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_体育锻炼论文

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末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群众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群众体育是我国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探讨我国群众体育未来的发展走向时,必须要对相关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发展背景才会清晰,分析趋势才会准确。

1.1 有利因素

1.1.1 我国政治稳定,人心安宁。党中央提出的《2010 年中国社会发展远景规划》的颁布实施,为社会的稳定连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家立法和举措逐渐落实,群众的“健康第一”、“体育健身”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群众体育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1.2 我国经济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6万亿大关。城乡居民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人们的现金收入每年仍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1996年居民储蓄已逾3 万亿元, 人均消费已达2675元,多数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已有较充裕的经济保障。

1.1.3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逐步落实, 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逐步实现,文化结构较好的新一代老年人的介入,将使城乡居民和体育锻炼者的文化素质得以改善。

1.1.4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2000年60 岁以上老人将达1.28亿,约占总人口的9.84%,届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强身求生欲望强,他们在人口中比例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体育锻炼队伍的增长。

1.1.5 从就业结构看,我国第三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见表3 -1),包括体育娱乐、体育服务在内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善群众体育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刺激群众的锻炼热情。

表1-1 我国3种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1993年 2000年 2010年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1.2

17.717.2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1.8

52.850.8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7.0

30.032.0

(见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版)

1.1.6 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建制城市已达666个,建制镇已达到2万余个。市镇人口目前已达总人口的35—37%,2010年将达50 %以上(见《1998: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青年报1998.1.20 )。城市化的发展趋向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

1.1.7 伴随双休日、假期制等劳动工日制度的改革, 人民群众的余暇时间大大延长,余暇结构和可利用率大大改善,加之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人们从事体育等文化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多。

1.1.8 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不断改善。1996 年城市人均消费肉食27.9公斤,比1981年增长36%,人均消费蛋类10.1公斤,比1981年增长94%(见《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总报告》,1997年9月11日, 《新晚报》),人们的热量消耗要寻求新出路。随之而来的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文明病”患者的增多,又将以体育医疗为主要康复手段。因而,群众体育将拥有更多的参与者。

1.2 不利因素

1.2.1 群众体育参与人口多,所需的场地、设备、 经费等数量甚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经济支持力为数较少,供求矛盾仍很尖锐。

1.2.2 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与城市相比, 与东部相比,广大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大面积开展全民体育活动,条件尚不成熟。

1.2.3 与竞技体育的“轰动效应”和“广告效应”相比, 群众体育是普及性工作,是一项具有“远期效应”和“潜在效应”的事业。因此,社会各界对其的支持力还难以与竞技体育相比,还需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1.2.4 群众体育,特别是社区群众体育, 多半是一项业余工作,绝大多数地区和单位,很少有专职管理人员,还未形成一个较系统的管理基础,与此同时,群众体育又不能是体育部门“统管”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因而组织管理难度较大。

2 世纪之交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概括出世纪之交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管理体制在继续改革计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依托社会,多方参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将逐步实现由福利供给型向消费市场型的转变;在继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大众体育的国际性将明显增强,群众体育锻炼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锻炼质量将明显提高;城市职工体育的集体化、统一性将逐步被业余化、个体化特点所替代;农村乡镇和富裕地区的群众将率先发展,并将牵动农民群众体育观念的转变。群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面向21世纪的我国群众体育必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2.1 体育人口 在老年人继续保持主力阵容的同时, 其他年龄锻炼者将有明显增长,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日趋改善。

2.1.1 由于离退休人数的增多,人口寿命的延长, 具有紧迫感的老年锻炼者仍有增长势头。

2.1.2 体育场馆开放程度的提高, 竞技项目的主要参加者——青少年锻炼者也将逐步增多。

2.1.3 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受经济文化、 劳动特点的制约,体育锻炼者增长速度缓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域经济差距将继续在群众体育中明显表现。但农村集镇、县乡所在地的群众体育将率先发展。

