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广湘江轴线区经济地理的新特征_经济论文

京广——湘江轴带的经济地理新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湘江论文,京广论文,地理论文,经济论文,新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湘江经济走廊经济地理边界的界定

湘江经济走廊作为一个经济地域有其自然地理基础,即它与其它地理区间有着明显的地理边界,而其内部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共性。在湖南,其东部的湘赣山地构成一条南北走向的界线,南部和西部同样为山地或丘陵地,只有北部是敞开的。从自然地理上看,湘江经济走廊是这些山地和丘陵包围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南可达湘粤边界,西可达湘中。但是,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具备明显的整体经济地理区域功能才是经济走廊存在的核心内容,只有当经济走廊的经济空间驮载在它的自然地理空间之上,才能较准确地界定它的空间范围,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必须同时考虑。从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可知,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次区域间互补性、很小的空间活动障碍和较多的可介入机会。而作为一个具备整体功能的经济走廊,它能区别于相邻的经济地域而相对独立存在,是因为其外部介入机会较少,主要原因是空间联系上的距离障碍。基于上述考虑,采用兰利断裂点公式可以大致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空间范围。湘江经济走廊的核心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构成的三角形城市区,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范围只需确定以此为中心的南北轴向长度和东西幅宽。毗连走廊的国家级经济中心北为大武汉,南为广州,据断裂点的公式:BP=Dij/1+,其中i、j是两个居民点,Dij为二点间距离, Pi、Pj为二居民点人口,BP是从居民点i到断裂点的距离。 由此可以大致标出走廊的南北界限。在实际计算时,可用人口数量、经济总产出量等不同的指标引入模型公式。在我国,经验表明,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经济总量关系密切,所以在界定湘江经济走廊界限时宜采用人口数量指标。走廊以东为高大山脉组成的省级行政边界,在某种程度上阻隔着东西两侧的经济流动,显然走廊区东界为湘赣行政分界线。走廊区以西邻近的吸引中心有常德、益阳、邵阳和永州。据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西部界线。通过计算,湘江经济走廊的边界大致如下:岳阳以北4公里,大致以长江干流为界,岳阳以西常德方向距离岳阳62公里,大致包括湘北的岳阳市及其卫星县;长沙以西益阳方向距长沙40公里,大致除宁乡西部山区外,包括了长沙市及其卫星县;湘潭以西娄底方向距湘潭48公里,大致包括了湘潭、株洲二市及其卫星县;衡阳以西邵阳方向距衡阳59公里,衡阳西南永州方向距衡阳73公里,衡阳以南广州方向距衡阳103公里, 大致包括衡阳市及所辖卫星县。经济走廊东界为湘赣交界的幕阜山、罗霄山脉等高大山脉。

2.湘江经济走廊的区域组成及其概况

根据前述结论,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及行政区划因素,可以确定湘江经济走廊的经济地理范围包括湘江中下游地区的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五个省辖市及其卫星县。由于湘江中下游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紧密的区际联系及其良好的生产力空间配置基础,加上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科技文化,使该地域自古以来就是南方重要的经济开发地域。长期的开发和投入,促进了生产力的持续成长。时至今日,一条产业密集、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经济走廊已明显凸现出来。该区域目前不仅是湖南省的经济重心,而且也是我国南方一条重要的经济轴带。湘江经济走廊总面积59209 平方公里,人口2383.85万,城镇人口608.27万人,东西平均宽约120公里,南北长约470公里。 湘江经济走廊是湖南省产业空间结构的第一级发展轴, 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8%,而人口却占全省总人口的37.5%,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值、邮电业务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综合交通网里程等指标(均指96年年末)分别占全省的47%、55.7%、37.3%、57.4%、51.0%和50.1%。走廊内城市发展水平也是全省最高,根据全省29个设市城市1994年9 项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前五位的依次是长沙、株洲、岳阳、湘潭、衡阳,均为经济走廊内城市。此外,具有开放性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湘江经济走廊最大的特点,这里具有发达的束状交通干线,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南北向束状交通动脉由湘江干流、107国道、京深(珠)高速公路(在建)、 京广铁路等交通动脉紧密平行排列,成为名符其实的大走廊。其次在东部还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方铁路和106国道平行穿越山区, 对于东部偏远山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东西向的侧支线主道多达19条, 其中自束状动脉向东延伸的有7条, 向西延伸的有12条,反映经济走廊的侧向经济联系与西部紧密。这种交通体系的空间结构对充分利用来自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及省内的湘西、湘南的能源、矿产、原材料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同时走廊内的农业产品可通过束状动脉向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输送,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又可通过西向支线开拓中国中西部国内市场。这给外向型经济空间的重建、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最佳条件。

