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的营运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著名论文,高科技园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79(2002)01-0001-07
高科技园区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在新经济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业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Castals与Hall合著的《世界的技术极》分析了高科技园区的产生原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因素[1];Saxenian的《区域优势:硅谷和128公路的文化和竞争》则注重高科技园区创新产生的环境和扩散作用的研究[2]。Walcott和Xiao认为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体现了上海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3]。近年来,我国学者顾朝林等亦有专著问世[4]。但学术界对高科技园区的实际营运方式和发展动力机制的比较研究不多。本文选取硅谷、新竹、新加坡等著名高科技园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园区内部管理运营和园区的发展动力两个方面探讨当代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特点,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1 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
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方式根植于当地的文化、经济背景和体制背景,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大致可分为政府直接运作型、协作管治型和公司运作型三种模式。政府直接运作型模式大多分布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如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城;协作管治型模式以美国硅谷为代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高科技园区的管理;开发公司运作型模式以新加坡工业区为代表。
1.1 政府直接运作型
由上级政府设立园区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等开发区运转中的一切活动。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为园区管理局,隶属于台湾当局“国科会”,全面负责园区土地规划与开发、营运管理及提供厂商各项服务。凡是园区内所有企业的设立、吸引外资、产品检验、进出口查验、护照签发、厂房或住房兴建及销售均由管理局统一管辖。海关、税务、邮电、金融、警察、土地及水电等公共事业在园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均受管理局指导、监督。为增强管理局的管理力度,“国科会”设有非常设机构“园区指导委员会”,由各部委的高层人员组成,主要是协调解决园区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还设有专家委员会作为智囊团,聘请科技专家参与有关园区的规划设计、政策制定以及如何组织生产、科研,如何使产学研结合等等。
1.2 协作管治型
该类型出现在自发形成的高科技园区,以硅谷为代表。这类园区没有特定的范围,因而也不存在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但该模式并不意味政府不参与园区的建设,而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园区实施共同管治。如硅谷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但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有一个大都市区联合政府组织,即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该协会的功能是规划湾区共同的未来,协调湾区土地利用、住宅、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由于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十分有限,非政府组织扮演了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推动立法解决住宅、交通、环境和教育等开发区内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活跃在硅谷的非政府组织有硅谷制造集团、西部电子制造商协会(WEMA)、半导体和材料协会(SEMI)等。其中硅谷制造集团影响最大,拥有190个会员,包括IBM、惠普、英特尔等高科技企业。该集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与地区政府代表齐心合力共同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例如房价高涨、交通堵塞以及环境和教育问题。[5]
1.3 开发公司运作型
由政府赋予开发公司各种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权限,在政府发展战略和计划的指导下,由公司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土地开发等活动。裕廊开发公司(JTC)是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9个半独立的法定委员会之一,有国会颁布的法令为设立依据,拥有法律赋予的有关土地开发的行政权力。同时,裕廊开发公司又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设有董事会,分别由政府、企业家、金融界、学术界、工会代表组成。董事会是决策机构,下设局长、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向董事会负责。基本职责是负责开发建设新加坡20多个工业小区,专职执行贸工部高质量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供熟地和标准厂房,并按照行业要求提供特殊园区。JTC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70年代,为贯彻新加坡迅速工业化政策超前高标准开发基础设施;80年代,提供符合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要求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吸引高附加值产业投资者;90年代,为解决土地需求增长和土地资源收缩的矛盾,采取“征管”手段提高土地生产效率;21世纪,通过iPark21(21世纪工业园)土地规划和"Buona Vista Science Hub"计划推动新加坡迈进知识经济[6]。