2.2 锻炼内容 在民族性特点仍十分突出的同时,文艺性、 娱乐性、竞技性项目将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大众体育锻炼的技能化、条件性要求将明显提高。

2.2.1 将有更多的锻炼者采用竞技项目和国际流行项目,因而, 对正规场馆、标准器材、表演比赛等要求将明显提高,锻炼与国际间的差别将有所缩小。

2.2.2 具有感情色彩, 能够展示自身能力和具有美感薰陶作用的文艺性锻炼项目,将继续被青、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所喜爱。

2.2.3 消遣娱乐类内容,随着双休日等单元性活动时间的增多, 将成为体育锻炼的新热点,如旅游、登山、远足等。

2.3 锻炼时间 在继续保持密集性、节奏性的同时, 延长化、随机性趋势明显增强。

2.3.1 受传统早睡早起作息习俗的影响, 清晨仍是多数人的锻炼用时。但也有相当部分人的这种锻炼,是受工作时制约限的行为,随着余暇时间的增多,调整锻炼时间的倾向将更为明显。

2.3.2 许多人每次锻炼时间将有所延长,特别是日间锻炼、 双休日或假期的体育活动,用时将明显多于晨炼。

2.3.3 许多人的锻炼节律将有所改变。 由每日清晨一次转向每周1—2次,并且受时间、场地、同伴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严格的规律性将受到冲击,随机性将明显增多。

2.4 体育意识 “健身讲效益、 锻炼出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锻炼的要求将更加迫切,更为广泛。

2.4.1 在人们参与性继续增长的同时,对项目、场地、器材、 服装等选择要求提高,求新、求美、求乐意识以及卫生、标准、正规等观念进一步增强。

2.4.2 体育锻炼的基本目的是健康,人们对此更为关注, 对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更为讲究,科学健身成为21世纪我国群众体育锻炼上水平的主要标志。

2.4.3 人们的系统保健观进一步增强,体育与保健相结合, 锻炼与医疗、与养生相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随着“文明病”发病率的增多,体育锻炼在强身壮体、延年益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得到强化。因而,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质评价、体育疗法等将更受锻炼者的重视。

2.5 组织形式 继续以松散的、 自由结合式的集体锻炼为主,但家庭化、个体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势头将明显增强。

2.5.1 作为计划经济下具有代表性的单位统一组织的体育锻炼, 转向业余、自愿、分散、自主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2.5.2 由于我国多数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技术基础和能力较差, 因而从性较强,锻炼时较大多数仍以参加集体锻炼为主要选择,这是在晨炼中表现最为明显。

2.5.3 随着我国社区指导员队伍的壮大和组织的建立, 随着我国社会区体育组织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体育锻炼组织的网络性、严密性将明显提高。

2.5.4 市场经济的差异性和自由性特点, 在群众体育锻炼中将产生明显作用,加之,健身锻炼的基本原则又是因人而异,因此,个人自主锻炼的比例将明显增多。

2.5.5

由于双休日和越来越多单位实行的假期制将导致锻炼的家庭化,结伴性、旅游性特点更为突出。

2.6 运行机制

经济因素将逐渐渗透和参与人们的锻炼过程,群众体育将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2.6.1 用经济利益调整供求关系,是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人民群众在体育保健方面的商品意识、市场观念的逐步确立,在群众体育中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是必然的、可能的。

2.6.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用于体育锻炼方面, 少消费或不消费仍是多数人的心理,多数人仍以低消费为主。

2.6.3 消费档次逐步拉大。 公益性体育服务与经营性体育服务质量要求各异,口味悬殊,因此,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任务艰巨。

2.6.4 群众体育消费市场将实现由小到大、由无章到有序、 由一家管理到多家介入的转变,这其中,竞争机制、风险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将在市场的发育形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体育在经营范围有所扩大的同时,管理职能将受到来自多方的挑战。

