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

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

孙会忠[1]2004年在《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现为渐危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陕西境内秦岭冷杉多呈星散分布,其中宁陕菜子坪、火地塘和佛坪分布数量最多。通过广泛踏查和对19块样地的详细调查及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和实地踏查以及19块样地的调查分析可知,秦岭冷杉在我国广泛分布于5个省份,以陕西秦岭为集中分布区,其中以宁陕县的菜子坪、火地塘和佛坪分布数量为最多。将陕西境内秦岭冷杉种群的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2)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32.87g。与冷杉属的其它种子相比,秦岭冷杉种子平均重量比较大。不同群落类型的秦岭冷杉种群的种子千粒重差异不明显; 四唑染色法测定秦岭冷杉种子生活力,结果表明,有生活力的种子为26.00% ,另外从解剖结果来看,发展空粒和涩粒占的比例很大,分别为 20.50%和34.75%。说明秦岭冷髟发育良好的种子比率较低,这可能也是秦岭冷杉自然繁衍能力很差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恒温25℃和光照条件下,低温层积处理对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比较显着的作用,即随着层积时间的增加,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起始发芽时间也提前;秦岭冷杉种子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其发芽进程有很大的差异;光照对于秦岭冷杉种子萌发并不是必需条件,黑暗条件下种子仍然萌发,但光照能够加速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进程;不同基质对秦岭冷杉种子发芽有不同的,细沙是为理想的发芽基质;(3)秦岭冷杉种群个体的花枝、雌雄球花、球果分布均表现出与树冠及光照条件的极大相关性。不同种群内的个体阳面生殖构件分布明显多于阴面,树冠上层和中层明显多于下层。就不同种群而言,由于受山体影响及个体不同部位受光条件的限制,个体间生殖构件的分布存在差异,但都体现出极大的向光性这说明生殖构件的发育需要良好的光照条件才能完成。通过研究生殖构件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可以推测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对生殖构件的布局所采取的对策;不同群落类型中,秦岭冷杉球果长和宽存在差异,但球果宽径差异不显着;不同种群类型的秦岭冷杉球果均存在败育现象,花果转化率较低,因此可以判断球果败育也是导致该种群濒危的原因之一;不同生境内的秦岭冷杉个体花枝分布均体现出较大程度上的向光特性,即阳面分布比例较大,阴面较小:不同生境内秦岭冷杉雌雄球花分布随树冠方向和方位而变化。雌雄球花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上呈现出与花枝的一致性,即阳面多于阴面,树冠上层多于中、下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雌雄球花在不同方位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可见,光因子对生殖构件的构筑形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疏伐乔木层改善秦岭冷杉树冠受光条件是促进开花的重要措施。阳面和树冠上层雌球花最容易发育成为球果。(4)秦岭冷杉种群的种子雨散布一般在6m左右,种子雨散布格局前期呈集聚分布,在种子散布末期,散布量少,趋向于随机分布;种子雨高峰期持续时间较长,大约22天左右;秦岭冷杉种子种了库,有几个去向:动物取食、搬运、发霉、虫蛀、发芽和人类捡拾。发芽后的种子命运与动物活动、土壤地表状况和种子自身条件及气候状况密切相关。(5)通过编制秦岭冷杉种群生命表可知:秦岭冷杉幼苗库严重不足,在秦岭冷杉一生中的低龄阶段,死亡率较高,累积死亡量达78.5%,而以后各龄级的累积死亡量仅为22.5%;在秦岭冷杉不同的种群群落类型中,秦岭冷杉种群的生殖力参数有较大差异。在A群落,秦岭冷杉种群的净增殖率为4.1989,周限增长率1.0294,内禀增长率为2.8961,其世代平均长度23.00年,种群加倍时间23.93年。在B群落,秦岭冷杉种群的净增殖率为13.1932,周限增长率1.0564,内禀增长率为0.054886,其世代平均长度47.0007年,种群加倍时间12.6332年。在C群落,种群净增殖率为2.6226,周限增长率为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02074,亲子代间的平均长度为46.4726年,种群加倍时间为33.4208年。(6)在秦岭冷杉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兼具K对策和r对策的双重特性。

