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内综合运用和语言外综合运用——中考综合运用类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言论文,中考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各地中考纷纷开发了一种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新题型,有的叫做“综合性学习”,有的叫做“综合运用”。2014年上海市中考也以“综合运用”的名称闪亮登场,而且分值达11分。 不管如何命名,这一类试题都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能力综合。不是考查单一能力,而是考查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使用。二是实际运用。不是考查知识积累、概念辨析或者理论推演,而是考查实践中语文能力的使用水平。 各地命题实践都对“实际运用”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度发掘,如:在学校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读书活动等纷纷入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社会调查、街头访谈、电台讨论等也成为命题资料的来源;而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人生哲理的追寻则更是常见的命题资源……这些命题内容再加上演讲、信函、读书报告、笔记、诗歌、对联等文体的介入,便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命题局面。 不妨以2014年中考试题为例,略举两例: (一)请你参加以“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活动一:识书信 写汉字】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书信的小知识,请把其中“尺牍”“信札”两个词语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1分) 书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交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活动二:做调查 说现状】下面的调查图表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调查图表略) 【活动三:提倡议 共参与】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2分) 【活动四:写书信 表情意】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值得你感恩。请在下面的信纸上,给他写一封简短的信,表达出你的感激之情(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100字以内)。(2分) 此题为陕西省中考题,以一次“亲近书信传承文化”的班会活动作为收束手段,仅仅用7分就考查了书写、分析图表、口头劝说、写信等四项语文能力,而且进行了传统书信文化教育,可谓丰富多彩。 (二)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6分)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2分) (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2分)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2分)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此题为浙江省杭州市中考题,以“读书”为主题,囊括了分析数据、讨论发言、发表跟帖的语言行为,涉及语言概括、观点思辨、修辞表达的语文素养,而且传递了“书香校园”的健康主题,也称得上花团锦簇。 上述对“实际运用”题的发掘极大地丰富了中考语文试题的内涵,具有三个优点:第一,有创意,有趣味。不少题目动足了脑筋,甚至引入对对子、猜谜语等语言游戏,富有创意。有些材料语言幽默、主题诙谐,富有语言趣味。第二,重实践,接地气。不少题目和学生密切相关,撷取真实生活场景,贴近社会语言实践,使学生看着亲切,答着顺手。第三,成本低,思路广。因为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应用上着力,所以此类题目的命题资源异常充足,再加上语言行为的类型多样,两者匹配就有了巨大的能产性。从命题成本上来说,也不需要太多理论建设,只要平时注意资料积累,就容易命制出既叫好又叫座的试题。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实际运用”取向的试题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首先,测试目标容易偏离“语言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随手翻阅近年来的试题,其考核指向包含乡土知识、文化积累、政治素养,甚至还包括策划能力、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极大地分散了对语言能力本身的注意力。上述这些综合性语文能力已经在作文中作为潜在的要求进行测试了,没有必要再利用“综合运用”这个题型分割珍贵的分值来加以考核。 其次,由于“实际应用”取向的试题对语言能力缺少深度开发,无法对日常语文教学起到定向引导作用。目前试题引导的侧重点在于: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社团活动;看报纸了解国内外时事;关心社会热点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关心地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等等,这些固然很好,但缺少对如何开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导引,此类试题也就名存实亡了。 不妨把上述“实际运用”的命题导向称为“语言外综合运用”,即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来解决语言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出“语言内综合运用”的命题导向,即重视考核语言能力本身的综合运用过程。 “语言外综合运用”考查的是语言成品单位,评价标准是这些单位能否满足特定语言实践的需要,目标是包括文化、文学、思想等因素的综合素养。“语言内综合运用”考查的是语言使用过程,评价标准是语言运用过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考核目标是各种语言能力搭配使用的语言素养。 