3 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对策

3.1 采取有效措施, 把体育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增强人民体质上来 我国宪法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确立体育方针时也重申了宪法的原则:“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并突出强调了群众体育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 江泽民主席1997年10月12日在八运会上针对体育工作的实际,强调指出:“为人民服务,为增强人民体质服务,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体育事业是群众事业,广泛开展群众参与的体育活动,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

法律条款十分明确地确立了群众体育在我国体育工作中的地位,确立了体育发展的总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讲话,既是进一步强调,也是一种引导和鞭策。再也不能象有些地方那样,把群众体育的重要性,“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体育工作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实行真正的战略重点转移。

3.1.1 要在体育系统深入开展体育目的、任务的大讨论, 以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由于竞技体育的对象是少数运动员,比赛的成绩显效快,明了而直接,而群众体育则是涉及亿万群众的活动,工作成效散现且进步较慢,因而,体育系统内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在许多地方和很多同志中严重存在。解决这一认识和观念问题,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深刻理解体育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体育战线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所在;其次,要回顾历史,总结规律,其中尤其要理清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经验教训,力求从本质上把握规律,明确群众体育的基础地位;第三,从本职工作(包括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出发,拟定为体育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服务的措施,使之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并落实到行动中。

3.1.2 要以群众体育为主要内容之一, 制定并实施体育工作评价标准 比赛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活动形式,用比赛的名次来衡量各队的水平是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于是,在体育界便推而广之,把比赛成绩,特别是全运会(省运会)的比赛成绩,当成了评价各地体育工作的标准。接下来,便连续出现一些省市全运会名次下滑,体委主任便下台的事件。由此产生直接的影响便是,各地体委领导必须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竞技体育上来,投入到争夺比赛成绩上来,群众体育和其它工作则可放到次要位置。这种偏向必须扭转过来。

要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领导认可等多种措施,尽快制定和实行《体育工作成绩综合评价标准》,并广为宣传,使之为各级党政领导、为各地群众所接受。要改革全运会、省运会等大型综合运动会的计分方法,增加权重项目,并象奥运会那样,官方不分布排座名次。与此同时,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奖励按《标准》所评定的先进地区和个人,使体育工作的评价标准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3.1.3 针对体育系统多年的工作积习和惯性较强的实际, 应制定一些法规制度进行行为规范 如制定《关于国家体育事业费开支中用于群众体育的比例限额》,来规范体育事业费投向,从经济上保证群体活动的开展。要求各级体育管理机关必须制定《群众体育活动制度》,群众体育的有关比赛应纳入《体育运动竞赛制度》,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3.1.4 改革管理机构,调整人员布局 多年来, 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明显偏差,按管理竞技体育具体项目设置机构,造成竞技体育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数倍于群众体育,这种局面在国家体育总局已进行改革,各省市也将效仿。需要注意的是,各项目管理中心与机关的分离,应当是根本性的转换,是由政府向事业单位向群团组织的转换,而不能只是工作地点的迁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照旧依然。

在体育管理部门的机构改革中,群众体育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应适当倾斜,使之能与重点工作的地位相适应,与管辖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相适应。其中要特别加强与教育、卫生、旅游、市政、园林以及工会、共青团等协调力量的投入。如旅游,1997年统计,我国新增人数极快,已跃居世界第6大旅游国。国内旅游人次已逾7亿,并有持续增长趋势,体育部门如何与旅游系统相配合,怎样开展体育旅游,应着力研究。

3.2 依靠科教进步,提高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群众体育发展提高的催化剂。要彻底纠正那种“群众体育不过是跑跑步、打打拳、无科技可谈”的偏见,在群众体育中确立“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思路。

3.2.1 端正体育科研部门的服务方向 毫无疑问, 体育科技部门应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保障,但是也必须明确,群众体育也是体育科技的服务对象,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服务对象。在科技服务日益市场化的今天,体育科技部门欲摆脱任务不足、资金拮据、设备闲置的困境,就必须加大为群众服务的力度,使其在为大众服务的过程中,全面实现自身的价值。美国、日本等国这方面已有多年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们绝大多数体育科研所的40%以上的科研项目和70%左右的服务项目都与大众体育保健有关。