张文辉, 许晓波, 周建云[2]2006年在《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主要特征,通过样地调查、固定样地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系统研究了秦岭地区5个秦岭冷杉(Abieschensiensis)种群生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5个不同生境的种群都具有结实能力,海拔1500~1600m之间,秦岭冷杉球果的产量较高;各种群球果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和东、南、西方向;球果以中部产生饱满种子比率最高;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43·2g,其中具有生活力者占44·8%,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5·7%左右;在天然林散落条件下,种子库的萌发率仅为6·1%,霉坏、搬迁率93·9%;人工播种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在苗圃内高于天然条件下,中低海拔高于高海拔地区。天然条件下,由种子转化成幼苗的过程是秦岭冷杉种群生活史的脆弱环节。秦岭冷杉林经营管理要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种群生殖;要通过森林经营措施,为林下种子萌发和幼苗创造条件;种子脱落后,要及时扰动林下灌木、草本,使种子能够顺利落地,促其发芽成苗;种子大年要注意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速生丰产林培育应该以中低海拔的阴坡为主。

许晓波[3]2005年在《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动态研究》文中提出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为中国特有叁级保护植物,仅岛屿化分布于秦巴山地及神农架的高海拔地区,海拔1500~2100 m。秦岭冷杉在水源涵养、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该种群的生态学特性,阐明濒危机理,本研究选择秦岭冷杉分布最为集中的陕西省宁西林业局菜子坪林区,调查样地18 块,系统研究了秦岭冷杉种群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种群数量动态及生殖生态学特性,分析了濒危原因,提出了保护对策。1.秦岭冷杉地理分布区域狭小,多呈零星或团块状分布;秦岭冷杉群落组成以温带成分为主,根据物种重要值,可划分成5 个群丛;秦岭冷杉苗期生长缓慢,个体结实量不高,种群更新困难;该树种喜阴、耐寒、耐旱性较差、喜温凉湿润气候,个体生长缓慢,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2.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冷杉种群格局基本属于聚集型分布,在25 m~2、150 m~2 和300 m~2 的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天然条件下,种群聚集强度最大取样尺度,可能是其种群更新的最佳面积。随海拔上升,聚集强度降低;聚集性最强的尺度在海拔1500~1700 m较小,在海拔1700~2100 m地区较大;阴坡种群分布聚集强度大于阳坡。随着种群年龄增加,分布格局由聚集型向随机型过渡,聚集强度减弱;聚集性最强的尺度规模在幼、中龄期为50 m2,老龄期为300 m2。3.多数秦岭冷杉种群幼龄级个体数较少,中老龄个体数量较大,呈衰退趋势;不同秦岭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尽管生境条件差异,但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 III 型;不同种群偏离典型存活曲线的程度与幼苗缺乏程度有关,一般III--Ⅴ龄级死亡率较高。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20、40 和80 年中,不同秦岭冷杉种群均会呈现老龄级株数先增后减的趋势,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4.秦岭冷杉种子含空粒比例高达31%;饱满的种子中具有生活力者占45%,反映出秦岭冷杉种子有较高的败育率;种子的平均含水量为5.7%左右,自然散播的种子萌发率仅为6.12%,运用主成分分析(PCA) 方法对影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10 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乔木层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人为干扰和湿度是影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最主要的因素。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受松鼠、鼠和鸟类等动物的破坏和被搬迁率高达94.22%。在同样贮藏条件下,播种环境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显着,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苗圃地有利于秦岭冷杉种子的萌发,其种子萌发率可达54%。5.在未来保护管理过程中,应以就地保护为主,促进天然更新;繁育幼苗,扩大人工种群是保护和利用的基本策略;通过间伐、砍灌、清理林下活地被物等抚育措施,建立小面积林窗,营造对秦岭冷杉幼苗发育有利生境。应该促进成年个体结实,提高天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

