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大学生是年轻的高素质群体,承担着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意义进行了简单叙述,并对高校在教育教学模式、校园文化和教育人才体系、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有效措施,围绕“四个自信”构建起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四个自信;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教育
一、“四个自信”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新要求。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应牢记习近平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抓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积极落实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的有机体系,着力培养基础宽厚、能力卓越、素质优良和人格健全的新时代人才。
二、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1.多数高校采用信息平台开展“四个自信”教育
多数高校已经开展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科技、艺术等内容相关的较为丰富信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丰富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内容,最大程度的强化了“四个自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四个自信”教育过程中受到负面思想冲击
采用信息平台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同时,不能有效的控制学生接触到负面信息,教育内容易受干扰、教育环境变的复杂,一些消极腐朽的内容乘虚而入,摧残大学生意志,短化大学生理想,使大学生的思想偏离社会理想、漠视生命、冷淡社会现实生活、追求及时行乐,逐渐消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最终可能动摇其原有的正确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影响其成才的质量和水平,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人生观。
3.西方反华和敌对势力蓄意误导大学生自信教育
西方国家蓄意利用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对我国青年一代实施文化与价值观输出,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灌输,他们通过散布一些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谣言,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弱化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4.当前大学生自身缺乏理想信念问题
大学生处于人生迷茫期,受目前负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并且因价值观多元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做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看重眼前利益利益,不愿意追求人生高远目标,思想与行动均显得浮躁,缺乏基本的自信。
三、大学生“四个自信”培养的意义
“四个自信”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它要求人们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梦”。作为高等学校,核心的职责是育人,育人的首要目标是德育。高等学校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育才造士,“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指导思想。
1.“四个自信”有利于高等学校立德树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四个自信”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蓄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对青年大学生实施“四个自信”教育是一种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四个自信”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国人血脉相连。在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四个自信”的文化渊源,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四个自信”教育有利于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让其精神主旨更多地进入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之中,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发展成熟的关键所在。
3.“四个自信”助力实现“中国梦”
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国梦”,青年正当其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国梦”的目标。青年大学生作为生力军,必须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以担当和使命为己任,踏实前行、奋力而为。
四、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教育措施
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开展好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要避免教育流于形式和走过场,需特别重视完善教育机制。
1.创新教育模式,对青年大学生开展以“四个自信”为主的通识教育
“四个自信”教育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并且教育过程要摆脱结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将“四个自信”讲深讲透,还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多与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尊重学生并体现其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由“悟”代“学”的转变。“四个自信”教育更是一种思维理念的培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四个自信”教育,是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信仰教育,“四个自信”不只是对我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更是对未来的自信,对民族的自信。高等教育培养要以知识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培养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2.建设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完善“四个自信”宣传教育人才体系历史价值,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对日常事物的解释中。
3.以新时代社会实践为契机,融合传统文化,开展“四个自信”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劳动的汗水与结晶。新时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首先要深入了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和平台,融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开展“四个自信”教育。
总结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能,新时代“四个自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宣传、教育,将“四个自信”教育纳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霞.试析“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2]孙幼波,王春波,汤沁.从“四个自信”探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浙江大学Cookie创客空间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8.05
[3]王弘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哪些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
[4]徐伟,宋子逸,许芷浩.公安院校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基于公安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考察和探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
[5]白玛次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6]方曦,王奎明.大学生政治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学校层面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7]田瑜.试析“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6
作者信息:张得龙,(1987年—)男,山东沂南人,硕士,潍坊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张得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自信论文; 大学生论文; 中国论文; 高等学校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价值观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