要加快体育科研部门逐步市场化的步伐,使其在体制和机制上深化改革,沿着遵循价值规律、开拓竞技与群体两个市场的方向发展。

3.2.2 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全国已有30余个体育科研单位,拥有数以十亿计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除少数只能用于训练外,绝大多数都与医疗、康复有关,都可以直接为大众健康服务。可目前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东北某省的一台生理测试仪器与该省一医院同时进口并投入使用,医院的使用率900次/月, 而体育科研部门的15次/月,使用率只相当医院的1.6%。 有些设备甚至一年也用不上几次,浪费相当严重。

开展科技服务主要应在锻炼监督、体质评价和运动处方等方面入手,其中,通过系统的身体诊断,为锻炼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案(运动处方),是世界各国流行的体育科技服务形式,在日本、美国、德国,不仅体育科研单位开展此项业务,而且专门设立了“运动处方诊所”或“锻炼指导中心”。我们体育科研单位应与医疗保健部门相互合作,尽快开展这项业务,以满足群众科学锻炼的迫切要求。在当前,应当重点开展关于不同年龄、不同项目运动负荷与锻炼效果关系的研究,以科学地指导全民健身运动。

3.2.3 面向体育锻炼实践,研制实用的体育器材用具

我国群众体育锻炼,正经历着由简单活动到技能练习,由替代场地向正规场地,由徒手锻炼向应用器材的变化。这种改变正孕育着体育器材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体育科研部门必须把握机遇,及时投入人力、物力,力求站在市场的前头,主导市场的潮流。

研制和生产体育器材用具,应首先进行市场调查,从各地流行和正在兴起的项目需要出发,进行定向研究。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研究开发应注意以下三点:①个人用品要以简洁实用、轻便易携、物美价廉、适合锻炼者的年龄特点为原则;②场地用具要对标准设备进行“迁移”和“改造”,力求简便易行,价格适中。如研制轻便、折叠式的羽毛球柱(网)、网球柱(网)、排球柱网(网)、小足球门和可临时固定在支撑物上的篮球筐等;③以新颖、欢乐、易学为原则,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项目。如小小的“蹦蹦球”、“呼啦圈”、“悠悠球”一浪又一浪的风摩全国,便是成功的范例。

表3-1 6城市14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文化状况统计表

大专毕业以上

高中毕业以下

非体育医务专业 体育医务专业 受过短训 其余

人数 21 9

96 18

% 14.6% 6.3% 66.7%

12.4%

3.2.4 依靠体育院系为全民健身培训高素质管理人才

我国体育锻炼者队伍中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比例很大,锻炼凭借感觉,依赖经验,听从旁人,必须首先大力提高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体育文化水平。我国现有体育指导员队伍水平很低,据对6 城市晨炼指导者(引导人)的调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9%,其中学过体育专业的仅占6.3%(见表5-1)。

要以训练、考核、颁发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为契机,普遍提高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从各地情况看,各级体育部门要紧密依靠体育院系,象办教练员岗位培训班那样,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固定下来,形成稳定的教学周期。这样,教育培训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体育院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50年代学习苏联建立起来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改善学生的知识构成,大力补充健身教育、保健康复、社会体育管理等知识技能,条件成熟的,应开办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努力培养社会所急需的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才,尽快实现体育高教体系中竞技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的均衡,以促进社会体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3.3 内改外联, 逐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育管理体系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尚不发达, 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系既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搞“福利社会体育”,也不能象前苏联东欧那样,搞集中管理模式,而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编织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既要体现国家统一的政策引导,体现各系统各单位行政的积极参与,又要体现公众事业自愿基础上的合作管理和集体管理,此外,还要留给个体锻炼者以自由的空间。