赵峰[4]2009年在《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为研究对象,以生存条件相似的黄龙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对照,通过样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柴松与油松在地理分布关系、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生境条件下两者在结实特性、生殖年龄、生殖力表和幼苗更新等方面的特征,阐明了柴松与油松的种群生殖生态学差异,为保护和管理现有柴松天然林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柴松胸径生长盛期在6~22年,高度速生期在6~18年,材积生长盛期在高、径生长盛期之后,一般从18年开始能维持到40年;油松的胸径生长盛期在5~20年内,高生长盛期在5~25年,材积生长盛期一般在25年后出现,一直能维持到35年。2.球果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比较研究显示,油松种群球果在树冠各个方向的分布较柴松种群均匀,柴松种群树冠上层的球果数均明显多于下层,而油松种群树冠下层的球果数均明显多于上层;柴松种群单株球果量、单株种子量和样地产量均大于油松种群,柴松种群生殖能力明显强于油松种群。3.种群生殖年龄比较研究表明,柴松种群的最小生殖年龄(Armin)、最大生殖年龄(Armax)、平均生殖年龄( Ar )和周限生殖年龄(Apc)的值均大于油松种群;种群生殖年龄结构比较研究显示,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结构基本均为增长型,即中幼龄生殖个体较多,老龄生殖个体缺乏。4.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生殖力比较研究表明:相比于油松,柴松产种量大,生殖潜能高,但通过环境筛选后柴松与油松实际可更新幼苗非常少。种群产生1年生幼苗的生殖力参数显示,柴松北坡亚种群呈缓慢下降状态(内禀增长率为-0.016),柴松西坡亚种群生殖适合度最高;而油松种群中,只有北坡亚种群呈增长状态(内禀增长率为0.003),其它亚种群均呈下降状态。总体而言,柴松种群处于缓慢增长状态,而油松种群处于下降状态。人为干扰强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pH值和腐殖质层厚度是影响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5.天然条件下,柴松从种子到幼苗转化率(0.173%)低于油松从种子到幼苗转化率(0.465%);但是,柴松萌芽成苗后死亡率低于油松,并且柴松幼苗生长状况好于同龄油松个体;柴松幼苗在光照条件适中的东坡生境中更新最为良好,对于油松,北坡生境是最适合其幼苗生长的环境。

