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

王金连[1]2001年在《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交相煎迫下,清朝统治岌岌可危。为自救,清政府自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仿效西方,进行一系列改革。新式军事教育便是这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描述晚清新式军事教育的发展概况,简要分析其特点和影响,旨在厘清晚清新式军校体制的形成和演变历程,进而透视新式军事教育与近代军事及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 本文的写作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新式军事教育的兴起 此部分主要考察新式军事教育兴起的社会背景以及甲午战前军事教育的发展概况。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是由中国社会变迁所造成的内部张力和西力冲击所带来的外部压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上,自我改造机能的丧失及政权腐败导致晚清旧式军事教育制度日益趋向崩溃。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则为新式军事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外部因素上,西力的冲击迫使清政府举办军事教育以摆脱统治危机。甲午战前,水师学堂、武备学堂以及军事留学教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新式军事教育的兴盛 甲午战后,传统教育制度逐渐发生蜕变。庚子之役后,武举和科举制度相继废除,传统教育被迫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影响的减弱、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编练新军对军事人才的急需,促使陆军教育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陆军学堂主要是指武备学堂和将弁学堂。这两种学堂的发展为以后军事教育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叁、近代军事教育体制的创建 从甲午战争结束到 1904年练兵处颁布全国统一的陆军学制,十年间,新式军事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教育体制也由酝酿层面变为现实。新式军事教育逐渐形成了以普通军校(正课学堂)为主,军事技术学校为辅;以初级军事教育为主,出洋军事留学为辅;正规军事教育与速成军事教育相结合的格局,近代新式军事教育体制基本建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晚清军事教育终于与西方军事教育接轨,从沿海城市到内陆边远地区,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新式的学制体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新式军事教育日趋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普及化。 四、特点与评价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状况和近代中国特殊的国际环境,晚清的军事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有几个显着不同的特点:晚情军事教育受西力仲击而起,又因西力冲击的加剧而向纵深发展;其发展方向是由高等往低等,由普通而专业等等。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和教育的发展,而且对社会文化心理和社会政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能掩饰它所存在的问题。料学技术的缺乏,经济实力的不济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动荡,均构成对晚清军事教育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并诀定了晚清军事教育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张旭辉[2]2008年在《洋务实业教育述论》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分析了洋务实业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洋务派兴办实业教育的动因;然后从数量、分布、教学内容与形式、师资配备、招生和毕业、学校管理、财政状况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洋务实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在洋务实业教育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方针、实用主义的科技观和新式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叁个方面;分四个方面阐述了洋务派实业教育实践:倡办实业教育机构、派遣游学、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对实业人才的重视;最后对洋务实业教育的特点、局限性和历史定位进行了客观评价。结论认为洋务实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目标,完成了使命,总体上看是成功的,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并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洋务派是当时社会中的精英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杨育亭[3]2017年在《清末新政时期河南省军事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中为挽救其自身危亡而主导的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运动。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中,练兵筹饷直接关系着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以及对内统治权威的强化和对外话语权的获得。因此,清政府将军事改革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但是,新政时期各项改革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管是中央的主政者,还是各省的将军督抚,他们的计划和实践不可能完全摆脱旧制度及旧观念的影响。因此,军事改革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事近代化的速度与水平。新政开始之后,朝廷陆续颁布了多道军事改革谕旨,河南省遂即应诏开展新军的编练建设及旧军的裁减改造工作。在清政府的重视和督饬下,在豫抚的筹划和实施下,河南新军在3年多的时间里便达到一混成协的规模。与此同时,新军的武器装备及军事教育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战斗力亦大幅度提升。另外,河南绿营兵丁悉数被裁,仅剩余了少量的官弁及其护兵。驻防八旗之精壮被挑选出来另行编组训练,旗人子弟也获得了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除了经制兵的裁撤和整顿,防军练军被归并为巡防队,留存的绿营及各地民壮被改编为巡警。如此一来,作为国防力量的新军与作为地方治安力量的旧军共同进步,既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军事状况,又促进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然而,河南新军的营制中掺杂着旧日规章,且新军的扩充在光绪叁十二年(1906年)后基本上趋于停滞,终未实现清政府规定的一镇之目标。此外,河南新军从编练之初就被纳入北洋系统的严密控制之下,成为袁世凯镇压辛亥革命的工具。而河南旧军本就积弊已深,八旗、巡防队、巡警的新操训练及人才培养在广度与深度上也都十分有限。加上没有相应的制度及饷力与之配合,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总之,清末新政时期河南省的军事近代化既是全国范围内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看作晚清最后10年国家以军事改革谋求自强的缩影,其复杂而曲折的前进道路以及成就与不足并存的现实状况为当今中国的军事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刘杰[4]2015年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研究表明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叁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苏魏[5]2009年在《清末陆军小学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陆军小学堂,在培养陆军初级军事人才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的设立是晚清军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军事教育体系正式步入近代化的标志。本文参考《东方杂志》、《申报》等报刊资料,结合官方档案和大量的回忆录,以1905年前后在各省所设立陆军小学堂为研究对象,关注小学堂设立的背景、学堂师生来源以及教学、管理等问题,揭示清末设立陆军小学堂的理想宗旨与现实效果之间的矛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深化对晚清新政以及军事教育改革的认识,并予以现代化军事教育些许历史性借鉴。在绪论部分,回顾了本专题研究状况,说明已有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关注点,界定选题所涉时限及地域。文章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陆军小学堂创办缘起及概况。从新旧军事教育制度的更替及小学教育观念引入的角度阐述小学堂设立的背景,并介绍创办的概况。第二章,师资构成以及招生制度。这一章节着重分析了陆军小学堂的师资构成和招生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第叁章,教学管理以及实际效用。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题。在客观阐述小学堂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情况之后,分析了他们的特点和实际效用。在结语部分,提出新式教育制度的推行需要相对应的政治体制的保障。清末陆军小学堂作为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并简要分析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旧式军事教育体制日益不能满足深处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府之所需,而西学的传入以及国人走向世界,使得基础教育思想渐渐萌芽并发展。陆军军事改革急需新式军事人才,而原陆军武备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这成为陆军小学堂创办的契机。建立陆军小学堂的初衷是培养以忠君爱国为本原的初级陆军将官。后在练兵处、陆军部的领导下,各地陆军小学堂纷纷创立,声噪一时。但处于政治失控状态下的晚清政府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都呈现了弱化的现象,陆军小学堂的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实际效果等方面都与政府的理想目标差距甚大,小学堂患了清末新政的改革综合症,培养的军事人才成为自身的掘墓人。

