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反思_体育文化论文

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反思_体育文化论文

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文化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哲学论文,身体论文,文化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3-0031-03

对身体的认识与研究实质上不仅仅是对人的一种认识与研究,同时也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研究。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入口处镌刻着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要想真正认识你自己,反观自身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认识这个世界,首先要从身体开始的。而体育作为身体最直接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身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对身体的研究与再认识,不但可以直接推动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体育理论的影响将会愈加有益与深远。

1 身体的回归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迫切希望摆脱肉体的阻碍。柏拉图在那个时代大声呼喊“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1]甚至于为了脱离肉体的限制,柏拉图不只一次地宣称“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1]因为他相信只有死亡——人们才能打破肉体的监牢,因为“我们要求的智慧,我们声称热爱的智慧,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是得不到的,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1]于是人类社会无端地将一个人割裂为两个世界: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和身体世界(肉体世界)。而且人类为自己不停地搭建着这个高于身体之外的思想王国,这个王国在后世几乎成了人类自己唯一的避难所和栖息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这个王国里发号施令指挥一切,这个王国成了一个纯粹的理想之国,人类在这个王国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但支撑这个王国的身体却被遗忘了,甚至于有时还是人类的故意。身体在后世哲学家眼里成了一种陪衬,甚至于是一种象征。

中世纪里的神性遮蔽了人性,身体被无情地遗弃了。每一个人都成了上帝最忠实子民,人们仰望高高在上的神灵,梦想着超越自己的人性,回归到上帝的身旁。于是人们开始憎恨阻碍自己接近天国的肉身,人们幻想没有肉体纠缠,灵魂会得到飞升。人类自我构建的两个世界发挥出无法遏制的威力。人类对身体的敌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放逐、虐待、鞭笞、肢解,人类对身体进行无情的摧残,似乎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脱离人性接近神性。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圆形竞技场上的圣火熄灭了,角斗士消失了,各种竞技会销声匿迹,连罗马贵族们特有的一些身体活动也遭到限制,甚至于人们都不能进入浴场洗澡,因为清洁身体就意味着玷污灵魂,身体被又一次赤裸裸地摆放在神的祭坛上孤立无助地任凭宰割。

文艺复兴运动高举着人性的大旗开始对神权进行反叛,回归人性,歌颂人体,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达·芬奇从人体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体的均衡和比例,他的作品表现出的人体结实健康,富有立体美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表现的战斗中强壮的男性裸体轰动了整个罗马。[2]文艺复兴大力宣扬: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文艺复兴发现了人体的美丽,宣扬了人体的美丽,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自己身体的再认识,人类终于意识到身体的存在,身体变得不再孤独,但这只是身体的觉醒。

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不但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而且将人类从艰苦的身体劳作中解放出来,给人以时间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机器与身体的相互参照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是我们最后的财富和最坚实的资本,没有再比身体更实在的东西,也没有比身体更能证明我们的存在。因此尼采说:“要以身体为准绳。……因为身体乃是比陈旧的‘灵魂’更令人惊异的思想。”[3]。法国哲学家马塞尔认为,“作为主体的身体是我厕身于世界的结合点。我的身体是我同世界之间的媒介。在我同一切存在物之间,有一种关系,它和把我同我的身体成为一体的那个关系是同一类型的。由于我的身体,我对万物抱有同情。”[4]于是在身体被遗弃、被分割、被肢解、被注释、被劫持、被无数次的封禁之后,身体最终获得了解救。身体最终走上回归的路途,但方向在那里,又将走向何处,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值得我们沉思与关注,虽然我和你的身体是那样的不同。

2 身体的界定与分类

身体,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即人和动物的躯体。而在汉语的习惯中,则身体是不分人和动物,专指其躯体。英语中则有bodily,专指人的身体,这与动物的躯体相区别。正因如此在西方术语中身体和肉体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中对身体的界定一直以来都较为模糊,身体背后所依附的意识指向较多,所包容的哲学范畴较大,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对我们所要研究的身体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做一个针对性较强一点的界定。我们研究的身体指的是与意识相对应的人体本源,同时也包含有人体所特有的生理需求、反应与属性,及其文化特征。