2 土地开发机制
土地开发是高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基本工作。对政府主导发展的高科技园区来说,土地开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确立园区土地开发的主体,即是由园区管理当局负责还是由专门的开发公司负责土地开发,以及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许多园区为了吸引工业项目,不得不采取低于土地开发成本的价格出让土地以吸引外资,但由此导致的成本亏损由谁承担?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把政府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新竹是台湾当局主管的高科技园区,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被列入台湾“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由政府全额投资。园区管理局下设建管组和营建组负责土地开发事项,但本身并不直接开发土地,而是采取招投标形式发包园区的土地开发工程,以降低开发成本。建管组负责土地征收拆迁、地籍管理、工业区和住宅社区规划、土地拨用借用产权登记、土地厂房、住宅的出售和出租等管理事项。营建组负责建筑工程和公用设施的规划、设计、招投标、概算编制控制核对、验收和维护等事项。
开发区的生命力在于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土地开发服务于经济发展,因此土地开发的成本效益分析必须综合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和就业等社会收益。据了解,为吸引投资,新竹也采取了低于成本价的方式对外出租厂房。园区管理局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至1999年底已投入214亿台币,但每年通过土地/厂房出租得到的租金仅5-6亿台币。很明显,新竹园区土地开发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平衡的。但按照同期累计的工业销售额估计,新竹园区的税收远远超过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如1999年新竹园区的基建投资达30多亿台币,但2000年新竹园区的工业销售额超过了9000亿台币[7]。由于新竹园区是台湾当局主管的园区,投入与产出(税收)均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因此新竹园区管理局本身不需要承担由土地开发和转让而导致的负债问题。
由上可见,即便是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给予土地开发的补贴对园区的发展来说也是合理的和必不可少的。补贴有两种形式,一种来自政府预算,另一种是采取市场经济机制下的政府保护价形式。前者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代表,后者以新加坡为代表。当然,政府在补贴土地开发的同时,也应重视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土地开发的成本。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工程建设采用招投标形式,裕廊开发公司通过扩大土地开发面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等。
3 招商机制
从发展机制来看,开发区可以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类开发区在招商机构设置和招商活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内生型开发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竞争优势。投资来源早期以政府采购为主,后期以风险资金和公司衍生为主。硅谷是典型的内生型开发区。外生型开发区,初期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后逐步演变为“引进-消化-出口”模式。跨国公司、海外学人是外生型开发区的主要招商对象,其招商机制较为成熟,有各种招商机构和招商活动。
3.1 营建招商网络平台
招商具有相当的综合性,既是土地开发商出售和出租土地和厂房的商业行为,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方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招商机构既有管理职责,又有园区用地营销的任务。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一致性的招商机构网络平台是提高招商效率的重要因素。
营造跨部门的招商网络平台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核心机构必须权限大、层次少、人员精、效率高,也就是说拥有统管全局并对开发区事务做出自主决策的权利。从事决策与执行决策的层次要尽量精简,办事人员要高素质,精明强干;行政工作效率高,办事雷厉风行、立竿见影,不拖泥带水。营造跨部门的招商网络平台另一个重要条件是管理工作法律化、规范化、一元化,搞好管理工作不仅要立法,使各项管理工作法律化、规范化,而且立法要具体化、明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新加坡和台湾在这方面作的比较好,不仅有完备的立法,还有详细具体的实施细则,如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范围、各项收费标准、工资制度等等,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这样,依法管理、照章办事,管理程序趋于规范化。
新加坡的招商组织机构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隶属于新加坡贸工部管辖,经国会立法并颁布后才成立,为半独立的法人机构,并在海外设有驻外机构。该局拥有法律赋予的充分的行政权力,负责制定投资政策法令、开展咨询服务、对外宣传推广、与前来投资的客商洽谈投资项目、审查投资申请等。局内各职能机构职责分明,职员有职有权,只要是属于权限范围内的事,无需请示汇报,可以自己决断,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外商在与经济发展局驻外机构接洽得到同意后,只需在机场停留一天时间,经济发展局就可以为外商办妥所有手续。因此,新加坡的招商组织经验就是在权威机构—经济发展局内部形成一个跨部门的机构网络平台,其成员彼此紧密合作,共同讨论面临的挑战并达成一致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保证执行战略规划的连续性、政策的连贯性、适当的灵活性以及为外商服务的一致性。
3.2 创建园区优良的投资环境
