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鹏飞 刘亚娜 张晨亮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1101)
摘要 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必须进行其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的方法,评价和预测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盐酸氯丙嗪作为吩噻嗪类的代表性药物,为中枢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拮抗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有安定作用,大剂量连续使用有抗精神分裂症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安全性,本试验参考国家《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观察了该药物对试验动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经口灌胃单次给予SD大鼠盐酸氯丙嗪。试验共设置4组,分别为溶媒对照品(生理盐水)以及5、10或20 mg/kg 盐酸氯丙嗪组,每组12只SD大鼠,雌雄各半,共48只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约1、2、4、6、24小时观察大鼠神经系统情况,包括:笼内观察、旷场观察、抓取观察、刺激观察和体温测量等指标。
单次经口灌胃给予5、10或20mg/kg剂量的盐酸氯丙嗪可引起SD大鼠感觉、反射和行为的改变,这些改变具有剂量相关性。这些改变包括异常呼吸频率改变、活动力降低、警觉性降低、姿势异常(身体张开)、肢体张力降低、眼睑闭合、流泪(10或20mg/kg)、握力降低、抓力降低(10或20 mg/kg)、瞳孔收缩、潜伏时间增加、站立次数减少、体温降低。
给药后24小时除潜伏时间增加,10或20剂量组动物轻度活力降低,轻度握力降低和瞳孔缩小外无其他盐酸氯丙嗪相关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试验补充和完善了盐酸氯丙嗪安全药理学试验数据。证明盐酸氯丙嗪对大鼠神经系统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笼内观察、旷场观察、抓取观察和刺激反应的相关指标的改变;盐酸氯丙嗪对大鼠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剂量关系和时效反应关系
第一章前言
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新药的基本要求。为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必须进行其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安全药理学(Safety Pharmacology)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应用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的方法,评价和预测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即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盐酸氯丙嗪作为吩噻嗪类的代表性药物,为中枢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 D2)拮抗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有安定作用,大剂量连续使用有抗精神分裂症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安全性,本试验参考国家《药物安全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观察了该药物对试验动物神经系统的影响。补充和完善了盐酸氯丙嗪安全药理学试验数据。
本试验通过单次经口灌胃給予SD大鼠受试物盐酸氯丙嗪,使用功能观察组合(modified Irwin)观察该药物对SD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材料
2.1试验药物
本研究使用的盐酸氯丙嗪由上海迈瑞尔化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71847035,纯度98.5%,外观为白色粉末。生理盐水作为本试验的溶媒对照品,由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A18022502,外观为无色澄明液体。
2.2试验动物
Sprague Dawley 大鼠,雌雄各30只,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号为11400700365766和114007003657656。试验开始前进行1周的环境适应。给药开始时动物年龄为7-9周,雄性动物体重范围为278至340克,雌性动物体重范围为183至229克。
2.3试验仪器
电子天平,型号:GL124-1SCN,供应商:Sartorius;数字体温计,型号:BAT-12,供应商:Physitemp;搅拌器,型号:HM220,供应商:kenwood。
2.4饲料及饮水
本试验采用啮齿类动物饲料5CC4由美国PMI Nutrition International LLC提供。动物饮水为反渗透水。
2.5饲养环境
动物房的环境条件设置如下:温度为20-26°C,相对湿度为40-70%,每小时最少通气15次,每12小时明暗交替。
第三章方法
3.1受试物制剂
精密称取受试物(理论称取量= 浓度× 体积),加入适量溶媒,用搅拌器和搅拌子搅拌至受试物溶解(转速300 rpm,至少搅拌5分钟),加入溶媒以达到最终体积。
3.2溶媒对照品制剂
溶媒/对照品采用市售生理盐水,无需配制。
3.3试验设计
根据适应期采集到的体重数据挑选合适的动物随机分组,并按下表所示经口灌胃单次给予SD大鼠受试物盐酸氯丙嗪或对照品。实际给药体积根据给药当天体重称重的数据进行计算。
3.4动物观察
2.4.1 每日一般观察
每天对动物观察2次(上午和下午)。主要观察指标:死亡、异常表现、不适现象。
2.4.2 体重
给药前期称量1次用于随机分组,给药期当天给药前称量1次,用于计算实际给药体积。
2.4.3 神经功能观察和体温
给药当天给药前、给药后1、2、4、6和24小时,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状态及行为进行观察。观察顺序为:笼内观察→旷场观察→抓取观察 →刺激观察→体温。具体观察指标如下表所示:
2.5数据评估和统计分析
