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经济学到“新重商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商主义论文,商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商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商业经济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国内商业经济学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商业经济学学科发展的思路提出个人的观点。
一、将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商品交换
关于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关系说”、“规律论”、“实务说”。“关系说”认为商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政治经济学科,主要研究商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这是一个十分模糊的研究对象。有人认为这种经济关系是指部门之间的关系,有人称是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有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点,操作性很差。“规律说”认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规律。事实上,经济学意义上的商业经济研究,不能把经济规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只能是研究的结果;而且包括商业规律在内的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截然不同。现代经济学家们已越来越倾向于将特定的阐述称为“定理”或“命题”,而不称作“规律”。而且事实上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经济规律也越来越少而不是相反。无论是研究对象上的“关系论”还是“规律论”,实际上都没有摆脱建国初期《苏维埃贸易经济》的思路。另外,“实务论”认为商业经济学科应该走出“象牙塔”,突出实用性,以商业业务中的实用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商业经济学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岂不知,如此下去恰恰会葬送商业经济学。因为这不仅会丧失商业经济学的理论性,而且会与商业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相混淆,最终失去自我。
界定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分析其学科特性和研究目标。商业经济学首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因而必须研究“资源配置和人的积极性”这两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其次,商业经济学是商业的经济学,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产业,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因而商业经济学必须研究交换,从最基本的物物交换起分析研究至更复杂、更现实的整个商业领域。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商业经济学的性质是以商品交换理论研究为主,以商品交换中的应用性问题研究为辅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这样,界定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必须突出理论性。基于此,我认为商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界定为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及其相关领域的资源配置和人的激励问题。
正是由于这一研究对象的确立,使商业经济学区别于其它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使商业经济学能够按照历史和思维的逻辑关系设计出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从而为描述、分析、解释商业实践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使商业经济学能够建立在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并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商业问题,最终使商业理论融入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中。
二、确立实证方法为商业经济学的主导方法
迄今为止的商业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仍然是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导致对大量的商业经济实践解释乏力。由于解释不清而急于给出政策,所以应用研究也没有什么实践意义。可以说,没有研究方法的革命就没有商业经济学的发展。要使商业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现代经济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必须采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即确立实证方法为商业经济学的主导方法。
就实证方法而言,对于现阶段的商业经济学,经验实证比理论实证更重要。在现有少数即使属于实证研究的章节中,大量充斥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六经注我”;而对于丰富的年复一年的商业统计资料却视而不见。因而使所谓的商业理论尽管“证据确凿”。却仍似空中楼阁,缺少现实经济的根基。难怪乎有人说,十年前的商业经济学教材现在用也无妨(事实上,1988年编写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用教材《商业经济学》至今仍在使用,而萨翁的经典巨著《经济学》从1948年的初版到1992年的第14版,平均3年再版一次)。
运用经验实证方法的关键是进行定量分析。传统的商业经济学仅仅在商业经济效益部分引入了简单的比例计算,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最多属于算术计算。商业经济学中所需强调的是以均衡分析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整个商业经济学科中的贯穿与运用。
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借助模型来解释商业问题。传统的商业经济研究由于缺少模型分析,只是靠抠概念来阐述其引伸含义,致使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比如关于零售商业企业经济增长问题就曾争论不休。而我们则通过一个几何模型从总量、结构上清楚地界定了零售商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质是实现高效益基础上的均衡收入,并由此澄清了一些错误观点,比如:将数量扩张引致经济增长简单地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划等号;把零售企业总量扩张简单地与经济增长划等号;不顾购买力实现而认为追求效益便是追求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片面观点〔1〕。
