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转移率与价值转移最大化方法_劳动生产率论文

论价值转移率和价值转移最大化的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1287(1999)05—0022—06

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生产者不仅投入活劳动、产出新价值,而且消耗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撇开活劳动和新价值的投入产出关系不说,仅就生产资料的价值消耗和价值转移而言,也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在这种函数关系中,生产资料价值的消耗是自变量,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因变量,只有消耗一定的生产资料价值量,才会转移一定的生产资料价值。但是这种函数关系不是线性的,即并非消耗多少生产资料价值就一定能转移多少旧价值,这就促使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这种函数关系的复杂内容及其影响因素。为使问题不致复杂化,我们设定两个条件:一是生产资料价值的消耗和生产资料价值的投入完全一致;二是价值量直接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需货币插手其间。

一 价值消耗和价值转移的差异及原因

按理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转移到新产品中的旧价值的原因,两者应当完全一致。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先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一个简明实例。在那个实例中,他假定资本家生产的产品是棉纱,生产棉纱首先要有棉花、纱锭等生产资料,而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的价值要成为棉纱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棉花和纱锭必须实际上用来生产使用价值,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就是以棉花和纱锭生产出棉纱。第二,假定所用的劳动时间只是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纺1磅纱只需1磅棉花,那么,纺1磅纱就只应当消耗1磅棉花,纱锭也是这样[1]。

从上述实例中,我们不难体会出,劳动过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要得以转移和保存,不仅必须形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而且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必须是社会生产这种新的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这里所说的“社会生产这种新的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据我的理解,正如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也应当有两层含义,不同的只是后者指活劳动,前者指物化劳动。第一,是指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第二,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的平均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社会必要的某类使用价值总量,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

倘若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能符合上述条件,那么,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会完全一致,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也就会等于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但实践是复杂的,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必然性往往通过偶然性来表现。

首先,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与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平均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由完全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的。一般来说,单个商品生产者是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它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由它个别的生产条件、劳动技术、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决定的。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所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则取决于社会平均的生产条件、劳动技术和管理及决策水平。而这些平均的因素,又是许多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因素通过社会过程加权平均的结果。因此,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有可能超过或少于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平均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当个别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管理决策素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时,它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生产资料量,就会低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反之,就会高于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只有在相当特殊和非常偶然的情况下,个别商品生产者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才会等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

其次,许多个别商品生产者分别生产同类使用价值总量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也难以与整个社会生产这类使用价值总量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完全一致。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类使用价值或某种商品往往是由许多甚至无数个商品生产者分别独立地生产出来的,由无数个别商品生产者分别独立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有可能大于或小于整个社会必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为此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也不可能等于整个社会生产必需的使用价值总量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当无数个别商品生产者分别独立生产的使用价值总和大于整个社会必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时,它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有可能超过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会大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反之,则会小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最后,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有可能超过或少于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商品生产者劳动过程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只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在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不断运动中才能得到解决。

二 价值转移率及其表现形式

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微观经济行为角度来考虑,为了实现价值收益的最大化,它不仅要用尽可能少的活劳动耗费形成尽可能多的新价值,而且要用尽可能少的生产资料消耗实现尽可能多的价值转移。因为,当个别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大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时,其超过部分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从而也就不能通过新产品的销售获得完全的价值补偿。反之当个别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小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时,其价值不仅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并通过销售新产品获得补偿,而且可以获得超额补偿价值,即个别生产资料价值消耗低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差额。这样,对单个商品生产者来说,个别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和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比较,就成了一个必须关注和不能忽略的问题,这种比较可通过价值转移率来反映。

价值转移率就是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即能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价值,与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比率。如果用U 代表转移了的生产资料价值即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P代表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PU 代表价值转移率,则PU=U/P。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价值转移率亦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价值转移率=必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这一公式,在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价值转移率与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成反比;在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价值转移率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成正比。正因为如此,那些影响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和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那些因素和情况都能影响价值转移率。

第一,影响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涉及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社会的科技和管理水平越高,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越高,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越好,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社会生产单位商品所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越少,在个别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价值转移率就会越低。二是社会对某种使用价值需求的变化,涉及社会消费观念、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当社会需求随着社会消费观念、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扩大时,整个社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必然增加,在个别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就会提高价值转移率。反之,则会降低价值转移率。