胡丹[5]2009年在《天然东北红豆杉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黑龙江省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路线踏查到271株天然东北红豆杉进行种群生殖力调查,选择其中具有生殖活力(开花)的29♂株和30♀株作为样株,采用标准枝法对孢子叶球和种子结实状况及其与生态因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种子的理化特性及胚体发育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现实东北红豆杉天然种群中,♀♂性比为1:2;天然东北红豆杉有性生殖持续时间长,♂株胸径在1.5~92 cm,♀株胸径在9.5~68.1 cm保持生殖状态,♂株较♀株早约20年进入花期。2.天然东北红豆杉小孢子叶球数量平均为大孢子叶球数量的3倍,大孢子叶球转化为果实的数量不足1/10,孢子叶球数量、结实数量与样株的胸径、冠幅、树高显着相关,与其他立地因子相关不显着3.孢子叶球数量在冠层间的分布呈现由上至下的递减规律,而结实数量在冠层间沿中、上、下递减,结实率沿冠层自上而下递增;孢子叶球与结实数量在树冠不同朝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但总体上差异不显着。4.种子东北红豆杉种子呈扁状至椭圆形球体,千粒重39~45g,与红豆杉属其它种相比较轻,不利于繁殖。种子种皮坚硬由数层构成,阻止水分吸收和气体交换,是导致其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5.东北红豆杉种子空粒和涩粒所占的比例很大,具生活力种子含量较低,仅为24.67%,这可能也是东北红豆杉自然繁衍能力差的一个因素。6.种子形态成熟时,胚体发育不完全,经历生理后熟之后,各种酶活性的增加,生长促进物质的形成、生长抑制物质的消失以及贮藏物质转变成为胚发育可利用状态,种子的胚体充满胚腔,并且胚根开始生长,胚乳吸胀,种皮开裂,种子逐渐具备萌发的条件。7.东北红豆杉种子主要的贮藏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由此可以推测,东北红豆杉种子中脂肪的降解转化对其萌发是致关重要的环节。天然东北红豆杉的上述生殖特征的形成,既是物种本身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也有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陈远征, 马祥庆[6]2007年在《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是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包括濒危植物植物学及物候学特性、生殖系统、种子及幼苗生态学、生殖值及生殖分配、种群统计、生命表以及无性繁殖等方面,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郑维列[7]2010年在《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鞭红景天之分类地位属于景天科、红景天属、四裂红景天组、长鞭红景天系,该系共有9种(国产8种),具有独特之生活型——地上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红景天属其它种类全部为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作为高寒草本植物,长鞭红景天之矮高位芽植物生活型无疑是非常特殊的。可以通过主轴上花茎环之数量判断植株的存活年龄。作者对海拔4150-4680 m(山顶)范围内7个群落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P1)、方枝柏疏林(P2)、薄毛海绵杜鹃灌丛(P3)、毛叶小垫柳矮灌丛(P4)、鳞腺杜鹃灌丛(P5)、硬叶柳灌丛(P6)及小舌紫菀亚灌丛群落(P7)之长鞭红景天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平均密度大小顺序为:P3>P1>P2>P4>P6>P7>P5、平均基径大小顺序为:P6>P2>P7>P5>P4>P1>P3、平均高度大小顺序为:P6>P2>P7> P5>P1>P3>P4、平均花茎数多少顺序为;P6>P7>P2>P1>P3>P5>P4、平均花茎环数多少顺序为:P7>P6>P5>P2>P1>P3>P4、平均分枝数多少顺序为:P6> P1>P3>P2>P4>P7>P5、重要值大小顺序为:P5>P7>P4>P3>P2>P1>P6。总体上幼体数量少、成体和老体数量相对较多。种群大量繁殖周期为11-15年。各生长参数与基径级呈正相关。幼年阶段生物量积累主要存在于地下部分。成年之后由于主轴年生长约1.5cm、生物量年增加约0.5g,肉质根逐渐腐烂,新生之不定根生物量水平较低,致使生物量根冠比减小。养分的生产与存贮,繁殖活动都完全依赖于主轴的生长。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海拔高度之间无相关性,但阳坡>阴坡。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为聚集分布与随机分布的临界状态、偏向聚集分布。长鞭红景天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其余大部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值差异不大,各优势种群在群落中分布广且较为均匀。各种群对资源竞争趋势较不明显,对资源共享趋势较明显;长鞭红景天与大多数种群的生态位重迭值较高,但相互间并不存在较为剧烈的竞争。长鞭红景天种群密度与海拔高度无相关性。调查地典型种群总体的平均密度为1.37株·m-2。长鞭红景天种群在海拔4640m处地上部分生物量最高,达到96.60 g·m-2。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差异非常大,最大相差690倍(海拔4640m阳/海拔4570m阴);即使在相同坡向条件下亦能达到138倍(海拔4640m/海拔4520m),但其变化与海拔高度无关。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平均值1.90g·m-2(已将极大值96.60 g.m-2剔除)可作为较客观的资源量计算依据。各器官生物量在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总趋势为主轴>叶>花茎>果。主轴占绝对优势,阳坡种群占73.2%,与阴坡种群占59.3%,其变化与海拔高度无相。阳坡种群之果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种群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灌木盖度、乔木灌木总盖度呈显着负相关。阴坡种群之果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不显着。阴坡种群较阳坡种群更趋向于衰老。长鞭红景天27.7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72.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长鞭红景天种子属于强迫休眠类型。原生境人工播种繁殖失败。发芽过程不受变温、恒温条件影响。20-25℃是长鞭红景天种子发芽的最适宜温度,与高寒尘境条件不匹配。作者推断其起源于低海拔地区,目前仍处于选择适应阶段。长鞭红景天的单纯生殖力明显高于毛小叶垫柳(生于同一区域的高山植物,雌雄异株,地上芽植物),但其维持种子休眠的能力却远低于垫柳。长鞭红景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受到其它物种制约。在其幼苗的生长过程中,急尖长苞冷杉、硬叶柳和锦丝藓水浸提液对其抑制作用均达极显着水平,雪层杜鹃达到显着水平,而长鞭红景天对自身幼苗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对生长期内季节性MDA、SOD、POD、CAT、AsA、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渗透调节物、UV-B辐射保护物质等的追踪测定,表明低温和UV-B辐射是长鞭红景天之高寒胁迫因子。低温是其重要的胁迫因子。UV-B辐射复合低温胁迫因子的作用效果也非常明显。但长鞭红景天应激系统各成分存在相互补偿机制,种群已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长鞭红景天的根际微生物之根际效应非常显着,存在着大量的根际促生细菌和菌根菌。长鞭红景天只有两性花和雌花,没有雄性花。两性花的结实率极低(仅为2.85%),两性花仅执行雄性花功能。资源限制是长鞭红景天生殖成功的主要限制因素,表现在立地条件上。长鞭红景天生殖潜力较大,但生殖力较小;从花蕾到种子的形成生殖过程中,花蕾损失率为61.5%,开放花朵的损失率50.2%,胚珠损失率89.6%,与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性。长鞭红景天种群花期为30天左右,6月下旬开始开花,7月下旬结束。雨季开花降低了传播距离。光照因子影响开花进程。两性株花期(9.29天)大于雌性株花期(7.06天),且先于雌性株开放。雌性花的开花高峰期先于两性花的开花高峰,利于降低花粉限制。单株花期与花数显着正相关,与始花期显着负相关。雌株始花期与花数、花期、结实量明显相关。开花同步性指数与结实量的相关性显着,但与始花期不相关。单株花期、始花期是影响结实量和种子产量的主要因子。单果平均种子数为14.6个,单株平均种子产量的估计值为228.6个。长鞭红景天属于典型的阳性偏强阳性植物;海拔4470-4520m是其最佳适生区域;海拔越高更新速度越慢。11-20年龄段是种群主体(在普遍情况下占56%),多为营养繁殖个体。具有实生苗个体特征的植株仅出现在1-3年龄段和极少数4-10年龄段中。在更新调查中1-3年生实生苗占80.6%,4-10年龄段占0.9%,实生苗更新严重阻断。近60%的个体成功实现营养繁殖,是长鞭红景天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长鞭红景天对高寒生境有一定适应,人为采挖主轴是其最大威胁。其繁衍策略是:以营养繁殖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持种群数量稳定;以极少量的种子繁殖为机会,脆弱地维持种群质量的稳定与提升。属于渐危种。藏东南长鞭红景天主轴资源总量为146.41×104t。作者提出的保护措施是:严格控制采挖量;加大生物反应器生产技术研究投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加大迁地保护之驯化研究投入,争取获得能正常生长且有效物质含量较高的商品主轴。

