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如何看待国有企业(一)_国企论文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如何看待国有企业(一)_国企论文

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关于国有企业的七个“怎样看”(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时期,伴随结构调整缓慢,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下岗人员增加,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明年要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力求取得较大的进展。这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有利时机。

搞好国有企业,首先应当对国有企业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正确看法。企业效益为什么下降?是不是国有企业改革停步不前?是不是越改革越困难?搞好国有企业有没有信心和前途?难点如何突破?带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专家,到山东、辽宁两省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听省市领导谈思路见解,和企业厂长、经理、职工座谈。大家实话实说,深入探讨,我们越采访越欣喜,从中感受到各地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能力。

这里把采访的情况概括为关于国有企业的七个“怎样看”,介绍给读者。

怎样看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令人欣慰。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了总体的良好态势:粮食丰收;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也比较快;金融、物价形势稳定;对外贸易扩大,外汇储备也明显增加等。

然而,与此同时,有一个“反差”惹人注目: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下滑幅度不小。一季度,盈亏相抵出现了负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总体上首次亏损。1月至9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5.8%。

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辩证地分析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采访中我们发现,从国家经贸委到省市,对这个问题早已手中有帐,心中有数。他们较为明确的看法是,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不能只简单地看数字,要对效益状况具体分析。

山东省经贸委主任孙光远认为,看国有企业的效益,除了看到帐面利润外,还应看到,分配利益格局变化使企业部分效益被转移的情况,这一块利润也很可观。他算起了细帐:

首先是工业效益向农业转移。山东省工业产品40%以农副产品为原料,1995年与1980年相比较,农副产品价格上升3.73倍,比工业品价格上升幅度高出1倍多。 这样, 1980 年以来工业企业净向农业转移效益140多亿元,年均近10亿元。

其次是企业从成本中提取、用于技术改造的折旧费比例提高。1990年全国提取折旧不到500亿元,1995年折旧提取则超过了1600亿元。

第三,效益向社会保障体系、职工分配转移。1995年预算内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1990年增加了1.67倍,各种社会保险、福利性支出也有大幅度增长。

第四,社会乱摊派、乱收费蚕食企业效益。有据可查的统计表明,目前向企业的各种摊派、收费项目多达上千种,估计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5%,数额惊人。山东省的同志反映,有的市正常税收和社会摊派比例达到1∶1。企业反映,一些部门凭借权力使摊派成为刚性,正常性的审批盖个章要掏数十万、数百万元。他们呼吁,应该像“抓减轻农民负担那样,突出抓一抓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

第五,物价调整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家调整提高了部分产品特别是电力、原油、运输等价格,以它们为原料的下游产品成本相应提高, 盈利水平受到影响。 仅石油化工行业今年前八个月减利达108亿元。

来自国家经贸委的统计和结论也大致相同。许多同志认为,这说明了一个不容易被大家看清楚的问题:宏观形势好,与近几年国有企业承担了宏观改革成本分不开;社会分配利益格局发生变化,与国有企业付出了一定代价分不开。如果把这些成本、代价统统计算进去,即使按照下滑以后的效益算帐,企业效益的“蛋糕”比过去还是做大了。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增加值是增长的,利税总额是增长的。1990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为3568亿元,1995年增加值8307亿元;1990国有工业企业利税总额是1503亿元,1995年为2874亿元。

各地抓经济工作的同志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好,与企业和各方面的努力分不开;企业效益下滑确实不可轻视,但目前的效益下滑显然不是萎缩,而是发展中的暂时困难。

怎样看企业亏损面扩大

今年以来,“亏损”二字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

1—9月,全国6.88万户国有工业企业,有3.14万户亏损,亏损额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5.7%以上。全国除西藏外的29个省市区,有17个盈亏相抵后是净亏损,比去年同期增加10个;全国有7个行业也是净亏损。

怎样看待亏损?

