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果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原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甘纳尔·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898 ~)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由于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并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了精辟分析,1974年他和哈耶克(Friddrich Von Hayek,1899~)一起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缪尔达尔“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即所谓“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尽管该原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但由于把社会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各相关因素的因果联系,并在分析经济因素时还考虑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成份。它对于分析和研究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内容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是指从一个动态的社会来看,社会经济各有关因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积累的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这后一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又加强了前一因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那个因素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积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所以,社会经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趋于均衡,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流转,而是具有累积效应的运动,是一种“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在《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一书中,缪尔达尔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就是两个互为因果的因素,白人的偏见和歧视,使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而黑人的贫困和缺乏教育,又反过来增加了白人对他的歧视。缪尔达尔还把这种循环因果发展的趋势分为上升循环和下降循环两种运动形式,在运动着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影响着与它有关的其他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从而形成上升的、或者下降的积累循环因果的变动。例如,不发达国家贫困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改善他们的营养和教育状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能促进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反过来,贫困者的收入水平下降则使其营养和受教育水平下降,从而使劳动生产率下降,结果收入水平进一步下降。从最初的收入增加(或减少)到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或减少),这是一个因果循环,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具有累积效应的循环。
缪尔达尔1957年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用来说明国际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所谓扩散效应是指一国某一地区由于某种原因(如交通便利或享有特殊优惠政策)而创办了许多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向周围地区扩散和辐射,因而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这些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心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上升的循环累积过程。所谓回波效应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会引起其它地区经济的衰落。例如,人才、资金、技术纷纷从落后地区被吸收到经济发展中心,从而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将更加发达,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将越来越不发达,这就产生了一个下降的循环累积过程。
我们认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 要考察和分析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分析某一因素的变化。(2)把社会经济看成一个整体,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并以此来综合分析各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3 )提出社会平等、大众消费的增加、健康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都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该理论在分析各种相关因素的因果关系时,只研究其相互循环影响,而并未指出其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何在,很容易陷入“循环决定”的迷雾之中,这也是借鉴该理论时应当予以注意的。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1996年农村经济形势继续保持近几年来的良好态势,“九五”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基本得到实现。主要表现在:(1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全年净增135亿公斤以上, 总产量预计达4800亿公斤以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库存和储备也将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乡镇企业稳定发展, 在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计全年乡村工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实现利税增长17%,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850元以上,增长6%, 增幅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今后5到1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全面实现结构转型、 体制转轨和经济开放。结构转型即全面实现工业化,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持续扩大;体制转轨使农业很可能会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缺陷,给农民带来的“阵痛”是巨大的,而且持续时间还可能比较长;经济开放促使农业走向国际市场。我国正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口”迟早要过,这对中国农业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还需要大力加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以及一些深层次的、影响全局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安定团结和兴旺发达的关键。
三、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对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1.重点抓好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农业经济是一个整体,其内部各相关因素之间也有因果关系。如果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没有抓好,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更谈不上社会安定。社会不安定,国民经济不发展,粮食、棉花生产更无法进行,从而形成下降的累积效应循环。如果粮棉等基本农产品生产抓好了,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就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上升的累积效应循环,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抓好粮棉生产,使其循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逐步满足社会对主要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要尽快完善国有粮食系统的“两条线运行”机制,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要尽早实现人员、机构、财务等方面的彻底分离。在对棉花继续实行经营、市场、价格“三不放开”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加棉花专储数量,积极完善棉花交易会制度,加强价格监督和合同管理,严禁场外交易。各地和各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国供销合作系统建立农资、棉花、果品和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如果主要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不高,流通渠道过于单一,缺少有效竞争,往往出现带有投机性质的临时性经营组织,会导致行为不规范的经营组织在农产品短缺时介入农产品流通,抬价抢购,农产品过剩时又悄然退出,不仅起不到理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作用,而且加剧了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当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出现买难卖难时,就会影响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抑制农业生产,最终导致下降循环,形成下降的累积效应。因此,必须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使农业生产步入上升的累积效应的循环轨道。
3.强化科教兴农,在“种子工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以及农科教结合等四方面有大的突破。1996年全国各地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科教兴农”热潮,以优良种子的“绿色工程”、地膜覆盖的“白色工程”、改良土壤的“黑色工程”和减轻病虫害的“防治工程”等为代表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推广实施,把现代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运用更加推向深入,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通过科教兴农,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大大提高了农民将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创新,形成了上升的累积效应的循环。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反之,很容易形成下降的累积效应的循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4.发展农村小城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中国是一个跨世纪的难题。据估计,到200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2亿左右。农业和农村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战场, 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是主攻目标,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基本模式可能是现有的5万多个乡(镇)和2000多个县城镇。 据初步估算,今后五年每个乡(镇)能增加1000人,每个县城能增加1万人, 全国就可以消化8000万农村劳动力,这比目前乡镇企业计划消化5000万人还多3000万人。这至少表明,小城镇和县城镇很可能是今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总之,如果搞好了,到2000年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降低到1亿以下的水平。 这样不但促进了社会安定;而且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形成上升的累积效应的循环。反之,将会导致累积的恶性循环。应该努力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其向周围地区扩散和辐射,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这些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小城镇(“增长极”)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扩散效应”,同时还可以防止产生“回波效应”。
5.积极推进经济开放,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我国的农业不可能游离于国际大市场之外,而且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选择,1994年美国的布朗先生提出“到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尽管其结论我们不能赞同,但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从总体上看,利用国际资源解决粮食问题,有一定潜力,但前景并不乐观。因此,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这一条,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我们不希望出现缪尔达尔所说的那种国际贸易中的“回波效应”,应当使国际贸易出现“扩散效应”,积极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我国农业的自给水平和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