高科技园区投资环境包括区位、低风险的商务环境、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跨部门的办事机构网络、人力资源和生活环境等要素,每一要素都要接受国际机构的评估。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高科技园区招商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以新加坡为例,其裕廊园区具有以下五大优势:(1)具有战略性的区位。例如国际贸易中心可以提供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良好的贸易基础设施和贸易促进中介机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大量的商业银行和银行代表处以及国际货币经纪人,提供外汇汇兑和货币市场服务在内的全方位银行服务。(2)低风险的商务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性、政府政策的连贯性、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竞争优势。(3)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新加坡的机场和海港连续多年被国际著名机构列为世界最好的机场和海港之一。(4)拥有大量的杰出专家和高技能劳动力。(5)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依托,使裕廊工业区成为世界上最富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之一。
4 高科技园区的两种发展路径
高科技园区设立的目的就是要创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新中心,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但一个高科技园区能否真正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将取决于它建立之后的发展路径。以下分析新竹和硅谷两种发展路径。
4.1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立于1980年代中期,经过了“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开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从外生型开发区成功转变为内生型开发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园区之一。截至2000年底,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88.36%,外资仅占8.14%。2000年,工业园区的劳动力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多于1/3[7]。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
表1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投资资金来源(单位:亿台币)
分类
民间
政府投资
外资
侨资
合计
资本额 8377.26
293.73
772.51 37.02
9480.53
百分比 88.36
3.098.14 0.41100
备注:a.外资包括之国家—美国、瑞典、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荷兰等。b.不含其它园区事业。c.政府投资事业共计18家,实收资本额:576.41亿台币,主要为:联电、台积、世界先进、力晶、旺宏、中德电子、慧智、美台、联合光纤、光罩等10家公司。
资料来源:http://www.sipa.gov.tw.
4.1.1 “代工”时期
虽然新竹园区的附近有台湾最好的工科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以及工业技术研究院,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科研力量仍属薄弱。因此,直至80年代后期,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整体的研发力量不强,大多数厂家主要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质量降低废品率,成为跨国公司一道或者几道工序的专业加工点,或者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这一时期新竹的生产特点被称之为“代工”的生产模式。
4.1.2 自主发展时期
台湾60年代留学美国人数较多,到80年代末期这些人员多数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的中高层,面临退休或者被裁员的命运。台湾当局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放宽了“侨外投资”限制,并提供优厚的条件吸引这批人进区投资。1987年台湾引进美国著名半导体生产厂商德州仪器公司的张忠谋任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并引进相关技术人员,开始集成电路技术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不仅提高了电子器件的生产工艺,而且使新竹集成电路的研发和生产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使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开始在世界上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自1995年前后开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才真正走上“代工”——自主研发的发展模式。
4.2 硅谷的内生型发展路径
4.2.1 地方网络的工业体系
硅谷有一个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能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弘扬了不断试验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各公司之间开展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又通过非正式交流和合作,相互学习技术和变化中的市场营销方法;松散联系的班组结构鼓励了公司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公司外的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横向的交流。在网络系统中,公司内各部门职能界限相互融合,各公司之间的界限和公司与贸易协会和大学等当地机构之间的界限也已打破。
4.2.2 良好的企业衍生环境