企业亏损,自身的问题不容忽视。现在许多国有企业观念没有真正转过来,机制不活,内部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和管理落后,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不适应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加快机制转变,抓好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才能解决亏损问题。

今年初,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份报告认为,亏损面、亏损额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总体状况,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企业亏损额相应上升,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们提出,用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亏损额占盈利的比重考核,比较科学。如果按此考核,1991年与1995年相比,亏损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62%比2.18%;亏损额占盈利额的比重为22.09 %比18.49%。两组数字说明,虽然亏损额的绝对数增加(1991年为367亿元,1995年为541亿元),但两项比例却都没有很大波动。 之所以感觉问题突出,主要是利润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利润向少部分优势企业和局部地区集中。

全国利税大户500家,占全部利润的63%,而1990 年以来的亏损“常客”有1.2万户。统计数字显示,优势企业越来越好, 相当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水落石出”,会更加困难。效益“两极分化”日趋明朗。山东省经贸委的同志认为,这种“分化”不可避免,不是坏事,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两个根本转变,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局面。我们看到,各地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抓住“关键的少数”,加快企业分化、改组、新生。这是主流趋势。

导致相当一些企业亏损更深层的原因是,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大弊端之一,是忽视从战略上、整体上合理配置资源,片面追求高速度、高产值,盲目上项目、铺摊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形成产业结构的失调和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你有的,我也要有,什么“热”,大家抢着上什么。据统计,有的地区不管条件是否具备,为了实现本届政府的“政绩”,或者填补本地区的“空白”,哪怕是重复建设,质量低下,形不成规模,甚至要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也要“大干快上”,“大力”发展。

低水平重复建设已使数目可观的存量资产变成包袱,增量资产的积累不应重蹈覆辙。但是,近几年这种情况还没有引起一些地区、部门的足够重视。采访路上,我们看到一个近30亿元资产的新建企业,尚未正式投产,就负债累累。投产之日,就是破产或被兼并之时。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再不遏制低水平重复和盲目建设,可能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出现新一轮的结构矛盾,经济结构失调将更加积重难返。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再有本事,如果产品供大于求,没市场,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解决国有资产有人负责的问题,是制止重复建设,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出路。

怎样看企业破产、职工下岗

从经济规律的角度看,没有生存希望的企业破产,是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道理很简单,企业生生死死、人员进进出出,才有发展活力。

职工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10年前,有一个企业在全国首家宣告破产,当时职工对此很不理解。而今年,一些按照有关法规实施破产的企业,职工们接受了严酷的现实。全国已有200多家企业实施了破产,这一现实开始得到职工认同。

我们是在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施企业破产,分离分流富余人员,只要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破产企业的债务处理和职工的安置问题,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就可以把破产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国家经贸委负责人说,妥善处理破产企业的债务问题是特别应当注意的。国家支持企业兼并破产的力度在加大,1996年国家准备了200 亿元作为冲销破产企业的呆帐、坏帐准备金。要切实依法破产,处理好破产企业的债务和资产重组问题,不能造成国有资金流失,搞“假破产,真逃债”,以使破产这项改革健康发展下去。

国有企业背着20—30%的富余人员,生产率不高,很难发展。因此,职工下岗,减人增效是我们今后加快改革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从几个城市的情况看,只要安置过程中向职工讲清意义,“有情操作”,广大职工对这一改革的理解和承受力会越来越强。

辽宁省省长闻世震到亏损的煤矿看望职工时,一些老工人流着泪说:“省长能来看我们,我们感到很温暖。”闻世震很感动,他说:“煤矿的煤挖完了,让职工回家,甚至不发工资,这不是职工的错,也不是企业的错。要感谢我们的职工和企业,他们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做出了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不把下岗人员安置好。”

现在,全国每年要安置100多万下岗人员, 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各级政府把实施“再就业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安置富余人员列入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下最大力量认真解决。相信随着企业对市场经济适应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会把市场竞争中的下岗、转岗视为正常选择,不再对“铁饭碗”、“老饭碗”情有独钟。

标签:;  ;  ;  ;  ;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如何看待国有企业(一)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