陈远征[8]2005年在《濒危植物沉水樟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沉水樟是我国樟科樟属的重要经济树种,是我国台湾和大陆的间断分布种。由于长期以来对沉水樟的掠夺性利用,导致目前国内沉水樟天然林资源锐减,已处在濒危境地,目前仅在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沉水樟林,已被列为我国叁级濒危保护植物。因此进行沉水樟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揭示沉水樟种群濒危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保护和恢复沉水樟资源已成为当前林学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对沉水樟种群生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现实,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沉水樟林为研究对象,结合对沉水樟迁地保护林的调查,从种群生殖生态学角度,进行沉水樟生殖物候及生殖系统观测,研究沉水樟种子生理生态学及种子品质,同时探讨沉水樟迁地保护途径,并从沉水樟种群静态生命表编制、种群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谱分析、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种群高度结构与生存的关系、种群高度级及径级与沉水樟生殖的关系、沉水樟种群及周围主要生态位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通过分析沉水樟的种群结构及在群落中的地位,找出沉水樟种群的演替规律及其濒危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沉水樟的生殖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沉水樟的果实发育过程分为幼果膨胀期、果实休眠期、果实缓慢生长期和果实快速生长期,其中休眠期时间占果实发育期54%;沉水樟在幼果膨胀期和换叶期出现落果高峰,说明养分竞争是影响沉水樟果实生长的重要因素。2、沉水樟的杂交指数为3,表明沉水樟繁育系统是自交亲和、有时需要传粉者;其花粉胚珠比为244.7-2588,说明沉水樟是兼性异交:用重力玻片法确定沉水樟是以风媒方式传粉,在沉水樟花期没有传粉昆虫出现,但发现有类似实蝇的蝇出现于花间。沉水樟的开花状况属于同步发生花期,以同时大量开花并进行自花授粉形式来保障生殖成功。3、沉水樟种子的横径一般0.50-0.83cm之间,纵径一般在0.87-1.28cm之间,种皮淡黄褐色,胚芽和子叶乳白色。其果实包括胚根、子叶、种皮、内果皮、中果皮和外果皮等6部分。解剖过程中发现沉水樟种子存在极其严重的空心现象,种子质量极差,成熟饱满