身体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当前哲学界在研究身体时,更是将身体高度抽象化和象征化,身体成为一种标志物,因而缺少具体特性,哲学家在谈论身体时首先将身体不自觉地分裂为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而他们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游离于生理身体之外的文化身体。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在《身体形态》一书中区分出了五种形态的身体: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和医学身体,而最基本的身体是生理身体和交往身体。[5]我们在这里则不作过多分解,虽然身体的形态是多种的,而最基本的身体只有二个,那就是生理意义上的身体和文化意义上的身体。因此我们就将身体分为两个方面来考察:生理身体和文化身体。

我们这里提到的生理身体就是特指除去任何文化因子的,还原人类最基本的、最本真的那个躯体。而文化身体是除生理身体之外的,人类与世界发生关系、产生交往,并且通过它与体验这个世界,甚至于与世界进行对话的那个文化意义上的身体。

3 以生理身体为载体的体育

3.1 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实践者

身体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物存在的,而这种存在方式主要是以生理身体为标志。生理身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封闭性和独立性,这就注定了体育活动必然要依附于身体,特别是依附于生理身体,体育作用的基础也是生理身体,因为生理身体是体育最忠实的实践者。

虽然目前全世界对体育的认识较为博杂,日本学者前川峰雄说:“体育是通过可视为手段或媒介的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美国学者布拟尔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在培养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与社会相适应的公民。”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6]甚至于人类学家毛斯也曾经提出:“人首要和最自然的技术对象与技术手段就是他的身体。”[7]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有的体育活动的最终承担者都是生理身体。可以说生理身体是体育最初和最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

体育作用的基础是生理身体,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多地被自己改造,但其生理身体在体育发展中日渐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威力,人们开始关注于如何直接全面发挥生理身体的潜力,甚至于有些运动员不惜通过外力手段来达到提高生理身体能力。但这些活动都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人类的生理身体是体育最终的实践者。

3.2 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创造者

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创造者。在人的活动中,一方面要使身体同身体以外的自然环境区别开,使自然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改造环境以适应自我;另一方面,要使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停地改造自我,改造身体以适应这个环境。人的意识性既使人在适应环境中超越环境,把环境由一种纯自然的环境变成一种为人服务的环境,也使人在适应自己身体的成熟中超越成熟,把人体的发展由一种纯自然的成熟过程变成一种能动的自由过程。人的活动不是抛弃了植物的和动物的活动,而是将它们纳于自身之中并对之进行目的意识性的超越。而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的体育,则是一种最直接、最安全、最积极的超越方式。这是一个人基本活动的两方面,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过程的两个面,改造对方的时候也被对方所改造。

正因如此,所以说体育是人类改造自我最有效的手段和最安全的手段,因为体育直接改造的就是人的身体。那么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身体是体育的创造者。体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离不开身体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身体运动,而且还能使人感觉敏锐、控制能力增强,从中产生期望和信心。人们用体育来造就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国家需要的、时代流行的理想身体。特别是当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体育科学中,对身体科学的观察和理解占据主导地位。身体被看作一个可以进行研究、操纵的物体,并可通过改善它使之达到最佳状况。

3.3 生理身体是体育的受益者

体育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那么作为体育的主要载体和实践者——身体,也必然受到体育的反作用。体育从古至今,都被当作一种具有很强教育性的手段,人类要完善自身,要有文化和知识,首先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因此体育在其中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生理身体不仅是体育的施动者,同时也是受动者。由人类历史发展长河可以看出,身体是体育活动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可以看到体育对身体的积极作用,现代文明社会体育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改善生活方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说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无论在任何时候,生理身体都是体育活动最终的和最直接的受益者。

