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010017)
【摘要】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病证范畴,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仍然是医学界研究攻关的热点和难题。笔者从痰病学论治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作一总结,试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探索更多的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
【关键词】心律失常 痰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69-02
痰病学术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学术体系,理论源于《内经》,后世医家据此对痰病加以总结、分析,使其成为中医学较完整的医学理论。近年来,诸多医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应用痰病理论在分析认识心律失常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使中医痰病理论不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1.痰与心律失常相关的论述
中医学有关从痰治疗“心悸”的记载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世医家对痰病的认识趋向深入,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则烦渴,水停心下则悸。”《金匮》云:“饮水多必心下悸。”《证治汇补》云:“有高粱厚味,积成痰饮,口不作渴,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是也。”可见在心律失常的形成、演变中,应充分重视“痰”这一病理机制,从痰论治为心律失常临证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2.痰与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关系
从痰辨证时要区分标本虚实、坚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攻不伤正,补不滞邪的原则。参考历代中医文献有关痰与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2.1久病体虚,外邪袭肺,肺气宣降不利,痰气阻肺,肺气郁滞,津液不归正化而成痰浊水饮,痰浊蕴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循行,血行不利,痰浊上阻心窍,可发惊悸。
2.2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嗜食膏梁厚味,饮酒过度,均可伤脾滋生痰浊,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心悸,或致脾失健运,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津液不布,水湿不化聚而为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痰浊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则心神不宁,痹阻胸阳则心悸。
2.3情志不节,大怒伤旰,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郁热内蕴,变肝火,肝火扰心,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此即朱丹溪所讲的“痰因火动”之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心为阳脏,上居清旷之地,若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遏,以致血运不畅,或劳役之后,恣饮冷水,因热伤冷,中阳暴遏,运化失健,寒水为饮,水饮痰浊凌心亦可引起心悸。这就是在《伤寒论》中: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水多,必心下悸”的道理所在。
由痰邪致心律失常病性以本虚标实为主,病势日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机转化主要与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程度有关。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浊等郁而化热,扰乱心神等,均可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至晚期五脏俱损,心阳暴脱,可出现厥脱、抽搐等危候,甚至死亡。
3.治痰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3.1益气除痰法
心律失常是以正气内虚,心阳不足为内在因素,痰浊则是导致心律失常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治疗上,本虚当重用以补气,标实则当化痰通瘀,通阳必用益气,阳气不足是心律失常之主因,故补气即通阳,而治痰则必先理脾,即所谓“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可选益气除痰汤加减。
3.2醒脾化湿法、健脾涤痰法
实证首辨其属湿属痰,脾运一行则痰浊、湿浊自化,瘀血消,脉道畅,胸阳展则病除,即所谓“调中央以通达四旁”;偏湿浊痹阻者,用醒脾化湿法,可选三仁汤、藿朴夏冬汤加减;偏痰浊壅塞者,用健脾涤痰法,可选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
3.3养阴化痰法
多与素体阴虚,痰浊痹阻有关,证属心肺阴虚、痰阻心脉者,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咳嗽,咯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舌苔薄白,脉细弦结代,用清润肺气、养阴化痰法,可选沙参麦冬汤、补肺阿胶散加减。证属肝郁心虚、痰阻心脉者,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已,脉细弦滑、结代,舌质红,苔薄,用养血柔肝、养阴化痰法,可选一贯煎、养阴清肺汤加减。证属脾肾两虚、痰浊扰心者,症见胸闷气短,善叹息,烦燥不安,夜卧不寐,惊悸怔忡,时有歇止,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略淡,脉细微,结代;用补气填精、养阴化痰法,可选左归丸+养阴清肺汤加减。证属心阴不足、痰浊扰心者,症见胸闷气短,惊悸不安,头晕神疲,口干口渴,两目干涩,舌质紫暗,两侧尤甚,苔黄,脉沉弱或细弦,用温补脾肾、养阴化痰法,可选温补脾肾汤加减。证属心胃阴虚、痰浊扰心者,症见胸闷气短,惊悸怔忡,胃空易饥,口干欲饮,舌红苔薄,脉虚大而滑、结代,用滋补胃阴、养阴化痰法,可选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加减。
4.结语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但长期服用西药存在副作用多、生存质量下降等问题。运用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即可掌握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规律,认清病变深浅,悉知病情轻重,看透疾病转归,如心律失常涉气、涉血病浅,伤阴者病深,阴伤及阳者病重,阳衰欲脱者病危。痰邪在心律失常发病过程中无时不在,易与其它病邪胶结,所以治痰必须贯穿心律失常辨证论治的始终。因此,从痰论治心律失常不仅体现了治疗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率,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沈秋生.痰火扰心致心律失常论治体会.山东中医杂志,2009,11:809 .
[2] 周婷.心律失常从痰瘀论治.中医文献杂志,2007,2:49-50.
[3] 崔英海.从痰瘀辨治心律失常体会.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6:683.
[4] 陈延滨,孙敏.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心律失常的探讨.中医药信息, 2012,4:
[5]杨晓正,李建杰.加味栀子合剂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新中医,2014,6:35-36.
[6]李检林.补肾健脾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76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5,2:
[7]段晓芳.益气养阴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62例.基层医学论坛,2012,2:
[8]周燕青,张国英.关于“瘀热”与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病探析.中医药学报,2002,30(5):
论文作者:王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可选论文; 胸闷论文; 心神论文; 中医药论文; 中医论文; 医家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