使用方差分析对体温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同一时间点,采用方差分析对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在组间出现显著性差异时,需采用Dunnett’s进行多重比较。当p≤0.05时,认为给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2.5.1定量评估
仅计算潜伏时间,粪便数量,排尿次数和旷场直立次数(1分钟以内)等定量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
2.5.2定性评估
仅统计笼内观察、保定观察、旷场内观察(不包括直立次数、粪便数量和排尿次数)刺激试验观察等定性指标的出现频率。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4.1体重
本试验中称量的体重仅用于给药体积计算。
4.2神经功能组合观察结果
4.2.1笼内观察
给予盐酸氯丙嗪之后引起呼吸状态异常。1只5 mg/kg剂量的雌性动物从给药后30分钟至6小时观察到呼吸频率急促。10或20 mg/kg 记录组动物观察到呼吸频率急促、不规律或缓慢。1只对照组动物在给药后1小时出现不规律呼吸。给药后24小时后,所有动物均表现正常。
4.2.2旷场观察
活动力
给药后6小时内5 mg/kg剂量组4/6只动物发现活力异常(轻度或中度减少),10或20 mg/kg剂量组所有动物发现活力异常(轻度、中度或重度减少)。对照组1只动物(动物编号R0001)在给药后1小时发现轻度活力减少。除10 mg/kg剂量组1只动物外,其他动物在给药后24小时反应正常。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具有剂量相关性,认为该影响是和盐酸氯丙嗪给药相关。
逼近行为
给药后6小时内10或20mg/kg剂量组少数动物发现逼近行为异常。
给药后24小时所有动物逼近行为表现正常。因发生率较低且无剂量相关性,逼近行为异常观察不认为与盐酸氯丙嗪给药相关。
定量旷场观察
给予5、10或20mg/kg剂量的盐酸氯丙嗪,在给药后30分钟、1、2、4和6小时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潜伏时间增加、站立次数减少。给药后24小时,除10mg/kg剂量组2只动物潜伏时间仍然增加外,其他所有动物表现正常。
4.2.3抓取观察
肢体张力
5 mg/kg剂量组6只动物中1或2只动物在给药后30分钟、1和2小时后观察到肢体张力降低。给药后30分钟、1、2、4和6小时10或20 mg/kg剂量组5/6或6/6只动物出现身体张力降低。给药后24小时所有动物表现正常。因该影响出现的时间和在10或20 mg/kg剂量组出现频率较高,认为该影响是和盐酸氯丙嗪给药相关。
眼睑闭合
给药后30分钟、1、2、4和6小时5 mg/kg剂量组一半动物发现眼睑闭合异常(1/4 或1/2 闭上) 。给药后30分钟、1、2、4和6小时10 mg/kg剂量组所有动物发现眼睑闭合异常(1/4, 1/2, 或 3/4 闭上) 。给药后30分钟、1、2、4和6小时20 mg/kg剂量组所有动物发现眼睑闭合异常(1/2 or 3/4 闭上)。给药后24小时所有动物表现正常。因该影响出现的时间和在10或20 mg/kg剂量组出现频率较高,认为该影响是和盐酸氯丙嗪给药相关。
流泪异常
给药后4小时10 mg/kg 剂量组1只动物发现流泪异常,给药后2、4和6小时20 mg/kg 剂量组2/6或3/6只动物发现流泪异常。给药后24小时所有动物表现正常。 因具有剂量相关性,认为该影响是和盐酸氯丙嗪给药相关
第五章结论
总之,单次经口灌胃给予5、10或20mg/kg剂量的盐酸氯丙嗪可引起SD大鼠感觉、反射和行为的改变,这些改变具有剂量相关性。
这些改变包括异常呼吸频率改变、活动力降低、警觉性降低、姿势异常(身体张开)、肢体张力降低、眼睑闭合、流泪(10或20mg/kg)、握力降低、抓力降低(10或20 mg/kg)、瞳孔收缩、潜伏时间增加、站立次数减少、体温降低。
给药后24小时除潜伏时间增加,10或20剂量组动物轻度活力降低,轻度握力降低和瞳孔缩小外无其他盐酸氯丙嗪相关的影响。
第六章参考文献
[1] Elena Moscardo, An optimised methodology for the neurobehavioural assessment in rodents.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Methods 56 (2007) 239–255.
[2]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for Nonclinical Laboratory Studies,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 Part 58.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on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for the conduct of Human Clinical Trials and Marketing Authorization for Pharmaceuticals M3(R2). 2009, step 4 version.
[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sation (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 ICH-S7A,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for Human Pharmaceuticals (CDER, July 2001).
[5] China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May 2014).
[6] 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 (NMPA)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 for Nonclinical Laboratory Studies, order 34 (2017).
[7] GLP in safety pharmacology studies: Report card after 15 years[J]. Brian D. Guth,Michael K. Pugsley. 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Methods.
[8] 新药临床试验前安全药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J]. 王玉珠,王海学,王庆利.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07).
[9]归芪饮安全药理学试验研究[J]. 邓学兵,王金萍,马兴旺,沈万成,顺克巧,刘俐君,马光友. 中国动物保健. 2011(10)
论文作者:牛鹏飞,, 刘亚娜,,, 张晨亮
论文发表刊物:2019年5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