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长”的选择与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长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年前,一位在上海开办“知心电话”服务的主持人接到一个男孩子打来的电话,他问主持人,“你猜我最恨什么?”结果他告诉主持人说:“我最恨我们家那架讨厌的钢琴了。为了弹钢琴,我挨了许多次妈妈的骂,也挨了不少次爸爸的打。我真恨不得把钢琴给砸了……”
作为家长,您看了之后也许会为之感到困惑不解。难道家长苦心孤诣地让孩子学点“特长”以适应未来时代的挑战,错了吗?还是孩子压根就对“特长”没兴趣,而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特长”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家长想什么便学什么,而在于家长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去选择、去培养……
“都是你的错,让你生下我,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童年的快乐。”
——家长的困惑与无奈
几年前,一位在上海开办“知心电话”服务的主持人接到一个男孩子打来的电话,他问主持人,“你猜我最恨什么?”结果他告诉主持人说:“我最恨我们家那架讨厌的钢琴了。为了弹钢琴,我挨了许多次妈妈的骂,也挨了不少次爸爸的打。我真恨不得把钢琴给砸了!”在交谈中主持人了解到,男孩子家的钢琴花6700元买的,而其父母一个月共挣不到500元钱。可想而知,这架钢琴买来是不容易的。 可为什么父母辛苦攒钱买来的钢琴,竟成了那位男孩最恨的“家伙”呢?男孩说:“我根本就不爱弹钢琴,我爱踢足球。”其实,那位男孩子的话表达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共同心态,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的无奈。
也许是由于独生子女的惟一性,或者是由于某些家长带有补偿自己幼年时代缺憾的心理,当今中国的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心理,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家长们对孩子“特长”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绘画、书法、音乐、下棋、外语、舞蹈、游泳、打球……等多种项目,一部分家长或表现出选择的盲从,或表现出急躁的心态,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学会,成为“全才”,以至于家长给孩子安排了一个又一个的“特长班”进行学习。生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某些家长在省吃俭用,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孩子的“特长”培养上;另一方面,孩子们在疲于奔命,其中有些孩子在无兴趣状态下学习。其实,大多数家长既感到自己身心的疲劳,也感到孩子的疲劳,但似乎又是无可奈何,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学了,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学,这就导致了儿童“特长”培养选择上的误区。那么,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学点“特长”呢?应学点什么?
“都是你的错,从未尊重我,让我学这学那从未轻松过。”
——家长在“特长”培养中的误区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培养某些“特长”或能力显然是必要的,但盲从的选择,或违反孩子意愿的选择是不可取的。作为家长,应该走出选择的心理误区。
一是盲目追随的心理误区。认为不管学什么,只要学就好,因此,看到别的孩子学什么,就安排自己的孩子也学什么,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实际能力,其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兴趣”变成“负担”,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是多多益善的心理误区。认为给孩子安排的学习项目越多,越有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忽视了培养选择的“适度”原则。应该看到,中国的儿童从小就“太累了”!许多孩子在家长安排的“程序”中失去了自主选择或兴趣满足的时间。
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孩子“特长”的培养,而是要表明,在儿童“特长”培养的选择上,应力戒盲从,力戒强迫,力戒过量。力戒盲从,是指每位家长应明确为孩子选择的学习项目,是为了提高或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要达到什么目的;力戒强迫,是指学习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培养的需要,又要考虑孩子本人的意愿,注意引导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力戒过量,是指安排“特长”学习,应考虑孩子的年龄、接受能力和其它心理需求,应该在“特长”学习之外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否则,将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自主性,带给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应该说,“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的培养。
“抛开你的错,兴趣应在我,让我从从容容学‘特长’,多洒脱!”
——家长对孩子“特长”的选择与培养
面对众多的可供选择的“特长”项目,家长应以21世纪人才规格为大的视角,以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品德培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为原则,从每项“特长”对孩子成长的实际功能考虑问题。从这个基点考虑,让孩子在绘画、书法、音乐、外语、棋类、球类、游泳等项目中作出“适度”并符合心愿的选择,有助于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从人脑的结构和智力开发角度讲,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从事抽象思维,负责语言、阅读、书写、分析、判断、推理;右半球从事形象思维,负责色彩感觉、空间定位、图像识别、音乐欣赏与创造等。左、右脑虽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思维功能。有些人左脑功能强,表现为“理论思维型”人才;有些人形象思维能力强,则表现为“艺术型”人才;而两者都强,则表现为“综合型”人才。从发展趋势上看,21世纪的社会发展,更需要“综合型”通才。如何把握好各种“特长”培养的实际功能呢?