李晓笑[9]2013年在《中国5种冷杉属植物生态濒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梵净山冷杉(A.fanjingshanensis)、元宝山冷杉(A.yuanbaoshanensis)、资源冷杉(A.bashanzuensis var. ziyuanensis)和秦岭冷杉(A.chensiensis)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种群数量少,分布零星,成为濒临灭绝并亟需拯救的植物类群。本研究以这5种珍稀濒危冷杉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生境及群落特征、野生种群状况,从生态学角度来探究野生种群的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这5种冷杉属植物零星分布于华东、中南地区及秦巴山地,分布范围狭窄。水平分布范围为25.4°-33.9°N,104.3°-119.2°E,垂直分布范围为1350-2500m。整个分布区温度低,降水量充沛,湿度大。对水热条件要求高,波动适应能力低。热量因子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大于水分因子。5种冷杉各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相似,也存在差异性。(2)5种冷杉生境特征相近,资源冷杉人为干扰强度相对较大。5种冷杉的群落垂直结构层次均明显。乔木层郁闭度大;灌木层中均有竹类植物,且有密生现象;草本层稀疏;层间植物差异性大。群落内竞争强度均较大,梵净山冷杉和元宝山冷杉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另3种冷杉则相反。随植株胸径增大,受到的竞争压力减弱。总体来说,元宝山冷杉和秦岭冷杉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较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群落稳定性强;资源冷杉和梵净山冷杉群落稳定性弱。(3)4种冷杉(不包括百山祖冷杉)种群年龄结构均为不规则型,种群稳定性差,天然更新能力差。梵净山冷杉幼苗供应严重不足,小树死亡率高;而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和秦岭冷杉均存在幼苗供应量充足,但死亡率很高的情况。目前,4种冷杉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但种群增长性低,趋于稳定型。在不同取样尺度下,种群分布格局均为集群分布,随年龄增加,种群聚集强度减弱。(4)这5种冷杉的濒危原因,外因包括气候变迁、气候变暖、人类干扰和群落环境影响,而内因主要是种群的自然繁殖能力。1)地质时代的气候变迁直接导致这5种冷杉成为濒危物种。同时,生境岛屿化导致受外界胁迫的影响被放大。2)由于冷杉喜湿冷,气候变暖使其有垂直向上和水平向北移动的趋势,使分布区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3)人为干扰进一步缩小其分布范围,降低种群个体数。4)群落环境影响其天然更新。5)自然繁殖能力差,加快其野外灭绝速度。5种冷杉的保护措施:恢复小生境以提高生境安全度;调整植物群落结构,提高种群竞争能力及天然更新能力;处理枯落物,提高种子萌发率;开展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试验示范,扩大其野生种群及分布区;增加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

徐婵娟, 何英, 王玉玢, 王军[10]2012年在《刍议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文中认为秦岭冷杉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秦岭冷杉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探讨了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希望能为我国秦岭冷杉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能为森林的植被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D]. 孙会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J]. 张文辉, 许晓波, 周建云. 生态学报. 2006

[3]. 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群动态研究[D]. 许晓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4].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D]. 赵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5]. 天然东北红豆杉生殖生态学研究[D]. 胡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6]. 濒危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J]. 陈远征, 马祥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7]. 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 郑维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8]. 濒危植物沉水樟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D]. 陈远征. 福建农林大学. 2005

[9]. 中国5种冷杉属植物生态濒危机制研究[D]. 李晓笑.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10]. 刍议秦岭冷杉生殖生态学特征[J]. 徐婵娟, 何英, 王玉玢, 王军. 现代园艺. 2012

标签:;  ;  ;  ;  ;  ;  ;  ;  

秦岭冷杉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