任何经济现象能够抽象出的最高形式就是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经济现象最普遍的形式,是经济现象最本质的联系之一。商业经济研究最终将归属于对数量关系的研究,这是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客观发展的结果。数量的严格性使人们在讨论中能够分清是非,尤其是在经济学术争论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数量分析就成为商业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的必要条件了。我们认为,商业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在于它的研究对象,而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则在于它的研究方法。马克思曾说,一门学科只有当它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商业经济如果不能成功地运用数学,就会永远地被关在主流经济学的大门之外。
由于传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我国绝大多数商业经济学家缺少必要的数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训练,因而在商业经济研究中运用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存在一定困难。结果导致目前具有讽刺意味的现状:正是在有人提出经济学研究数学化过火之时,商业经济学缺的恰恰是数学分析。这个问题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经济学可以不重视数学这个工具而否定数学对商业经济学的重要作用!西方经济学提供的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虽然主流经济学越来越受到新理论的挑战,但毋宁说是对主流经济学的完善。因此,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宽广的胸怀吸收、博采西方经济学之所长,是商业经济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商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创新设计
1.商业发育理论。发育是指生物成熟前机能和结构发生的变化。物物交换具有最严格的假设:没有货币、没有交换中介人、交换双方互为供求、不存在垄断、不存在对外贸易、产业简单等等。这种以“商品——商品”为表现形式的交换,称作简单的商品交换。去掉“无货币”假设,使货币变量进入模型,物物交换就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货币——商品”这一为买而卖的过程。再去掉“无中介人”假设,“商人”变量进入模型,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商品——货币”,称作发达的商品流通即商业,表现为为卖而买的商人行为。对于这一商业发育过程,马克思解释为三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产物。
2.商业企业均衡论。媒介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人由商人发展为商业企业是商业发展中的革命。在模型分析中,商业企业对商人的替代使模型复杂化。既然商人能够联结产销双方,为什么还出现商业企业?对此,马克思认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科斯认为是“纵向一体化”的产物。商业企业均衡主要研究“纵向一体化”后的不同组织形态下商业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的实现问题。这涉及到独资商业企业、合作商业企业、公司制商业企业、商业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态。
3.交换均衡论。埃奇沃思方盒理论证明了物物交换均衡的条件是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而将商业企业的交换纳入模型后的交换均衡的实现问题则构成该部分的主要内容。它的实现取决于什么样的交换形式能够扩大交换量、能够节约交易费用、能够提高交换总效用。这一问题涉及到交换形式按成交方式划分的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按付款形式划分的一般买卖和商业信用(预付货款、赊销、分期付款、商业票据等)、按所有权划分的买断和代理制、按数量划分的批发(批发公司、批发市场等)和零售(专业零售店、百货店、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等。
4.流通均衡论。在交换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再纳入流通环节与流通渠道变量,分析流通环节与渠道是怎样进一步影响均衡的,这就是流通均衡的条件,在此条件下能够使流通量最大、流通费用最低、利润最多。这涉及到产销合一的渠道、产销分离的渠道、产销结合的渠道等多种渠道形式以及渠道形成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5.市场均衡论。由于流通领域中存在着完全竞争(比如日用消费品流通)、完全垄断(比如棉花流通)、垄断竞争(比如粮食流通、石油流通、卷烟流通)等不同的市场结构形式,这样可以在主流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侧重分析在不同市场结构中厂商的产量确定与利润最大化问题,而这里侧重的是在不同市场结构中流通运行的不同态式,是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再加入“市场结构”变量,丰富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的垄断、竞争态式对流通均衡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市场体系与市场发育等问题。
6.贸易均衡论。当商品流通的范围跨越国界时,整个商业被分为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两部分。贸易均衡理论并不研究属于国际贸易理论范围的诸如国际贸易原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问题,而是指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均衡。关于对外贸易,主流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也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都强调了对外贸易顺差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但“顺差越大越好”是有条件的,其中就有在一定条件下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均衡问题,这正是贸易均衡论所研究的主要问题。
7.商业均衡论。商业均衡是商业经济中最高层次的均衡,它主要研究整个商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产业均衡。这涉及到工商关系问题、农商关系问题、商业中介地位与社会职能等问题。