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对硅谷的形成曾起过重要作用,但1950年以后硅谷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来的研究特别强调了硅谷企业衍生机制对促进硅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中费尔查德公司的成长及衍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1947年美国新泽西贝尔实验室的三名工程师发明了晶体管并获诺贝尔奖。1955年三人中的肖克利从美国东部迁居硅谷,就职于贝克曼仪器公司。次年,肖克利成立自己的公司,即肖克利电晶体公司,并网罗了主要来自贝尔实验室的8名优秀工程师。但这些工程师于1957年在费尔查德·卡米拉协助下又成立了费尔查德半导体公司(中译为仙童公司),其中的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后来这些工程师又分道扬镳创建自己的公司。今天硅谷半数重要的半导体公司如英特尔(1971年发明微处理器)、先进微设备、全国半导体等均可追溯到费尔查德公司[9]。硅谷这种良好的企业衍生机制,一方面不断产生信息革命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构成硅谷持续发展的动力。90年代以来,硅谷的企业衍生进一步扩散到台湾的新竹,推动了新竹向内生型高科技园区的转化。
5 创建以产业群为特色的经济空间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产业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哈佛大学教授波特认为群就是属于不同产业但是彼此关联的公司的地理集聚[10]。群的组成部分还有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硅谷具有驱动力的群是:计算机/通讯业、半导体/半导体设备业、软件、生物科学、国防/空间科学、创新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吸纳了硅谷近40%的就业人口。群是动态发展的,过一段时间,现存的群将转换,新的群将从区域人才和科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因特网产业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崛起中的因特网群是由现存群的公司组成,包括计算机/通讯业、软件业、金融和零售业等,还包括新的"dot com"产业。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继硅谷之后又一个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其成功的原因得自于以IT产业群的形成。该园区以集成电路的生产为核心,首先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产业链,同时囊括相关的晶圆材料、电脑及周边、通讯、光电半导体、精密仪器等产业。园区集中了311家企业,2000年营业额达9283亿台币。2001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营业额负增长28%,为6619亿台币。园区与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为邻。这两所大学拥有学生18000余人,除了提供优秀人力之外,还在人才培训上给予园区厂商充分支援。毗邻园区的还有著名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设有电子、光电、电脑与通讯、材料、机械、化工、能源与资源等7个研究所,以及航天、测量、生物医药工程、工业安全卫生等4个研究中心。该院以技术转移或成立衍生公司的方式,在园区内成立的公司已超过30家。园区内另有台湾当局设立的三个实验室,分别为高速电脑中心、同步幅射研究中心与太空计划室。其他研究单位尚包括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晶片设计制造中心以及设立于交通大学校区内的毫微米实验室,这些研究单位与区内厂商密切合作,共同进行研发工作[7]。
6 科技园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联动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高科技园区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其发展必然对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重构起重要影响。但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科技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复杂,形成以下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
6.1 自发型城市化模式,以硅谷为代表
硅谷位于旧金山以南,涉及4个县和圣何塞市的范围,长48公里,宽16公里,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1950年代时期,硅谷还是以农村主为。70年代起,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硅谷迅速转变为城市化地区。1980年硅谷地区的人口有180万,至2000年人口增至246万,增长了36.7%,占旧金山大都市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原因是同期硅谷的就业人口从90万增至141.8万,增长了57.6%[5]。但由于硅谷是自发形成的高科技园,加上又是跨行政区界线发展的产物,城市规划的传统一直很弱,因而硅谷目前面临着较严重的城市发展问题,如房价上涨、交通阻塞、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
6.2 有计划的城市化模式
园区的发展由政府投资,园区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因此也有完善的城市规划,通过园区的发展带动人口的增加。这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两种亚类。
第一种亚类以前苏联时期建设的新西伯利亚城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为代表。其特点是国家集中投资,规模较大,以科学研究为主。但不论是新西伯利亚城还是筑波,由于缺乏高科技产业,城市人口的增加都比较缓慢。
第二种亚类以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和韩国的光州技术城为代表,特征是产学研一体化,有较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功能,但园区的总体规模不大。台湾新竹、台南两个园区的规模均只有6平方公里左右,园区土地主要用于生产、基础设施和绿化,生活用地很少。目前在新竹园区的就业人口已达10万,但大量职工只能住在园区的周边地区,造成通勤时间的交通拥挤。
7 结语
高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产业的空间形式,其发展必然受区域自然、人文诸因素的制约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鲜明的个性往往是其他高科技园区难以模仿和照搬的。因此,建设和发展高科技园区,既要借鉴成功的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更要针对自己的特点,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收稿日期:2002-02-20;修订日期:20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