1978年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明确提出体育是一种人权。“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确信保持和发展人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能在本国和国际范围内提高生活质量。”[8]该《宪章》还提出体育能培养人类的价值观念。“相信体育运动在培养人类基本价值观念方面应做出更有效的贡献,这种价值观念是各国人民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8]此外,《宪章》还提出了体育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考虑到体育运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能使体育运动丰富多彩,唤起人们尊重地球的资源和关心为了整个人类更大利益而保持与使用这些资源。”[8]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这份《宪章》中可以看出体育对人体的促进作用。而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的生理身体,通过生理身体的发展,来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权益、生活环境等多项目。

4 文化身体中蕴涵的体育文化

4.1 文化身体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实质

文化的产生、存在、发展是同人的存在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曾经提出:“文化是由人类的反思性思维发展出来的积累性结构。实施这种思维的机制是每个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文化因素的积累主要是这类反思性行为在语言和客观性物质操作中的表达。”[9]实质上体育文化的产生就是人类生理身体在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时不断反思积累的最终产物。体育是人化的体育。文化也是人所创造出的文化,体育文化的精神核心自然也应该是以人为基础的。因此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关怀人的文化;是一种关怀人类生命健康的文化;具体来说是一种关注人身体的文化。虽然德国的费特在他的著作《体育百科全书》第一卷《体育史稿》中首次使用了“身体文化”,这个“身体文化”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被扩展到体育文化的意义上来。[10]但是从身体视角出发来看,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体育文化或身体文化无一不是文化了的身体。

文化是一个过程,体育文化也不会凭空产生,它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而这种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身体的“文化”过程。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文化,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改造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的客观实践过程。人类无论对内部自我或是对外部自我的改造都要经过身体,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实质上都有身体的参与,只是或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或是鲜明的,或是模糊的。而其中体育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表现得最为鲜明,因此换一个角度就可以说在体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织部分就是文化身体,而不是生理身体。那么从这一点来说文化身体就是体育文化的基础与实质。

4.2 文化身体是体育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文化身体是一个符号化的虚位概念,这一点与生理身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体育文化同体育运动也不是一回事,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符号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外来词,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e,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它指土地的开垦以及植物的栽培,以后它又指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与培养,特别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进而它又广泛指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人们在征服自然中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0]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是抽象化的概念,同样体育文化也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其表现形式则是非常具体的。文化身体就是体育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形式,甚至于可以说文化身体是体育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而作为文化身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体育文化一开始并不是与体育活动相伴而生的,体育文化的确立是文化身体的出现以后。特别是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使人日渐异化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部件,人日渐成为机器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动化为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工业社会使人忘掉了自己的身体,人被削减为一个机器或网络上的附属物,以一种物质的形态呈现在工业文明的橱窗中。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机器工业对身体的压制中,同时也包含着将身体从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一旦人类的身体开始觉醒,特别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健康生活和休闲生活再次呼唤体育文化的振兴,这也是现代体育文化在全球风行的主要原因。体育文化与身体的联系日渐紧密,而在反抗机器压制的过程中,文化身体逐渐被推到对抗前台,体育文化反而隐身于其后,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调节着文化身体的平衡,于是文化身体又一次成为体育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以鲜明的旗帜指引着人类进入又一个新型社会之中。

5 身体是体育发展的原动力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北京奥运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世界各民族各地区身体的聚会,因为在那天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身体聚集在一起,许许多多的文化身体、生理身体将会融合在一起。中西方的身体观将会产生新的碰撞,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将会再次交融。身体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语言,无需太多的注释。

人类对自己的身体关注程度会与日俱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体育改革最终要直面身体,体育文化最终是要回归于我们的身体的,因为身体是体育发展的永恒终点,体育文化只是身体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诠释。那么就让我们从身体中出发,去重新反省,重新认识,重新建构一个全新体育世界,以迎接人类即将到来的一个全新的黎明。因为身体是体育发展的原动力。

收稿日期:2007-02-16

标签:;  

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反思_体育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