的行业利润率被拉得更低。此外,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企业对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盈利率测算不够仔细,甚至不惜承接一些亏损项目“冲量”,加剧了企业市场经营风险。
2.2财务管理风险 当前建筑企业在开展施工业务时,往往需要自筹和垫付大量资金,而筹资难、筹资贵加重了企业资金成本。针对工程项目分散的特点,建筑企业虽然统一拨付资金,但各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参差不齐,造成资金不能充分利用。而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普遍高企,存在资金净流量不足的风险。
2.3项目管理风险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因耗时长,规模大,且受市场环境多变的影响,成本极易出现超支。而且在工程施工、质量、合同、预结算、资金等领域管理一旦有疏忽或失误,就容易导致项目难以获得预期收益。
2.4安全质量风险 建筑企业属于安全质量事故高发行业,而且工程项目普遍具有业务区域分散、管理跨度大、技术工序复杂及风险隐患多等特点,加之偶发的灾害天气或人为管理因素都可能造成安全生产事故或工程质量事故。
2.5资本市场风险 二级市场股价受多方因素影响,波动较频繁。而且建筑上市企业多为国有股份,上涨较为平缓;但当市场遭遇黑天鹅事件、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或宏观周期下行等情况,建筑企业股价也会随之大幅下调,导致企业存在市值减少的风险。
3.当前建筑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内控环境欠佳。
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其优劣直接影响内控实施效果,也影响到员工管理意识,甚至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许多建筑上市企业管理者来自施工现场,更习惯于“人治”,更重视工程建设,而对内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却不足,进而难以将内控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广大员工。这会导致内控建设仅停留在文件发布、规则制定上,而没有实质性地将内部控制贯穿到企业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制度应用、企业文化等内控环境的营造中,导致企业出现权责模糊、缺乏风险意识、监督不力等问题。
3.2风险评估系统不够完善。
风险评估系统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标准识别并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确定风险等级和对应的控制措施。目前,由于建筑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偶发性、特殊性,以及评估人员计量方法和应对策略的不同,都会导致风险评估难度加大。而且有的建筑上市企业因盲目追求利润而扩大生产,不重视内部控制,很可能直接导致企业整体风险识别能力下降,进而出现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3.3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强。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需发动全司各部门、各领域共同努力构建,但许多部门认为这只是财务部和成控部的工作,未能有效完成分内的内部控制职责,导致会计、工程、企管等内控信息传递不畅通,不仅影响办事效率,甚至还会激化部门矛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尽管企业通过内控体系建立或修订了大量规范性制度,但受老派惯性管理思想的影响,不少员工认为这些新流程除了增加工作量,并不会对经营成果带来重大影响,导致某些环节出现监督不严、敷衍了事、变相执行等问题,更遑论对制度的监察纠偏、动态评估、修订完善等。
3.4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
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建筑上市公司通常由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监督,但因内审人员与企业管理层利益密切,这样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机构设置,使内审工作难以完全客观、真实地开展。即使他们发现了重大内控缺陷,也未必能有效督促管理层进行整改,更难深入追究责任。
4.在风险管理导向下建筑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4.1建立规范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一是确定董事会的合理规模。董事会成员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重大生产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结合实际,拓展董事会的专业结构并确定成员的合理人数。二是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企业应完善独立董事的责任保险和薪酬激励制度,降低独董履职风险,确保这些来自各领域的专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中立、公平、专业的意见。三是提升董事会、监事会会议效率。董事会应科学审慎决策,并加强对决策执行的督办;监事会应充分发挥对董事会、管理层的有效监督职权,保证其履职的独立性和透明化,促进内控有效性的提高。
4.2不断完善内控环境。
在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改革的道路上,建筑上市公司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推动和保障作用,带头表率,严格逗硬,把内部控制理念深入贯彻到书面政策、行为准则、业绩指标等管理体系中,并将其在日常生产经营决策时作为一个重要维度予以考虑。企业应结合监管机构最新相关规则,并参考同行业对标单位的实际经验,不断制定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内控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要加大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宣贯,将内部控制、诚信经营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中,并采取一些强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强化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运用。同时,要结合建筑上市企业特色设置内部机构,并将工作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立各自报告关系和授权规程,以及岗位责权利,使管理在更具市场驱动和监管有效制衡之间做出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4.3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
建筑上市企业可按“工作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的流程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并将其融入日常业务流程中,通过制度加以固化。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要求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保证经营效率的前提下,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量,并据此设定风险预警线,以便在风险与机会中,灵活选择风险承受、控制、规避或转嫁等应对措施。各部门应针对企业发展现状开展风险专题会议,及时总结分析已制定的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可将重大风险应急预案汇总形成风险库,并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同时要制定好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严明奖惩,对未完成计划的不良后果尽快整改,以指导日常生产建设工作。
4.4强化企业内控监督职能。
为保证建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和完善,应定期不定期对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监督不应仅局限于对财务的核查和监督,还应对企业业务和管理行为的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内外部监察,防止出现重大缺陷。内部监督活动应倡导全员参与,推广随机抽查,在做好事后控制的基础上,加大事前、事中的监管力度,并将监督行为纳入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中,对于出现重大缺陷事项还要与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职级职务升降等个人切身利益挂钩。为保证内部监督实施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应强化监事会、审计部、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对重大风险、关键管理环节还可联合行动,严肃查处违纪舞弊、勾结行为,形成自我监督与独立评估并重的内部监督机制。同时,要借助外部主体对企业进行调查鉴证和监督。一是聘请专业审计机构执行内控审计工作,通过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资料,明确缺陷,并指导整改。二是完善企业信息公开机制,特别是信息披露制度,优化信息通道,酌情考量不同信息公开的对象和方式,使公众企业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企业应定期对内控实施情况进行检验、分析和评价,促进企业内控机制持续优化,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万久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4)
[2]朱樟良.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7(12)
[3]王伟,黄江林.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7(23)
[4]朱琳.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措施分析[J].中国市场,2018(18)
论文作者:杨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企业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风险论文; 内控论文; 建筑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董事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