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作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作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功能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突出弊端就是批判功能的缺位。在思想政治课上我们听到的大都是为社会现实歌功颂德的“同一首歌”,而很难听到质疑、批判的声音,更难听到改良和变革的建议,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丢掉讽刺意味的相声,虽能博人一笑,却不能让人回味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批判功能的缺失,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为何批判

1.人存在的两重性

人的存在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消极适应世界,而人不仅适应世界,更通过自身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人之所以成了人,从这点上来说,就是因为人没有完全顺从大自然对人的安排。人又从来不安于既有的生存现状,始终对未来怀着憧憬期望,因而总是在那里追寻自己的‘家园’。这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人的本性,而且应该说还是人之为人、人之区别于动物更为根本的规定。”可见,人既是一种“适应性”存在,也是一种“超越性”存在,是“是我所是”和“非我所是”的统一体。在“适应”与“超越”双重性生存样态之中,“自我超越”乃是人之本质属性,“人的未定型与寻求意义的努力是人的伟大之处”。(尼采)

2.教育的使命

人作为一种超越性存在具有向生活无限敞开的可能性,“教育的存在,它的使命就在提升人的自觉,把人从自在的生活中引领出来,使人的超越本性得到释放。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形成人的超越性生活理念为旨趣的教育。教育不仅要使人把握现实的生活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人去探寻理想的生活可能是什么。帮助人树立起生活是可以更加美好的信念,形成人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指向。”教育所期待的超越性的人,必须对现存的生活作出反思和批判。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不经审慎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人只有通过自觉反思与批判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才会懂得并非“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从而达到对现实生活较为全面的理解,以实现对现存的超越。

3.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要求“领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而辩证唯物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看成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否定观,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要培养学生参与和适应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改造社会生活缺憾与丑恶的能力。正如鲁洁指出:“承认教育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实际之中,教育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却并不意味着把教育的功能理解为将一个现存社会复制、再生产出来。教育要培养出改造世界、改造现存社会的人,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的变化与发展。”

三、批判什么

1.不合理的社会存在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程《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全面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及相关理论和认识。但总体来说肯定有余,否定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直面和回应不合理的社会存在,引领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社会,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掩盖矛盾和问题只能让学生踏入社会后产生上当受骗的不适感。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名言值得我们借鉴:“不应当把学校看成是能人为地产生思想免疫力的环境。少年们的周围蓬勃地发展着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们经常处于各种思想影响的十字路口。不要把少年与外面的思想影响隔绝开来,要让他们去接触这些思想,促使他们去深入思考、独立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情况。为了使知识‘变为’信念,形象地说,就需要把少年带到湍急的河流中去,教会他游泳,并和他一起激流勇进。当他登上坚实的河岸时,这个少年公民就会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2.不适宜的学校生活

在高考竞争越演越烈的今天,现代学校已很少拥有上世纪白马湖畔春晖中学的那份宁静致远,也很少有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蓬勃生机,更不可能像泰戈尔所描绘的阿什拉姆学校那样诗情画意。在功利主义思想驱动下,现代学校生活呈现出许多不良倾向,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告诉我们,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不良的学校生活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难以估计。

然而作为学校生活主体的学生却不一定能够觉察和分辨。正如许茨所言:沉浸于日常生活的人普遍持“自然态度”,即接受日常生活的给定性和“如是性”,不去探究“为什么是这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德育课程,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观照和反思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提高其道德辨别能力和道德素养,要鼓励学生以苏格拉底式的“牛虻”精神叮咬生活中的假恶丑,引领学生追求走向幸福的可能生活。

4.不完善的思想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贯穿《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正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也要以审慎的态度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剔除和修正不符合时代的内容。例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对物资生产领域的分析基础之上,认为只有物资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已是主导产业,其产值占整个社会总产值的70%以上,服务业的劳动也能够创造价值。因此,思想政治课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引导学生献计献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如何批判

1.把握批判的限度

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要全面把握现实,区分主次。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社会整体是在进步的。因此,批判要掌握好分寸和尺度,引导学生把握主流,防止以偏概全。中学生思想较激进,容易走极端,批判不当会造成学生灰色阴暗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

2.批判与建设相结合

批判不是破坏,不是推翻,更不是颠覆,批判的目的在于改进、完善和建设。“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赵汀阳《论可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批判社会现实中引领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激励学生为创造幸福人生和美好社会而不懈努力。

标签:;  ;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性作用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