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持手段——农业标准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手段论文,技术支持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改革的又一重要突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许多地区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组织形式、发展道路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拟从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持手段—标准化入手,来谈谈它对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标准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而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把农业科技成果固定下来,转化成标准,并通过宣传实施来促进科技的推广,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标准化作为产业化农业的技术支持手段,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市场化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和社会化,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是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是我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产品生产的模式,经营主体分散弱小,无法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其变化,所以经常造成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如何将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具体需求(种类、包装、质量、品牌等)量化为农民可以掌握的标准,就成为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农业产品的生产完全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的,农业产品标准更是直接反映了市场的具体要求,例如小麦被细分为适宜做面包、蛋糕、通心粉、饼干等许多品种,每一种都有其产品标准。因此,按照市场需要,结合农业科技来制定和调整的农业产品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去伪存真、去枝存本”,把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需求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农民掌握。使农业产品(区别于传统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一样成为按标准生产的真正的产业化产品,这对于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推进农业市场化至关重要。
(二)农业标准化可以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到位率 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手段加以转化。我国每年取得几千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0%—3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
农业标准化通过自身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到位率。首先是选择实施标准的对象,我国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标准化工作根据市场需要,有选择的将其中一部分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确定为实施标准的对象,这可以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泛而不精的问题;其次是制定标准,在制定农业标准的过程中,采用各种科学的标准化方法,攻克农业科技中的一些难点和关键环节,将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农业科技不仅水平先进,经济合理,而且通俗易懂,便于掌握,解决农民掌握科技成果的知识障碍;再次是推广标准,标准化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宣传来实施标准,它采用集中培训、科技人员亲自传授、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实施;最后是检测标准,对农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测,可以保证标准所含的科技成果得以正确实施,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产生应有的效益。由此可见,标准化在农业科技和农业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到位率。
(三)农业标准化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的中心是提高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成本,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重作用,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对农业的约束越来越紧,成为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的依靠土地资源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为集约经营土地资源的内涵型增长方式,把经营土地密集型农业转变为经营技术密集型农业。农业标准化是以科技为支撑的,标准的制定是在考虑各种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以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为前提的,农业标准本身就是最经济地利用资源的产物。太行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河北省利用《农业生态经济沟综合标准》,在以山丘地区的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中,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以林果为主,农林牧副渔配套,融工程、生物措施于一体,使小流域形成一个立体经济,土地资源达到综合开发利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农业标准化为延长农业产业链奠定了技术基础 从现代农业的观点看,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也应该象工业那样实行专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不仅包括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和销售等环节,这样农业产品会随着产业化链条的延长而转化增值。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不仅需要各环节的经营主体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有效地建立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关系;还需要各环节在技术上相互衔接,以便将实行专业化生产的众多农户和经营单位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社会化生产的大农业。农业标准化具有统一和规范的职能,它通过制订和实施各种农业标准,使各生产经营环节在技术上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其有条不紊、协调一致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技术要求越高,分工越细、协作越密切,农业标准化的统一及协调职能就越突出。所以启动标准化,可以为产业化内部各环节之间奠定技术基础,保证产业化各环节的正常运转,同时这种规范化的运作还可以更好地同其他产业相联系,进一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五)农业标准化的阶梯原则符合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 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当然也不例外,农业产业升级包括产品、结构、组织形式等多方面,所有这些与农业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的阶梯原则都是相一致的。标准化的活动过程从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再实施—再修订呈阶梯状发展过程,每修订一次标准就把标准水平提高一步,反映了标准化伴随其依存主体、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过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阶梯原则,不仅符合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标准化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六)农业标准化为农业生产走企业化道路提供了管理手段 产业化农业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施企业化管理。众所周知,质量体系和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两块基石。标准体系作为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手段。农业要走企业化道路,必须实施标准化,逐步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规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促进农业管理走上新台阶,使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化,标准化为农业实施企业化管理提供了科学、具体和规范的手段。
(七)农业标准化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产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要想站稳脚跟,并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把握住产品质量关。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之一就是标准,因为标准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确立的,标准本身就反映了一定水平的质量,所以按标准生产是保证农业产品质量的前提,随着农业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将逐步提高。另外,积极鼓励农业产品按国际标准生产,开展农业产品的国际监督检验和认证,还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扩大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农业标准化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标准化的效益是潜在的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农业标准化的效益是潜在的、持久的,其效益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标准化所产生的效益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次,农业标准化的效益如何还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波动。再次,农业标准化的效益与是否严格按标准实施(操作)直接相关。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标准化的效益。要使农民接受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更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很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3%,小学文化程度占39%,大学文化程度仅占0.08%。要提高这么一支庞大队伍的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农业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是一个牵涉到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行业,而且其生态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制定农业标准首先要有适应人工控制的试验场所,很显然,农业标准试验场所的可控性远远低于工业标准的实验场所。目前,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里,有关农业的标准还很少,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标准制定比较困难。
(三)农业标准化人员严重匮乏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农业标准化人员在掌握科技成果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农业标准,然后对农业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最后是对农业产品的检测。这一系列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离开了农业科技和标准化人员,都无法保证标准的正确实施,难以保证标准化农业应有的效益。新中国建立以来共培养了农业大中专毕业生172万人,目前, 仅有一半留在农业战线上,从事标准化的科技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科技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标准化的推广。
(四)实施标准需要经费支持 农业标准化是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活动。制定农业标准、对标准实施监控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条件,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需要资金作基础。由于农业标准化产生的效益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因而很难受到急功近利的投资者青睐。
三、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对策设想
(一)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增强全社会农业标准化意识 标准化是所有产业化经营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已被工业生产领域广泛认识,按标准生产,按标准组织经营活动,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但在农业生产领域,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造成农业标准化意识淡漠,对农业标准化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农业的发展。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标准化的工作。首先,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标准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手段,使全体农民把掌握农业标准作为己任;其次,开展标准化教育,通过培训和实践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队伍,再次,做好农业标准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逐步形成区域农业标准化网络。
(二)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标准 同工业标准一样,农业标准也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分,选择何种标准,必须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依据,目前我国产业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布局区域化,只有根据区域适宜性优势制定相应的标准,才能促进区域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地方标准是农业产业化初期的现实选择。当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国家标准,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亦是客观必然。
(三)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农业标准化需要推广和实施,才能转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健全标准化推广体系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农业标准的推广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1 )宣传体系: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标准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基础地位,加深农民的标准化意识;(2 )科技体系:在传授农业科技的同时,将农业标准寓于其中,使农民在掌握农业科技的同时,掌握农业标准化思想和标准化的方法;(3 )检测体系: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测,保证标准得以正确贯彻执行,通过对标准实施结果的检测,用事实说明标准化农业所带来的效益,增强农民对标准化效益的认识,逐步变推广农业标准为农民自觉采用标准;(4 )法规体系:《标准化法》是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依据法律法规推广和贯彻农业标准化工作,可以起到强制推广的作用。但我国目前尚无强制性农业标准,所以该体系只能作为辅助性推广手段。
(四)实施标准化与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 农业标准与农业名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其次,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产品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
(五)建立多元化投资标准化农业的模式 农业标准化是高投入高产出,由于农业标准化效益有一个过程,在标准化初期,为推动标准化工作,国家和集体应先投入一部分,在小范围内进行标准化试点,用事实说明标准化农业的效益,以此来带动农民和其他行业的有识之士投资标准化。然后,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标准化的机制。
标签:农业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