张立程[6]2006年在《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学东渐是近世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总体趋势。晚清新式学堂的兴起与西学东渐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西学的冲击下,传统学术开始了近代的嬗变,与学术有着密切关系的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变革。书院、官学逐渐衰落,采用西方分科教育的学堂开始逐步建立。教师是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清末,教师作为一个群体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产生,在近代社会的变革和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总态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对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过程、标志、群体结构、意识、行为、特点以及群体地位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讨其在中外文化交流、近代化进程以及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分为如下七个部分:一、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西学东渐,是自16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发展过程。西学东渐在明清之际便已形成,西学在宫廷中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晚清西学东渐分为叁个阶段:鸦片战争前到1860年,西学进入中国,并有一定发展;1860年到1890年,西学大量输入中国;1890年到20世纪初年,西学东渐开始与本土文化融合。西学东渐的过程体现出文化交流的普遍趋势:由量变到质变的传播过程。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兴办,起源于1863年的京师同文馆。新式学堂的兴办是传统科举制度没落,书院私塾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传统教育制度日渐腐朽,陷入危机,表现在教学内容空虚、无聊,脱离实际;书院教学、管理从属于科举考试;科场舞弊时有发生,且贿赂公行等方面。晚清新式学堂的兴起,还与清政府统治陷入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有关。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被迫步入了近代社会。但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真正富强,甲午战败,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迫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维新变法思潮应运而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企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势,为此在教育领域里进行了废八股、改策论、兴学校等诸多改革。虽然“百日维新”被保守派镇压,但教育改革的浪潮一经掀起,便一发不可收拾。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被迫改弦易辙,于1901年颁布上谕,宣布实行

王金霞[7]2006年在《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文中认为所谓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指的是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政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逐步向机器大工业生产和工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转化、演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河北(直隶)是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表现最为突出、成效最为显着的区域之一。本论文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地方史志等资料,多角度展示了河北早期现代教育体系的萌生、构建与推进的曲折进程,总结了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特征与模式,概括了河北相对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论文以专题研究成篇,主要由以下七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论部分陈述了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界定了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概念,构建了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起步前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指明了论文研究构想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概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构成,通过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比较,揭示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整体特征,并对推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动力及动力集团进行了简要地分析。第叁章对河北省教育教育早期现代化分期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进行分期研究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标准,并以先声、萌芽、起步、推进四个阶段对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简介。第四章、第五章对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军事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级普通教育的发展概况逐一分析介绍,挖掘了不同类型教育产生的动因,理清了发展脉络,总结了历史成绩与局限。第六章对在河北省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评述历史人物的教育实践,挖掘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他们对河北乃至整个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所起的作用。第七章总结概括了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模式与特征,通过与其它区域的对比得出本区域所独具的比较优势与劣势。第八章结语部分客观评价了河北之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并着眼于整个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得出规律,阐发启示。河北省教育早期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必然产物。本论文分析、总结河北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程,不仅仅只是为了通晓过去,其中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可直接为当前河北省教育发展所吸取、借鉴。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是中国与世界现代教育制度接轨、同封建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的过程。历史不会重复,但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又一次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面对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大潮的纷至踏来,研究一下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对当今仍在继续推进的河北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无益处。