第二,影响个别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因素。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是由它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在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它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会越少,价值转移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而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个别生产条件、个别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以及贯穿其中的个别技术和管理水平。个别技术和管理水平越高,个别生产条件越好,个别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越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正因为如此,单个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可以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提高价值转移率。

第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方向和速度。当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方向和速度完全一致时,社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和个别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变动完全一致,价值转移率不变。当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方向或速度不一致时,价值转移率将发生变化。例如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价值转移率就会提高;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转移率就会降低。再如,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小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时,价值转移率会降低,反之就会提高。一切依实际情况的具体变化而定。

生产某类商品的商品生产者的价值转移率不外乎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PU=1, 即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者说实际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转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PU〉1, 即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者说实际消耗的物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需消耗的物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三,PU〈1, 即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上述情况,可用图1直观地表现出来:

图1

图中纵轴P代表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横轴U代表转移了的生产资料价值,从0点出发的三条射线,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价值转移率。PU射线与横轴成45°角向右上方延伸,射线上的任何一点,其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均等于移转的生产资料价值,故PU=1;PU[,1] 射线在PU射线的右上方,与横轴成大于45°角向右上方延伸,射线上的任何一点,其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均大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故PU 〈1;PU[,2]射线在PU射线下方,与横轴成小于45°角向右上方延伸,射线上的任何一点,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均小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故PU[,2]〉1。

当然,从单个商品生产者的实际情况来看, 价值转移率总是大于1,或总是等于和小于1,都属相当偶然的情况。 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有时大于1,有时小于1,有时等于1,一切主要由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力量和管理决策水平的变动情况而定。当该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技术力量和管理决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时,它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会大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价值转移率就会小于1, 生产资料价值的消耗不能得到完全的补偿。正因为如此,就会促使该商品生产者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素质、加强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如果由此使它的生产条件、技术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有可能小于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价值转移率就会大于1。因此现实的价值转移率线,有时处于PU射线的上方, 有时处于PU射线的下方,是一个围绕PU射线上下波动的曲线,见图2:

图2

故我们可以将PU射线称之为正常的价值转移率线,将PU[,1]射线称之为现实的价值转移率线。

三 价值转移最大化方法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转移的最大化,在价值转移率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减少闲置的生产资料,提高现有生产资料的使用率,使用的生产资料越多,消耗的生产资料越多,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也就越多,见图3:

图3

PU是不变的价值转移率线,直线上的任何一点的价值转移率相等。OP[,1]是原来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OP[,2]是现在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P[,1]P[,2]是新增加的生产资料价值消耗。OU[,1]是原来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OU[,2]是现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U[,1]U[,2]是新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生产资料价值的消耗由OP[,1]增加到OP[,2],转移的价值由OU[,1]增加到OU[,2]。

这种在价值转移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生产资料消耗增加的转移价值,我们称之为消耗增加转移的价值。

但是通过消耗增加能够转移的价值是有限的,这不仅在于商品生产者占有的生产资料有限,更重要的在于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数量有限。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数量有限的前提下,如果生产函数不变,能够使用和消耗的生产资料将是有限的。即使勉为其难,虽然使用和消耗的生产资料增加,但边际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将不断下降,边际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率也将下降。这样,价值转移率线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逐渐向上弯曲的曲线,并最终会趋向这一点,在这一点上,边际价值转移率等于零,新增的生产资料消耗,其价值全部不能转移。这是消耗生产资料的经济极限,也是增加生产资料消耗转移价值最大化的极限, 见图4:

图4

图中PU线是正常的价值转移线,PU[,1]是劳动数量和生产函数不变条件下,生产资料不断增加时的价值转移率线,该曲线的拐点是边际价值转移率等于零的点。与此相适应,纵轴上的h 点是生产资料消耗的最大点,横轴上的U[,1]点是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最大点。

同时,任何一种使用价值的社会必需总量都是有限的,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必需总量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也是有限的。商品生产者增加生产资料消耗来实现价值转移的最大化,只有当他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总量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没有超过社会必需消耗总量时才是可能的,一当超过,增加的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就是浪费。见图5 :