3.对湘江经济走廊产业布局条件的重新认识

在经济转型时期,重新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重新评价产业空间结构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湘江经济走廊目前的产业空间结构基本上仍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在新形势下,湘江经济走廊经济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周边地区的迅速崛起使其处在一个新的宏观产业空间之中。湘江经济走廊目前相对封闭的产业空间结构、松散的地区间空间联系等都必须进行调整。如何调整,必须首先对产业布局条件进行重新认识。

3.1经济地理位置。湘江经济走廊连通省内的湘南、 湘北和湘东地区,通过资水、沅水、澧水和湘黔、长石铁路又将湘中和湘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省内成为各大经济区域间联系的枢纽。能否使经济区域成为开放性区域,能否使其经济参与国际国内分工,良好的宏观区位条件至关重要。湘江经济走廊最大的区位优势就是地处江南腹地,是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四大经济中心射辐区的交汇点,处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开放度最大的珠江三角洲北缘,其间有湘粤经济协作区和湘南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相连接。湘江经济走廊同时是长江沿江开发开放带的组成部分。从其区位看,正好位于长江沿江开放带和珠江三角洲北缘之间,并以“走廊”的空间形式将这两个巨大的国家级开放区(带)连通。这种开放区位不仅承担桥梁和纽带的联络任务,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湘江经济走廊与珠江三角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梯度,互补性强,可以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信息和发达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发展走廊经济。这样,湘江经济走廊就可凭借区位,同时接受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双重辐射和牵引,并能在两个经济区(带)的渗透和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3.2自然资源与条件。湘江经济走廊的地形为北部敞开, 南端闭塞,东部为高大山脉,西部为低矮丘陵的长条地形。内部由四个自然地理单元组成:东部山地,北部洞庭湖平原,中部为长(沙)株(洲)潭(湘潭)盆地,南部为衡阳盆地。走廊地处中亚热带,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17.4—18.2℃,年平均降水量1482—1719毫米。土壤肥沃,多为湘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土壤,拥有占全省34.5%的耕地,且多为中高产田,优越的水、热、土条件使湖南绝大部分粮、棉、油生产基地都集中在湘江经济走廊内。湖南是个农业大省,量大质优的农副产品资源是轻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湘江经济走廊内具有全国意义的农副产品多达10多种,这些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具有强大优势。

湖南省的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在地域上最集中的地区是湘江经济走廊。这些旅游景点形成三个不同特色的旅游区,即以岳阳为中心的洞庭湖风光区,以长株潭为中心的革命纪念地和炎黄文化旅游区,以衡阳为中心的南岳风景区。湖南省在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共15处,走廊就有11处,旅游景点密度大,在整个华中、华南区是少有的。湘江经济走廊内除岳阳和衡阳有较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之外,其它能矿资源十分贫乏。非金属矿资源虽较丰富,但因一些非金属矿本身经济价值小或市场需求量小,开采价值不大。有些矿产资源虽然贮量较大,但品位低,埋藏深,其开采利用成本高。如铁矿、磷矿等。湘江经济走廊内能源资源贫乏。煤炭总量少,煤质差,人均原煤产量不足0.7吨, 走廊内至今仍未探明是否具有开采意义的油气资源。就水力、煤炭、有色金属、岩盐、瓷泥等重要资源的分布看,呈现南少北缺的总特点。

3.3经济资源供给。湘江经济走廊内经济资源供给充裕。 首先表现在拥有数量多、素质高的科技人才资源。湘江经济走廊是湖南省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区域,全省现有高等院校49所,走廊内就有36所,1995年走廊内五省辖市专业技术人员共有38.4万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1.56万人, 市区非农人口每万人中有专业技术人员1216人,远高于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其次,拥有较高的科研、技术水平。据统计,走廊内目前有科研机构50余个,有明确专业主攻优势的大专院校10余所,其中有色金属的勘探、冶炼和加工、纺织、机电、计算机、食品加工等都有专业院校。1995年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批准项数达1054项,占全省的70%。走廊内具有国内领先的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有色金属业、大型计算机、医药、核工业和电力机车制造等领域。第三,资金供给相对较充裕。走廊内1995年居民储蓄总额437.25亿元,占全省的70.6%,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600元,全省最高, 外商投资14.2亿。截至1998年7月底,走廊内共有18家上市公司在深沪两地挂牌上市,进入融资市场, 另有7家正在筹备上市。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国内金融投资,外资和国内个人投资比重很小。湖南是个财政穷省,地方财政投资力量十分有限,1995年财政赤字达65.78亿元。