通过比较就可以发现,“语言内综合运用”可以考核以往试题类型所不能揭示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考生动态的语言思维过程,二是各种语言能力权衡匹配的能力。这正是“综合运用”类试题独有的功能和价值。试举例说明: 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风,跌倒了 才有了美丽的落叶 云,跌倒了 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 ________ ________ 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 让我们在跌倒时 用最美丽的姿势 (1)朗诵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才 有 了 滋 润 大 地 的 雨 水 (2)调皮的明明将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开头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横线上补写出两句。 (3)莉莉朗诵后兴奋地说:“我特别喜欢最后三句。如果跌倒,我会大笑着站起来,这就是我的‘最美丽的姿势’!”请写一写,你会以一种怎样“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这是安徽省的中考试题,初步符合我们对“语言内综合运用”的想象。它是围绕诗歌诵读这一重要语言活动展开的,而不是另外虚构一个社会活动,这就为以下的试题环节找到了一个语言行为内部的逻辑基础。第(1)题考核朗诵节奏,这确实是诵读诗歌重要的第一步,且用书面形式考核口头表现,命题技术巧妙。可惜第(2)题有点跳脱,虽然提醒考生注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考核指向却跳跃到了诗句创作。第(3)题涉及诵读后的自由联想,也是诵读诗歌后的应有之义。而第(4)题则是蛇足,完全脱离了诗歌诵读的主体,徒增花哨而已。如果要改造这组题目,先要对初中生诵读现代短诗的语言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抽象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程序和方式,然后针对这些程序和方式命制试题,从而完整地考核学生诵读诗歌的思维过程。按照这个思路,第(1)题朗读和第(3)题自由联想之间就应该围绕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形式的赏析以及对诗歌主旨的开掘进行命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也必将对诗歌的课堂教学过程带来有益的影响。 “语言内综合运用”的试题命制有广阔的空间。语言能力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分类,因而也可以多重、多向组合,形成变化多端的试题。 根据语言活动类型可以把语言能力分为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以往测试主要侧重于读写能力,在现今技术条件下,听写结合、听读结合的测试已经不是难题,不妨先开始试点。在技术条件成熟以后,听说结合、说写结合也应该是语文测试的一种重要类型。 根据语言能力的自觉意识程度可以把语言能力分为语感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可以综合考核,如写作体现的是语感能力,修改体现的是反思能力,利用一定的语言学概念来析词品句则涉及研究能力。 此外,考查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过程,考查不同文类(如公文类和文学类)的写作能力,考查阅读的精度、准度和速度,考查对不同语义类型(如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理解能力等,都可以成为“语言内综合”试题的开发对象。 其实,目前各地中考也不乏类似角度的试题,但逻辑线路不清楚,没有把“语言内综合”作为命题的骨干框架来进行试题设计,而只是作为“语言外综合”命题框架中的局部考点,因此其设计理念和对日常教学的引导作用也被淹没了。比如很多考题在综合性活动中都设计了口语交际的任务,立意很好,但由于不是独立设计,而且是书面作答,考生根本不会意识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最终评分标准也多半是依据逻辑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就和一般的作文测试没有实质性区别。此类试题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好看的点缀,很难引起日常教学对口语教学的重视。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重视语言外、轻视语言内的倾向不仅在考试中存在,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中也存在着。语文课堂成了闹哄哄的活动场所,语文实践成了观影看戏、社会调查、采访编报的天下。这些固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益且有趣,但毕竟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步骤、有效率、有目标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才是语文教育的要义。 因此,我们倡导“语言内综合运用”的命题导向,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具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正本清源、塑造语文学科专业内涵的重要工作。从理论上说,教、考、研都需要有意识地对语言内综合运用进行系统思考,寻找语文教育的新内容、新思路。但从考试指挥棒入手,显然具有以简驭繁、举重若轻的效果。中考命题一旦重视了“语言内综合”,连续几年进行类似思路的设计,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研究者和教学者从这方面用力,开创出一个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看,中考是一个高利害关系的考试。每年的试题不宜变化太大,题型和分值分布更要相对稳定。这就给考试改革制造了很大的障碍,甚至形成了一种考试和教学互相绑架的悖论局面——教学不能改,因为考试要这样考;考试也不能改,因为教学就是这么教的。“综合运用”类题型的出现,为打破这个僵局提供了一根有力的撬棍,因为这是一种新题型,所以受到的束缚就少一点,创新的成本就小一点,如果大家勇于尝试,形成一种“语言内综合”的新导向,把注意焦点从选文、题型、分值这些形式内容转移到知识、能力、素养这些内在要素上,就不难形成一种教考相长,共同开发语文学科专业内容的崭新局面。语言内外综合运用--对中学入学考试综合运用的分析_语言能力论文
语言内外综合运用--对中学入学考试综合运用的分析_语言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