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将是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走向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和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6日至18 日在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俄罗斯、法国、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的40余名研究社会主义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回顾和21世纪的展望这三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精深的研讨。研讨会开得热烈、活跃,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研讨会中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交流的看法综述如下。
一、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恩格斯不愧是“科学社会主义之父。”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十分注重对马克思学说的系统阐述和科学总结,使之成为更加严密的科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和阐发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他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构想立足于唯物史观,始终遵循了如下的方法论原则:(1 )坚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出发;(2 )从原则上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论述,而没有空想地“详细描述”未来社会的具体蓝图;(3 )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 )阐明应当依据各国具体情况决定本国社会主义实现的形式。 这些预测和构想是恩格斯根据19世纪后半叶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作出的,经过100 多年的实践证明,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有些具体观点(如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市场),则是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正的。就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构想的方法论原则而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问题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是可变的,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同样会是变化的,以客观事物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都要以现存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善于指明如何将这些基本原理应用于本国的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时,恩格斯总是突出地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发展”为名,随心所欲地臆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捍卫者,又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理论创新的典范。
恩格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实践。恩格斯晚年针对当时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观念,反复阐明了“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进行了历史地考察和系统总结;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结合变化了的新情况,作出了新的思考和论证;对社会主义者如何处理近期斗争目标和长远利益关系作了科学的表述。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晚年十分注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在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恩格斯高瞻远瞩地指出,无论资本主义企业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是对“资本关系内部”的调整,而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国家垄断资本是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产生的更高的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而是包含着解决这个矛盾形式上的“手段”和“线索”。国家垄断资本条件下国家职能和作用的演变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是政治上层建筑,而且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推行福利主义政策,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等,它的经济、社会职能扩展和加强了。但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它表面上是社会代表,实际上是“总资本家”。恩格斯这些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为我们认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恩格斯指明了东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1881年马克思曾提出俄国“情况非常特殊”,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恩格斯根据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认识到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并不排除某些民族和国家“跳跃”历史发展阶段的可能性。因而他于1894年指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这就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系列地处亚洲的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探索出了一条必由之路。中国已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并取得成功。也有专家指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从总体上说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苏东的社会主义就是在探索中没有闯出正确的路子而失败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由列宁、毛泽东到邓小平的艰辛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1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1921年春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艰难探索过程。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是正确的;斯大林在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既有功劳也有错误,主要错误就在于他丢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并且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50—60年代,毛泽东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开拓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他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自己的正确探索没有能够坚持下去。邓小平尊重历史、尊重实践,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同一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个方面,这只有放到时代发展的总背景下才能理解。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强国家的经济、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随着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步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同战争和备战环境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逐步过时,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粗放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步耗尽,苏联模式终于衰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以苏联模式的衰败促发的危机为重要条件的,开始向着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与会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就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成果。它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的基本理论包括:(1 )社会主义本质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社会主义改革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5)社会主义综合国力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无限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最典型的体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比较,带有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内容。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急于向纯粹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方向发展的社会主义;不再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不再是苦行僧式的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也不再是完全没有剥削现象的社会主义。总之,不是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纯粹社会主义”,而是带有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同资本主义结伴同行相当长的时间、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就是居主体地位的、鲜明地体现着社会主义因素和居非主体地位的、体现着非社会主义因素二者并存的“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表现为大机器生产为主体和其他技术层次并存的生产力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兼容其他经济成分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按劳分配形式为主体兼容其他分配形式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的主体与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国两制”国家结构等10个方面。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视角设定了现代化建设与价值目标的关系,赋予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新的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人类找出一条在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新出路。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调整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的确不是空想,而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学者们还肯定的指出,如果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成功,它将有可能在世界率先实现由社会对市场经济和全部社会生活以更加自觉的控制,为全人类找出一条在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新出路,中国将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作出特殊的贡献。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通常称为“苏南模式”),认为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成功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三、20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和21世纪的展望
要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和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规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20世纪从整体上说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世纪。尽管在本世纪末期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但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像西方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人欢呼的那样:“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社会主义从地球上消失了”。恰恰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它预示着社会主义的未来和希望。学者们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一些基本方法和历史经验:(1)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时代特征、 本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要把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和在任何条件都不可超越社会化过程严格区别开来;(3 )建设社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时刻警惕和注意排除“左”右干扰;(4)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经常变革的社会, 并把改革各种具体体制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5 )社会主义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6 )要解除把计划和市场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观点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 )要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方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8)要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首先是理论的复兴。法国著名学者、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当代马克思》杂志主编雅·比岱在会上作了《关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报告,介绍了最近在巴黎召开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国际会议的信息;俄共中央委员、 《真理报》政治理论部主任鲍·斯拉温作了《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争论问题》的报告;法国皮卡第大学教授、法共中央委员、《出路》杂志主编保罗·博卡拉作了《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报告;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弗·布兹加林教授作了《社会主义的危机和教训》的报告,等等。国外学者对苏东社会剧变的原因、教训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理论复兴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拓宽和加深了中国学者对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学者们一致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前提条件是理论的复兴,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有社会主义实践和运动的复兴;在中国召开的这次走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兴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世纪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将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提供借鉴。学者们认为,原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决不是社会主义的死亡;21世纪的社会主义也决不会是原苏东模式的复活,而是在全面深刻地吸取其失败教训、批判其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以更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而存在和发展。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将探索出适应新科技革命引起的世界发展变化的发展道路:(1 )它将怀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着重和平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创造取代资本主义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巩固和推进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文明和进步,为自己积聚力量和开辟前进道路;(2 )它将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否定“贫穷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摒弃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致力于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 )它将充分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劳动人民的政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的条件,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使劳动人民享受充分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4 )它将充分考虑到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发展变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仅根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主要致力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关心全球的和平、发展与进步,关心南北、南南的合作与发展,关心全球生态问题,关心全球一体化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专家学者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表明了21世纪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这种发展趋势;他们坚信,21世纪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兴旺的世纪。
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既有待于像中国这样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待于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痛苦的经历中重新作出正确的抉择。国外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并非“寿终正寝”,现在的俄罗斯有一个说法:“共产党正在前进”。俄罗斯人民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给俄罗斯带来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俄罗斯摆脱危机。左翼政党在波兰和匈牙利的选举中获胜也表明,历史的钟摆将重新摆向社会主义方面,人们对东欧各国强制实行的资本主义化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后果感到厌恶,这些国家的人民将根据在资本主义中生活的体验学习社会主义,重新选择社会主义。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