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是银行强化的重中之重--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源_银行论文

信贷是银行强化的重中之重--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源_银行论文

银行做强必以信用为重——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长论文,做强论文,国家开发银行论文,信用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快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逐步兑现有关银行业开放的承诺,面临存贷实力、运作模式、抗风险能力都具明显优势的外资银行的挑战,金融业的风险越发明显,中国银行业如何面对这前所未有的考验?

陈元: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金融业是一个巨大考验,影响深远,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年轻的中国金融业在资产规模、业务手段、内部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面对激烈竞争,中国金融业要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金融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巨额资本流动和游资冲击,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经济金融的互动日益显著,对实现经济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WTO,就要遵守国际准则,金融监管部门需要作出积极转变,按照审慎监管的准则和要求,完善金融法规,提高监管标准,增加透明度,加强国际合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构筑发达的信用体系,建设支持金融发展的信用基础平台。

《快讯》:金融业是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社会信用不仅是其生存之基础,而且也是其开展业务之条件,那么在新形势下要构筑银行业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元:建设一个强健的金融体系,必须遵循融资方式演变的规律,构成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正确认识和运用好财政融资、信贷融资、证券融资。3种融资的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规则,每一种方式的发展都是对前一种缺点的否定,是新的发展,同时对社会信用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政融资是国家信用在市场中的初级形态,是以政府意志为基础,通过信用制度平台,运用预算和政府信用融资的方法分配资源,实现财政政策目标,扮演公共财政角色。财政融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资产质量,具有无偿性,不直接受公众和市场风险制约,监督功能弱;不需要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强调税收纪律,不强调市场纪律。

——信贷融资是介于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的过渡形态,是市场信用经济融资方式的初级形态,需要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它带有很强的财政融资脱胎的特征,公众参与和市场监督有限。它虽有融入市场规则,按照信贷规则运作,讲求资产安全和资金回流,但容易受到财政融资观念和方法的侵蚀,而且是少数机构监督,非公众直接监督。信贷融资的责任链条和追索期限长,信息不对称,少数决策者基于对项目的判断支配大额资金,把风险积累推到未来,使公众和市场的约束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

——证券融资是市场信用经济融资方式的高级形态,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支持,市场监督最严,要求最高,代表着融资的发展方向。证券融资由公众广泛参与和决策,直接受公众及市场风险约束,把未来的风险现在就暴露和定价,风险由投资者直接承担。

以上3种融资方式都是支持经济的重要形式,它们长期共存,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但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相互损害,健全发达的信用体系是强健金融体系的基础,是信贷和证券融资的前提。

《快讯》: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是否保持了与经济建设的同等水平,它能否适应今天经济发展?

陈元:在中国,以上3种融资方式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经济发展主要靠财政融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信贷融资比重逐渐增大,证券融资尚处于发育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为辅的格局,这种格局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当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就是造成了大量的盲目重复建设,牺牲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效率。

总体而言,中国金融发展落后,没有很好发挥出金融的高效率,突出表现为财政融资、信贷融资、证券融资3种融资方式没有形成协调配合的机制。历史遗留的以财政融资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体制不适应信贷、证券融资的框架,不相信信贷融资和证券融资比财政融资能更高效率地分配资源功能。财政融资观念根深蒂固,金融意识薄弱,统统以财政融资观念和方法侵蚀信贷融资。其实质是信用缺损,只有国家信用,没有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其结果是严重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基础,破坏了金融体系的发展。

《快讯》:据了解,在今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信用建设”一词被代表和委员们高频使用,您刚才也强调了信用建设在金融领域中的重要意义,那么您认为金融业信用建设的着力点在哪儿?

陈元:信用在任何社会任何行业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引发“两会”代表、委员对信用建设予以重视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信用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信用从纯政治的、纯人情的变成资源分配的体制。银行业如果缺乏信用基础,就搭不起资本市场发展的桥梁,融资格局就不可能有大的改变,规范的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也难以发展起来。信用也是检验银行好坏的标准,只有在信用的平台上,才能在好银行和坏银行之间划清界限。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到了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

完整的信用体系,包括法律框架基础、市场惩罚与政府约束、道德约束3个层次,信用环境和市场秩序不会自然形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办不到的要靠政府来弥补,最终依靠法律框架,靠人们的文化、道德和自律意识。当前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个人共同发挥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信用的共识。尤其是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应当大力推动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发展和维护全社会的信用平台。

《快讯》: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在信用体系建设上,国家开发银行近些年做了哪些积极探索?

陈元:在信用缺损的环境中建设金融体系办好银行,必然要与传统体制碰撞,触及政治的、经济的、观念的乃至人际方面的矛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作为办好金融的重要实践,国家开发银行以办成国际一流银行为目标,进行了多年的艰苦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把信用建设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办好银行更深层次的原理和社会目标,以信用质量保证信贷质量,以信贷质量落实信用建设,初步走出了办好银行和建设信用并举的路子。我们划开银行信贷融资与财政融资的界限,完成了从财政融资向信贷融资的转变;同时,为弥补信用缺损,我们着力建立信用结构坚持开门办行,把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信用优势,在贷款支持的同时,把信用观念和金融意识带到了各地政府和企业,促进信用体系的建立和金融制度的建设。我们认为,这是对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现在,开发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已经达成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00年底,开发银行按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到3.91%,不良资产率为4.45%;累计本息回收率为94.79%,当期本息回收率为99.02%,实现利润37.70亿元,人均利润135万元,开发银行的实践和业绩增强了我们办好中国金融的信心,同时也证明,中国的银行是能够办好的。

加入WTO后,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其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我们肩负着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也负有促进金融建设的重要责任。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就是坚持办好银行和信用建设并举,把信用建设的业务发展结合起来,在业务发展和服务水平上保持一流的同时,积极构建信用结构和信用基础,办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银行,建设国际一流的信用,以金融的高效率来支持经济,我们坚信,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必将克服种种困难,趋利避害,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信贷是银行强化的重中之重--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