8.商业经济增长论。传统的商业经济学没有涉及商业经济增长问题,而只是离散地研究了商业领域的人、财、物等要素。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产业,可以结合商业统计资料,通过相关参数变量分析,建立商业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一定时期内商业经济增长水平(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质量(商业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增长率)、贡献(商业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较及其变动分析)。相关参数变量涉及到商业资本(筹资与投资)、商业劳动力(就业)、商业技术水平与变动、商业物流、商业规模、商业结构与布局、商业信息、商业制度等等。
9.商业政策论。作为最后的篇章,主要研究商业管理体制、商业法律、商业文化道德、统管社会商业等问题。
四、从商业经济学到“新重商主义”
成熟的商业经济学在比较意义上和政策意义上我称之为“新重商主义”。它与十六、十七世纪的旧重商主义相比的共同点是,研究对象都是商品交换并重视商业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不同之处在于:
1.在性质上,旧重商主义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而新重商主义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在研究范围上,旧重商主义侧重于对外贸易;而新重商主义内外贸并重,并认为国内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3.在研究方法上,旧重商主义仅仅从现象形态和经验形态上描述交换行为,他们并不刻意创造一种理论体系,只是记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部分地加以分类。新重商主义则应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来阐述商业经济思想。
4.背景上的区别。旧重商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和资本主义初期为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产生的。新重商主义的背景是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基于以商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替代这个经济现实。
从发达国家来看,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制造业吸收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而现在,从制造业中释放出来的过剩人力必须进入商业服务业。目前美国3/4的劳动人口与日本近2/3的劳动人口都是从事商业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商业服务业活跃的地方,新增的工作机会甚至超过了从制造业消失的工作数目;九十年代初期,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也在50%左右。这足以说明制造业被替代的趋势;在我国,就业人数在第一、二、三产业间的比例,1994年为54.3∶22.7∶23,预计2010年将是38∶24∶38。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七五”期间为26.2∶43.2∶30.6,“八五”期间为20.7∶47∶32.3,预计2010年为8.5∶54.7∶36.8。 虽然与发达国家比第三产业比值较低,但其增长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商业创新对于经济的作用比制造业更深、更广,带来的效益更大。例如连锁商业的流通模式对经济的影响比起过去的轧棉机毫不逊色。如果说旧重商主义随着生产逐渐支配流通而衰落,那么,新重商主义将随着商业逐渐支配工业而兴起。
马克思说:“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跃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2〕。就这一“惊险的跳跃”而言, 交换对生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这一决定作用与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相比,二者所要求的条件不同;在卖方市场态势下后者居主导地位,而在买方市场态势下,我认为前者即交换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就具有了普遍性居于主导地位。
虽然早在1825年西方国家就爆发了第一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真正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却是在二战以后。这种市场态势在理论上的反映之一即是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市场营销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上层次。微观市场营销是一个组织进行的营销。该层次随着企业管理学的发展而得于强化。宏观市场营销是指在整个经济运行中通过某种营销系统引导一种经济的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使各种不同的供给与各种不同需求相适应。该层次的理论在西方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或许这正是留给“新重商主义”的课题。
在我国,凭票、排队、短缺、供不应求是传统体制下卖方市场的特征。在这里,商品流通被计划分配所替代。改革开放到今天,据中国国内贸易部商品供求信息,1996年下半年基本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商品的比重已达到93.8%,标志着我国的市场已变成典型的“买方市场”。商品销售这一“惊险的跳跃”已成为生产活动的核心和关键,商业已越来越显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政策主张。如果说在十六、十七世纪,市场经济秩序还没有形成,对经济力量本身还缺乏信任,因而只有行政手段是有决定意义的话;那么目前对市场经济内在逻辑已经信任,这是“自由商业”取向的政策主张代替“政策干预”取向政策主张的原因。
最后,我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交换经济。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21世纪将是商业社会,商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今后将愈发显著,商业调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商业经济学和新重商主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21世纪将得到印证。
注释:
〔1〕王小平, 董进才:《论零售商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财贸经济》1997年2月11日第2期。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124页。
标签:经济学论文; 重商主义论文; 商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商业经济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商业分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