学习美术,包括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需要根据形象和文字两者来进行思考,才更能发挥整个身心系统。语言、数理和分析的智慧,只是整个智慧的一小部分,还有一种利用双手的视觉、美学和造型的智慧,这就是美术”。通过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有利于培养孩子色彩感受、空间定位、图像识别等右脑功能,从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达到早期智力开发和思考能力培养的目的。
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是完全必要的。音乐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知识。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是一种教养,也是一种智力开发。生活中,许多人缺乏“音乐细胞”,听音乐时分不清音高音低,不能区分音色出自哪一种乐器,因而谈不上欣赏和理解音乐,这是一种缺憾,也是形象思维能力的缺乏。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才能的培养,既培养了儿童的音乐素养,而且会有效地开发右脑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从何时开始合适呢?许多实验表明,应该从“胎教”开始。比较著名的是澳大利亚的两位著名教授莫尔顿和莫丽丝二十多年前做过的实验:他们曾让35名怀孕5~6个月的孕妇每天到医院欣赏音乐,音乐的范围仅限于严肃音乐。几个月后,胎儿足月分娩,全部是顺产,体格健壮。两位教授对35名孩子跟踪观察,十年后,这些孩子学习成绩都非常好,有7人获学校发的“小音乐家”奖,2人成为小舞蹈演员。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中没有一个品德方面有劣迹。目前,许多家庭让孩子学钢琴,如有条件,这固然很好。但学钢琴的费用是昂贵的,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起的。其实,把电子琴、录音机、电视、VCD 等充分加以利用,同样可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从一岁开始,逐步让孩子了解各种乐器的音乐,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孩子选择某种喜欢的乐器学习,这对于促进其思维发育是大有益处的。
对孩子进行早期外语教育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促进儿童左脑思维开发。那么,从何时开始学外语合适呢?有人说从出生后就开始,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让还未掌握母语的孩子同时学外语,那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很可能造成母语未学好,外语也未学好,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因此,应该让儿童在基本掌握母语能力之后开始学外语,一般从5~6岁就可以进行外语训练。从智力开发角度讲,语言学习是在左脑语言区进行的。因此,增加外语学习,既可以扩张左脑思维功能,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增加知识,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从小让孩子选择棋类或球类等技能学习,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有益,而且有利于智力开发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学习棋类或球类,首先是促进孩子左脑思维发育,锻炼孩子从整体布局上把握形象以及形象空间的变化;其次,也可以促进孩子左脑思维发育。无论是下棋还是打球,都需要推测对方的意图和可能的布局变化,对形象空间的改变作出判断。俗话说,“走上步看下步”,这恰恰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实验表明,棋类或球类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在“玩”的乐趣中达到开发智力和思考力的目的。
也许家长们都还记得西方的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选择“特长”的学习。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选择哪一种项目,只要适合孩子的发育水平,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思考力培养及品德教育,就可以选择。生活是多彩的,培养孩子“特长”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不必追随“潮流”。
(下附儿童年龄特点与发展培养措施,仅供家长参考)
年龄特点 发展与培养措施
0岁~2岁 营造一种安全、信息丰富、 漫馨
儿童可以根据生理、情绪进行自我
的环境;鼓励儿童多活动,用自
选择,有一定的生理情绪自主性.己的感官多接触外界;培养儿童
快乐、勇敢、自信、好奇的品质.
3岁~6岁
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观念进可带儿童多参加生活实践活动,
行选择;在他律为主的情况下,发 培养自立能力; 努力接触各种人
展着情感的自主性,沿没有真正的类文化知识;发展儿童丰富的想
主体性. 象力(多玩玩棋、 做角色游戏、
画想象画、听童话和民间故事),
发展丰富的情感;培养自信、 好
强、自制、探索的品质.
7~青春期
可以根据自身行动的感觉选择,跟努力掌握文化知识;鼓励实
着感觉走;具有萌芽状态的主体性践,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尽
,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是在实践中 力通过活动,积累丰富的印象、
发展主体性的重要阶段.
深刻的感性认识;鼓励思考,通
过自我教育反思自己;培养自尊、
自信、自强、创造的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