4.产业布局条件评述

4.1对产业空间结构格局的影响。 湘江经济走廊的自然资源与条件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在自然地理上形成的四个区域和一条主轴线是确定产业空间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开放性的交通网络,加上南北联接开放区(带)的区位条件,在此基础上应构建起开放性的产业空间结构。现有产业空间结构体现不出开放性特征。资金因素是制约走廊内产业空间结构大规模的调整与优化的主要因素,只有将省内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湘江经济走廊这一全省的优区位上,尤其应重点向主要中心城市和轴线地区投资,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空间结构格局。

4.2对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走廊内具有较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决定了走廊内相对于周边地区尤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工业部门是有色金属业和轻纺工业,而能源、燃料的不足、其它矿产资源的贫乏,决定了走廊内工业的发展不能走重化工业道路,而应尽量促使工业部门轻型化。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决定了农业是走廊内重要的产业部门,但应引导农业由供应型向效益型转变。走廊内具有人才、技术等优势,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应盲目地发展物、能投入大的资金密集产业及大型工程和项目。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优化企业财务效益的重大举措,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优化总要素生产率,扩大就业,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手段。

4.3蕴藏的国土开发潜力。首先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全走廊有耕地面积112.2万公顷,且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复种指数高。 但目前走廊内绝大多数地区只种两熟。走廊内还有大量丘岗地和荒山荒坡地未充分利用。在湖区,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发展较好,形成了果—鱼—菜—粮的农田生态农业模式和果—菜—猪—气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产出效率高,但未得到推广与普及。农业科技水平高,让走廊内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充分的技术保障,但科技普及水平不高,科研成果应用率低,造成高产低效,甚至大量农副产品积压。其次,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发达的交通这些特殊的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拥有大量人才和先进技术,但目前基本处于储备状态,造成无形流失。由于缺乏较好的软硬环境,致使大量人才和技术流向珠江三角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合理流动,但走廊的经济要发展,人才和技术是第一条件。第四,农矿资源的加工度不高,绝大多数以初级品输往区外,尤以有色金属和农副产品更加突出。

5.湘江经济走廊的产业空间结构特征

湘江经济走廊社会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总的具有如下特点:以束状交通线构成的中轴发展水平最高;区域个性不十分鲜明;产业布局相对较均衡。

5.1中轴发展明显。由湘江主干道、107国道和京广铁路三条交通干线平行紧密排列,构成湘江经济走廊的主轴线。主轴线上的五大省辖市和三个县级市和沿线九个县,无论是经济总产出水平还是消费水平,主轴线都是最高的,其中尤以第三产业和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邮电业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产值等7项经济指标看, 主轴线占走廊比重分别为74.5%、75%、90%、83.7%、78.2%、49.3%和80%。

5.2主轴线经济发展水平中段高、南北低。 主轴线中段的长株潭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并在交通、电力、邮电等基础产业方面实施了初步一体化。该三角洲区域不仅是湘江经济走廊的核心,同时,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轴线两端的衡阳和岳阳经济发展水平稍差。从发展趋势看,岳阳的发展速度最快,在省辖市中的综合实力排序由80年代初的第六位升至1995年的第三位,而衡阳则由80年代初以前的稳居第二降至1995年的第五位,沦为经济走廊内综合实力最差的一个省辖市。

5.3产业部门的空中集中程度低。 湘江经济走廊内产业部门的空间集中程度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整个湘江经济走廊几乎都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粮食生产又占绝对比重。经济作物基本形成了专业化生产的部门只有柑桔和棉花。第二、工业部门的地区集中程度普遍不高。除煤炭、有色金属、电力这些资源指向性部门因资源集中而集中度高以外,其它的加工制造业只有石油化工、钢铁、交通设备制造和电力产品等部门集中稍高。其它二十多个工业部门的企业规模和生产规模普遍小,小型企业产值占全部产值的60%左右。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湘江经济走廊内,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是很不合理的。

收稿日期 1998—11—07

标签:;  ;  ;  

京广湘江轴线区经济地理的新特征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