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充分发挥党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_六中全会论文

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充分发挥党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_六中全会论文

认真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充分发挥党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精神文明论文,党校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即将迈入新世纪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它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十四大精神,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之后,就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又一次作出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六中全会闭幕之后,山西省委立即召开了省委七届三次全体会议,紧密联系山西实际,认真研究了进一步加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议》的《实施意见》。目前,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议》和省委《实施意见》,努力开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正在三晋大地有声有势、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我省的各级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基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学习六中全会《决议》,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三次全委会的精神上来,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实到党校各项工作中去,为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作出党校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六中全会《决议》对于我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及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分析和阐述。我们学习《决议》,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一,新时期18年的伟大进程充分显示出精神力量的巨大能动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18年中,我们国家经历了两个伟大进程,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转折和事业大发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长达18年的时间中连续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平均达到9.8%,在最近的5年间达到11.8%,为世界所罕见;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迈向小康,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5年的6500万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三步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已于1995年提前实现,全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向2010年的远景目标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奋进。

18年伟大的进程、伟大的转折和伟大的发展,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能设想的,没有改革开放是不能设想的,没有精神力量的推动也是不能设想的。新时期一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在我们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三大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三位一体的统一奋斗目标,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明确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了积极而有效的努力。这些不仅对精神文明建设本身、而且对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和发展紧密相联,同精神力量的巨大能动作用紧密相联。《决议》对新时期18年伟大变革中思想路线、指导理论、精神状态这些精神力量的战略意义和伟大作用作了充分估计,这也是18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

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保证

首先,实现跨世纪15年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两个根本转变都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从而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生活规范和社会生活规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精神文明的大发展,这两个根本转变是难以实现的。

其次,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方面的奋斗目标,而且包括精神文明方面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过程。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没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没有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没有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没有全社会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步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难以顺利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最后,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就是要在世界范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增强我们的有效实力。而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力,而且包括科技力、政治力、文化力。象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经济力总是相对较弱的,因此需要在集中力量增强经济力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力、政治力和文化力的建设。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通过科技、教育的发展,尤其通过讲政治、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我们就能把生产力要素中人的因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综合国力的各方面实力充分调动起来,我们就能够在当今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是总结我国十几年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论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与否,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曾有过令人难忘的深刻教训。当前我们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和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在我们这样一个12亿人口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提出过的重大课题,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以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挑战。在我国社会巨大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矛盾,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努力发挥社会主义思想、理想、信念、道德这些精神力量的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就会进行得顺利一些,健康一些。反之,就会增加变革和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混乱和动荡,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大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有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利用国际上有利条件来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有力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和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总之,无论从总结过去的18年历史的经验的角度,还是从实现今后15年发展目标的角度,或者从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较量的角度,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角度,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山西省委自觉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委深刻认识到,重视不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的问题。象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要尽快改革经济落后的面貌,决不能就经济抓经济,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必须重视精神的作用。由此,鲜明地提出了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改革开放是强省之路,艰苦奋斗是兴晋之魂。两面旗帜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山西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革命传统和时代特征的高度统一。近年来,三晋三千万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高举两面旗帜,不甘落后,顽强拼搏,接连取得“三项建设”、“四大战役”、“五个一工程”的重大胜利;实施“三基四重”战略,修路、引水、挖煤、输电,使山西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成为建国以后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跨世纪赶超战略和兴晋富民的宏伟目标。实践证明,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勃勃生机,就没有我省现代化建设的勃勃生机。要实现兴晋富民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的有利时机,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变成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努力开创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和“主心骨”

当前,我们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否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认真实践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还指出这一理论是我们的“主心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心骨,也是我们整个事业的主心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许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六中全会《决议》第一次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概括。这个概括包括八个方面,即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关系,精神文明建设同民族和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培养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中党的领导等。邓小平同志这些思想,回答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努力掌握。

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概括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这都是从纵向发展角度来论述和概括社会发展规律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将其进一步概括为,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上,文明又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科学的界定:“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两个文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一概括,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概括,为我们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从社会主义重要特征高度来阐述的。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是从社会主义重要特征高度来阐述的。这个新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告诉我们,把握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也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作出了新的发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的方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统一关系的辩证思考。他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两点论”。这种方法论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重点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必须坚持两点论,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既抓重点,又照顾全面,善于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这就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法。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今后15年的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使物质文明建设有大的发展,而且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三、建设精神文明关键在党,要充分发挥党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这个论断,指明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这个责任,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各级党委要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二是共产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建设精神文明关键在党,党校作为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在党委领导下,培养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队伍的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当然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当前,在贯彻六中全会《决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省各级党校应当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认真实施省委提出的理论武装工程,进一步引深邓小平理论的学习

六中全会《决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省委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省党员、干部和群众,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必须放在首位。各级党委要认真组织实施我省的理论武装工程。”这是我们各级党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关于理论学习的《三年规划》和干部教育的《九五规划》,进一步引深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如何引深?一是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向着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引深。要进一步改革党校教学,逐步建立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结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著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的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二是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向着指导工作实践引深。当前我国的大局就是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和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具体到山西来说,就是要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赶超战略和兴晋富民的跨世纪目标,落实省委七届三次全委会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这就要求我们在引深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中,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联系我省实际,加强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在省委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励精图治,知难而进,奋力拼搏,把山西的两个文明建设搞上去。三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实际,向着加强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引深。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育什么人和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使党员和领导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发挥党校的“熔炉”作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

党校是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教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要贯穿党性锻炼的内容。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要实现“三个转变”,把自己当作普通学员、普通党员,并要给一般干部学员做表率,严格组织生活,造成浓厚的党性锻炼气氛。党校学员在校期间,都要制定党性锻炼计划,并组织落实,从严管理,定出制度,定期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同时,采取聘请模范人物来校作报告,外出参观先进典型等多种办法来加强党性教育。六中全会《决议》和省委《实施意见》中提出,在学理论、学党章活动中,近期要开展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校要在这方面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党委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大党校科研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力度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是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搞好党校的科研工作,不仅对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对党校更好地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有着重要作用。“九五”期间,党校科研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指导思想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主攻方向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二是要实施精品战略。要树立科研工作的精品意识,多出有价值、有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加强党校科研的规划和组织,使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配置到效益最大的科研活动中去,实施精品工程,不仅出成果而且出人才,全面提高党校科研水平。三是要坚持双百方针。提倡鼓励教研人员解放思想,以科学态度进行理论和学术探索,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争鸣和切磋。同时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深,对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确保科研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四是要建立全方位开放的科研体制。要加强党校与社会各学术单位、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把党校教员的理论优势与党校学员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推出更多有质量的研究现实问题的成果,把为社会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落到实处。五是要加强对党校科研工作的领导。把科研工作摆到校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设立必要的科研管理机构,建立鼓励科研活动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制定科研规划,保证科研经费,为科研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四,加强党校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校教职工队伍

党校要完成上述任务,真正成为“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离不开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的教研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行政后勤队伍。党校要在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自身首先必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振奋的精神风貌和优美的校园环境。

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按照《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使党校教师做到“三坚一能”。党校教师队伍要形成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在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骨干作用的同时,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人才选拔、培养、考核和奖励的政策机制,为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术带头人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还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组织领导才能,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善于管理的班主任队伍和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富有奉献精神的行政后勤队伍。

党校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校和中层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切实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通过他们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全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校教育水平,更好地完成我省党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兴晋富民宏伟大业中的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  ;  ;  ;  

认真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充分发挥党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_六中全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