实现这一管理系统,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3.1 加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对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力度, 使其真正发挥群众团体职能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下属的单项协会,不仅仅是体育工作者的群众团体,也应该成为体育爱好者的群众组织,由于自中央至地方,现已形成了系统的网络,因此,在改革的前提下,发挥其多年形成的运行机制,可较快地建立起群众体育管理体系。

体育总会职能的转变,应从两方面入手:

①现有单项协会,向群众敞开大门,积极吸收会员,壮大组织。如田径协会就应将长跑锻炼者等吸收入会,以形成专业选手的强大的后援队伍。

②着手建立群众体育项目的单项协会,以填补组织上的空白。如成立大众体育舞蹈协会,将民间秧歌舞、健身交谊舞、迪斯科健身舞……等爱好者接纳入会。

3.3.2 与文化、教育系统分工合作,与工会、共青团、 妇联紧密结合,建立畅通的横向网络 群众体育是关系亿万人民健康的社会事业,必须由社会各界参与才能提高管理效益,企图由体育系统独家经营,是很难完成的。要与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群团组织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有社会各界参与,才能提高管理效益。

在日常管理中,要借助文化、教育系统的物质、人力优势,以弥补体育系统的不足。如文化系统各种经营单位有212089 个, 从业人员达108.7万人,其中半数以上与休闲娱乐相关。 如何使他们的工作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怎样促进文体的结合,需下一番气力。要与文化园林管理部门沟通联系,使园林部门认识到清晨、傍晚为居民锻炼提供服务,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必须创造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教育部门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数很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615693 个体育设施, 其中67%为学校系统所有,学校体育场馆潜力巨大。应动员他们在早、晚空余时间向社会开放,为社区居民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参与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上来,这部分力量不仅有较高的体育知识、技能,而且基本按人口比重均衡分布于全国,这部分人应当尽快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中坚力量,而不必再花很大的人力、财力去另行培养大批体育指导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在组织活动方面,要与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各有关部门组织合作,适时地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对象参加的比赛、表演等活动。为使体育活动经常和制度化,并不断提高质量,应充分发挥各系统体育协会的作用,并有计划地扶助尚未建立体协的部门、系统尽早成立组织,这比体育部门独立工作的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倍。对此必须投入力量,力求尽快抓出成效。

3.3.3 加强群众体育基层组织的建设

群众体育的日常活动都是在活动站(点)等基层进行的,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对锻炼者的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由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基层组织规模不一,数量极多,又多半处于自发、分散结合状态,因此,必须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成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社区体育组织是连接体育管理机构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桥梁,抓好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应首先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建设。要依靠各街道办事处,使其把组织管理社区内的群众体育,当成是为居民服务的大事、实事来抓,通过他们把社区内的基层体育锻炼群体组织起来,建立有机的联系,逐步形成系统。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应视各地的发展规模水平,确定基本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着力发展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的组织,同时也不应排斥多年形成的与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群众体育组织。前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来的新的组织形式,数量多,稳定性差,应是管理的重点;而对后者的管理,已有多年的计划管理经验,应着重放在改革、提高上。

在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过程中,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业余锻炼是以自愿、自主、自由为基础的,要充分尊重锻炼者的自主权。是否加入组织,加入什么组织,应完全尊重锻炼者个人意愿。不可延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企图把所有的人都归管在统一的组织之下,这办不到,即使办到,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对建立的组织,要实行原则领导、政策引导和科学指导,目的是让更多的锻炼者提高锻炼质量,进而实现增强人民体质的任务。因此,建立基层体育组织应贯彻既主动、积极,又不强求统一、操之过急,应通过体育组织令人信服的工作成效,来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加入到组织中来。

