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真真

浅谈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真真

济南市口腔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龋病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分组对比研究。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心理诱导和行为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及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家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学龄前儿童龋病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患儿的依从性和家长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诱导;行为护理干预;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

龋病的发生率在牙齿疾病的发病率中位居前列,学龄前儿童因受到口腔卫生条件、饮食习惯及牙齿发育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龋病。龋病严重影响患儿口腔卫生与健康,甚至对患儿生长发育亦造成长久影响。在龋病的临床治疗中,学龄前儿童一般都会存在抗拒心理,甚至会哭闹不止,难以有效依从医生完成检查和治疗。本文为探讨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择160例龋病儿童进行分组研究,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排除相关禁忌症后,选取16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64例,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3.1±1.7)岁。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本次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到批准。患儿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儿童常规护理,包括检查龋齿情况,治疗龋坏牙齿,并对治疗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观察组在治疗前后实施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具体如下:第一,为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体格与健康检查,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与患儿及家长进行亲切的互动交流,增进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等。第二,对患儿及家长开展心理护理,帮助患儿消除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树立起治疗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管理中。初步检查患儿口腔龋齿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第三,对患儿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其了解龋病相关知识,对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知。向其介绍龋病治疗的操作流程、围术期注意事项,以及治疗目的、相关费用等。选择恰当的方式及患儿易接受的语言,向其讲解治疗的过程,以及治疗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对患儿提出的问题,和蔼耐心的给予答复。待患儿同意后,协助其上椅位。治疗过程中药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抚和鼓励,确保顺利完成治疗。如果患儿是首次就诊,要先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窝沟封闭和涂氟等,这样可以营造良好的就诊氛围。操作结束后观察患儿反应,可给予患儿赞美和奖励。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置。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龋病治疗的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分数达到60分则表示满意,满意患者/所有患者×100%=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中完全依从45例,基本依从26例,不依从9例,总依从率为88.75%;对照组儿童完全依从21例,依从31例,不依从28例,总依从率仅为65.00%,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有63例患儿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占比为78.8%;有16例患儿家长表示满意,占比为20.0%,有1例患儿家长表示不满意,占比为1.3%。对照组中,有40例患儿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占比为50.0%,有35例患儿家长表示满意,占比为70.0%,有5例患儿家长表示不满意,占比为6.3。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龋病防治工作对儿童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等重点龋患人群,开展综合防治,加强口腔健康宣教,倡导爱牙生活,是目前防治重点。学龄前儿童发生龋病可能严重危害患儿上口颌系统的发育,龋病持续发展患者牙齿会形成龋洞,最终牙冠完全被破坏导致牙齿丧失,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全身健康。针对龋齿的临床治疗,其耗时长,且治疗过程存在明显不适感,故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不能有效配合治疗而存在明显抵触感。有效的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儿童改善情绪,减轻对就医的不安和恐惧心理。学龄前儿童心理活动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自我控制及调节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不合作者经过诱导后部分患儿能配合治疗。心理诱导是医护人员通过自身的行为、态度、语言来影响或调整患者情绪、行为或感觉的一种方式,能够消除患者的紧张、消极情绪。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诊疗中加入心理及行为诱导,患儿的配合程度大大提高,家属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在行为上加以干预,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本文研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予以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比较高,同时,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比较高。综上所述,对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时实施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值得加强和重视,并在临床中推广和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于国霞,俞有健.儿童龋病发病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口腔医学,2017,37(09):826-828.

[2]邓瑞冰.心理及行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的临床价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02):87-89.

[3]杨燕.43例儿童龋病发病因素调查及健康护理教育[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24):99-100.

[4]余小红.儿童乳牙龋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248-249.

论文作者:李真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浅谈心理诱导及行为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李真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