图5

图中PU线仍为价值转移率线,表示不变的价值转移率,OU是社会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或能够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EU[,1]线即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能够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限制线。在这条限制线以内,消耗的价值可以转移,在这条限制线之外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能转移。因此Oh也就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商品生产者,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可以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

通过增加消耗来增加转移价值的论述,显然是在假定价值转移率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但从我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价值转移率不变的假设不是一个现实的假设。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决定,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则由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即使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不变,价值转移率也会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在生产资料消耗不变以及社会生产1 单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个别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来提高价值转移率,达到实现增加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目的。

这种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价值转移率而增加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我们称之为效率提高转移的价值。

问题在于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价值转移,是以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能提高价值转移率为前提的,而这又是在假定生产1 单位某产品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为条件的。正因为如此,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实际的生产资料消耗,可以提高价值转移率。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是可以提高的,生产1 单位某产品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也会下降,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刚好一致,那么,价值转移率将不变。这样,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不会增加转移价值。在这里,个别商品生产者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来增加转移价值,只有在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于社会生产这种产品的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时,才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正如消耗增加能转移的价值,受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的约束一样,效率提高能增加的转移价值,也受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必须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的约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转移价值,只有当它不突破生产这种使用价值总量必须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时,才是现实的。否则,从一个部门来看可以增加转移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则不能增加转移价值,见图6:

图6

图中的Oh代表生产资料价值的耗费量,PU[,1]是原来的价值转移率线,PU[,2]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价值转移率线,OU[,3]是社会必须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量,也是生产该产品最多能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当生产资料消耗为Oh,价值转移率为PU[,1]时,初看起来,转移的价值将增加U[,1]U[,2],但实际上却只能增加U[,1]U[,3]。原因就是EU[,3]是社会必需消耗价值的限制线。如果我们还考虑到,社会对某种使用价值的必需总量达到一定限度后可能逐渐缩小的趋势,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趋势,那么,能增加的转移价值将更加有限。严格地说,持久地固定在一个生产部门、生产一种产品,不论是增加生产资料的消耗,还是提高生产效率,其价值转移率都会递减,以至于趋向零。因此,对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约束,并不直接来自生产者所占有和能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而是来自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能否转移价值,以及价值转移率的高低。如果价值转移率已经趋向于零,不管他消耗多少生产资料,不管他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都不能转移价值。

当然,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不是一个固定点,或一种固定的产品,而是由一系列产品和许多产品组合构成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各种产品和各种产品组合,社会生产必须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不一致,商品生产者生产这些产品和产品组合实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与社会必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相对关系也不一致,因此生产不同产品和不同产品组合的价值转移率有高低之分。这样,生产者可以通过放弃低价值转移率产品的生产,生产高价值转移率的产品,来增加转移价值。由于这种转移价值增加是通过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实现的,故可称之为生产资料优化配置转移的价值,见图7:

图7

图中的PU[,1]、PU[,2]、PU[,3]、PU[,4]分别代表某商品生产者可以生产的四种产品的价值转移率线,Oh是该商品生产者能够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量,OU[,1]、OU[,2]、OU[,3]、OU[,4]是他消耗的Oh量生产资料价值能够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四种可能性。当它放弃PU[,1]产品,生产PU[,2]产品时,能增加转移价值U[,1]U[,2]。当它放弃PU[,2]生产PU[,3]产品时,能增加转移价值U[,2]U[,3]。显然,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要增加转移价值必须生产价值转移率较高的产品,要实现价值转移的最大化必须生产价值转移率最高的产品。因此,在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的范围之内,如果还有价值转移率高的商品没有生产,或者说他的生产资料不是消耗在价值转移率最高的产品之上,那么价值转移的最大化目标就还没有实现,生产资料就还有重新配置的必要。

综上所述,生产资料价值转移最大化,是商品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而且要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使生产资料的配置最优化。而这一切,又受一系列客观经济条件的约束。理性的商品生产者只有自觉地遵循这些约束条件,才有可能采取最优的经济行为,实现最优的经济目标。

收稿日期:1999—05—15

标签:;  ;  ;  ;  

论价值转移率与价值转移最大化方法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