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管理网络示意可见图3-1。

图3-1 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管理网络示意图

3.4 转变管理职能,开发大众体育市场

3.4.1 体育系统转变职能,一是要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真正落实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从直接管理体育运动实体转移到计划、调控、监督、咨询服务上。竞技体育各管理中心的成立,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对群众体育也采取类似管理中心的办法虽然也不失为一方良策,但更重要的是要把相当部分的群众体育的直接领导权转移给其它行业、系统,让他们独立自主、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这不仅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管理的协同体系。

3.4.2 在管理方法上,许多同志习惯下指令、发文件, 习惯于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群体活动更加业余化,群众的锻炼行为更加自主化,受行政的约束力大为减少,因此,行政方法的管理效力大大减弱,应用市场诱导,采取经济方法将越来越多。

3.4.3 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拥有更多的直接服务对象, 这是一种潜力极大的服务市场。在这些项目的起动方向,体育部门认识迟较迟,行动迟缓,如新兴的高尔夫球、保龄球已归文化部门的管理。

经济利益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制定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让那些热心为群众体育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获得应得经济利益。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鼓励包括运动队使用的体育场馆,在空余时间向市民开放,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娱乐体育场所或承办体育比赛,鼓励体育教学和科研单位的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为市民所利用,鼓励专业教授、教练员甚至运动员余暇时间为大众锻炼讲课、辅导、表演等等。

3.4.4 体育劳务既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 也是一种大众消费产业。为适应日益增多的复杂的经济事务管理,必须有计划地引进一批经济管理人才,并逐步让他们承担重要的管理工作。当然,各级体育部门的各类工作人员也要转变观念,确立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学习经济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效益,使体育系统全行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3.4.5 在观念上, 要认识到增加有效供给是解决群众体育市场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据调查,居民晨炼体育场馆利用程度只有15.4%,而利用园林系统的却占31.8%。这其中当然有锻炼项目特点方面的原因,但市场规律告诉我们,供给是市场活动的主导方面,在供求关系中供给起着比需要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把体育锻炼者吸引到体育场馆来,应是发展群众体育市场的重要前提。

市场调查是组织群众的体育市场供应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活动场地标准化要求明显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替代场地、甚至街边楼角锻炼,即使跑步也希望到田径场上进行定量化的练习。第二,活动内容多样化的需求特征明显,在继续采用民族传统项目的同时,逐步向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发展。一些过去很难有机会享乐的室内游泳、网球、台球、保龄球等项目,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所尝试。第三,体育器材需求量日益增多。人们逐渐从简单的徒手的练习,逐步向持械或着用专门用品方向发展。如使用扇、棍、剑、拍,穿着专用的衣、帽、鞋、袜等。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具有预见性,适时组织供应。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普及工作者是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这样的普及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毛泽东选集》第3 卷819页)。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组织供应的热点应当是:

①以跳舞、武功为代表的低消费体育活动。

②以游泳、健美为代表的中等消费运动。

③以网球、保龄球为代表的较高消费的项目。

3.4.6 价格是影响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群众体育消费的价格问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群众体育市场的定价,必须贯彻三个原则:第一,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服务方向原则。群众体育是有利于国民体质增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文化事业,在价格上必须实行总体低价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第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原则;第三,从当地人民的消费层次和水平出发,符合群众的消费能力。

在市场运行中,价格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形成合理的价差,如因场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价差,因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形成的地区价差,因季节、日时不同而形成的时间价差,因消费人数和期约长短不同而形成的契约价差,如团体票、年票等。

据1998年《文汇报》“WS新闻调查网”最新一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将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42.2%的家庭正稳定地增加其“家庭文体娱乐开支”。应当看到,文体市场潜力很大,目前我国10大城市居民文化开支仅占总开支的8 %, 而欧美发达国家已超过33 %(《1998年市场需求调查》、《新晚报》1998年8月7日)。可见开发体育文化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续完)

责任编辑注:田雨普的文章见本专题1999年第8期14~19页。

标签:;  ;  ;  ;  ;  ;  ;  ;  

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