冯月然[8]2010年在《陆军贵胄学堂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其中军事、教育现代化改革是这次维新的两个重要方面。清政府认为皇室应以揽握兵权、革新武备为第一要义,然而,官兵文化素质过低则是军队战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近代军事人才成为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忠于清廷的军官,建立满族掌握的军队,以挽救大清王朝。在这种形势下,陆军贵胄学堂应运而生。它是一所培养新式军事人才的贵族学校,其学员主要来自于满、蒙、汉世爵大臣及其子弟。学堂自1906年6月正式开学到1912年3月停办,前后培养了两期学员,大概330多名。虽然没有达到满族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挽救统治危机的目的,但是陆军贵胄学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清政府锐意革新的一个展示窗口。学堂的设立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近代军人的看法,而且也改变了贵胄子弟的智识结构,推动了贵胄子弟的思想启蒙。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陆军贵胄学堂创办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了清政府对陆军贵胄学堂的规范与管理;第叁部分,介绍了陆军贵胄学堂创办中的教员和学员;最后一部分,论述了陆军贵胄学堂的作用和所引发的历史反思。通过梳理陆军贵胄学堂的创办的历史背景和运行过程,以期对学堂教育、满汉关系、晚清政局等有进一步的认识。

甘少杰[9]2013年在《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文中研究说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清王朝第一次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沉痛打击,清军的惨败和船坚利炮的入侵的严酷事实震惊了清王朝,残酷的事实昭示了原有旧式武科的训练内容和选拔项目已不能担负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重任,创建新式军事教育已成为历史所趋。林则徐、魏源等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型军事观的提出,西方列强的威胁与现代军事文明的示范,以及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主旋律成为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推动力。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相标榜,以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先导的军事现代化运动在洋务派官僚的倡导下兴起。西方军事装备的利用,导致了军事教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西方近代军事训练与管理方法不断被引进,数理知识、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原理、海运知识等新兴军事教育内容相继出现。洋务运动中,军事教育仅停留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器物层面,而没有推进到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现代化的层次。“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确实为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打开了缺口,但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却是极其狭窄的。由于军事制度和军事观念没有突破,因此军队的现代化也无法真正实现。尽管如此,当洋务派启动了中国军事教育发展的乐章后,整个社会开始沿着自身的发展路径演绎。福建船政局等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立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兴办,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快速发展;幼童留美教育以及留欧教育的开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具有近代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形成在军事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始逐渐转变,对于西方军事教育的学习已远远突破了“长技”的范围,扩展到了西方军事制度、军事理念方面,冲破了两千年来儒学一统天下的藩篱。到清末新政时期,军事教育改革的发起已由部分的洋务大臣倡导转为清政府的主动变法,开始了对西方军事制度和西方军事教育内容的主动吸收,尚武之风在社会中悄然形成。军事教育摒弃了各自为政、盲目发展的无计划局面,全国开始建立相对规范的军事教育体制,军事教育制度化开始形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全面吸收西方文化奠定了基础。资产阶级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开始审视军事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之间寻找契合点,军事教育开始向本土化发展。近代着名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成为世界着名的四大军校之一,在于军校的办学将西方的先进训练方法和训练理念与中国的军事实际相结合,很好的实现了军事教育的本土化、特色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寻求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探索道路上,认识到了发展军事教育、建立革命军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借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救国救民的教育宗旨。党代表制、政治部制度的形成实现了党指挥枪,军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军事理念。爱国爱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的形成恰是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对西方军事制度的效仿、吸收和改造,无不体现了觉醒后的中国军事教育者对西方军事文化的主动态度。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非计划性向计划性转变的过程,体现出了民主化、世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践化的现代性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军事领域,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引导了中国早期工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勃兴。在充分评价军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流弊和局限,如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军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私人化倾向、派系林立等令人深思的教训。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筹是实现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政治体制现代化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军事教育发展的保障,创新军事教育理念是实现人才兴军的关键。

杨晓军[10]2005年在《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述论》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于1901年颁布召旨施行新政。东北地区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日益严重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巨大压力,也推行以“启民智”和“兴新学”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史学界关于清末东北教育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存在着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模式单一、研究范围狭窄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搜集报刊杂志、地方档案等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清末东北地区的教育改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的分析,并给予清末东北教育改革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首先叙述了东北地区新式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及运作,并对东北地区新式教育机构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其次阐述东北地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留学教育、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社会教育、外国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并对各种新式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评价。最后总结了清末新政东北地区新式教育改革的特点、对东北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本文认为: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兴起的新式教育是一场不彻底的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封建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东北地区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各类新式人才,从而加速了东北地区近代化的进程。当然,由于政局动荡和地理位置的局限,这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完善,甚至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但从总体来说,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得到了发展,并对东北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 王金连.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2]. 洋务实业教育述论[D]. 张旭辉. 吉林大学. 2008

[3]. 清末新政时期河南省军事近代化研究[D]. 杨育亭.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 清末陆军小学堂研究[D]. 苏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 张立程. 中国人民大学. 2006

[7]. 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 王金霞. 河北大学. 2006

[8]. 陆军贵胄学堂研究[D]. 冯月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9]. 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D]. 甘少杰. 河北大学. 2013

[10]. 清末新政时期东北地区新式教育述论[D]. 杨晓军. 吉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