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1]2008年在《我国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的大背景下,管理层收购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途径被引入我国,但由于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大量问题,目前只允许中小国有企业展开探索。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可行性,找出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层收购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局限性,指出我国多数中小国有企业目前尚不具备管理层收购的条件,只有在管理层收购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实施这一改革,才能使这种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收购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并通过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层收购的实践研究指出管理层收购应该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完善的市场环境、收购主体的专业化和团队精神、收购客体具备较好的财务状况且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管理层收购要有效地避免资产流失,还必须具备合理的法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和金融体制等制度安排。以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以及管理层收购的前提条件和制度安排的研究为基础,本文对我国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可行性及前提条件和制度安排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不少中小国有企业不具备管理层收购的前提条件,制度安排现状也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缺失;收购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融资机制不健全;专业中介机构发展不成熟;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障碍,只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市场环境,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加快中介服务以及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才能确保管理层收购的规范进行。
郭振杰[2]2006年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作为公司改制方式之一,在最近几年引入我国,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反响。从2001年开始,MBO被大量介绍到国内,上市公司中开始以MBO方式进行实际操作,我国对此种改制模式的政策也经历了从规范到限制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对管理层收购的学术探讨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层收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企业产权能否向管理层进行转让、以及转让的程序等具体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将社会公平、利益平等、经济权利等问题集中到一起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当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得到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述。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关系,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置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转型背景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提出并简要论证了通过企业管理层收购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一命题。 第二章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后,对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进行了分别评析,其中包括代理成本理论、防御剥夺说、人力资本说、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企业家精神说、财富转移说等,并对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分析。 第叁章主要讨论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和制度,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和制度,分析了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各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最后落脚于国外管理层收购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集中讨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在简要回顾诸如四通、粤美的、胜利股份等管理层收购方案后,总结归纳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文章指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变通做法来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交易价格存在严重的问题、追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价格差异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管理层收购实际上成为确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变通形式、我国管理层收购并不导致企业性质的必然改变和上市公司的必然退市等特点。而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员工的参
黄克强[3]2004年在《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BO)作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已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融资体制建设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建立,MBO中的融资问题变得异常突出。因此及时研究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对推动MBO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有关MBO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金融创新方式在我国MBO融资中的运用,重点分析了MBO信托、MBO基金的运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讨论;接下来研究MBO融资收购后的偿还问题,偿还是融资活动的延续,也是整个融资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以已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1999年至2003年的分红数据与所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证实MBO融资收购后是否存在高分红倾向;最后用会计研究方法研究高分红股利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探求因融资问题引发的高分红股利政策,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 信托方式和MBO基金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我国MBO中的融资问题。2、 MBO融资收购后存在着明显的高分红倾向。3、 MBO对公司业绩有影响,但不显着。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者参考。
高丹[4]2005年在《不同并购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本质上是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集中。作为企业外部交易型战略的重要形式,并购对企业的成长影响重大。在西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后爆发过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尤其是在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至今的第五次浪潮阶段,全球并购总额接连飙升,并购市场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同西方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企业并购的运行史并不长。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资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和资本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间的要素流动及资源整合越来越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核心经济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致力于借助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利用并购手段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这段不长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企业并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譬如,并购的理念、技术及方法跟不上并购创新的要求、并购的规范性不强、对并购模式选择的分析不够全面、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缺乏适当的定量分析模型、并购后的整合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等。本文认为,财务问题作为并购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企业并购是否成功。结合当前中国企业的并购现状,可分别对传统并购模式和现代并购模式两种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在传统并购模式下,并购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支付方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并购的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并关注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当前中国企业常采用的现代并购模式主要有换股并购、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等,在这些并购模式下除了关注上述传统并购模式下存在的财务问题外,还应关注各种模式下的特殊问题,如换股并购中换股比率的确定、杠杆收购中的融资结构等。通过对不同并购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能更好地掌握并购——这一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利器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司徒大年[5]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文中指出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代理矛盾,促进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公司高管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上市公司高管长期激励机制的普遍缺乏突出了股权激励的迫切性。从国际背景来看,80年代发展起来的股权激励制度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但在90年代后期,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有必要对美国股权激励制度在80-90年代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指导股权激励在中国的实践。本文研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国内外股权激励的经验与教训;(2)中国现阶段股权激励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和理论探讨;(3)中国股权激励相关制度完善研究;(4)中国股权激励运行机制的设计。全文共分九章,约12万字,可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总结股权激励的理论文献和在全球的发展与问题,包括第二和第叁章。第二部分是对我国股权激励现状的分析和激励效应的理论探讨与模型分析,包括第四和第五章。第叁部分是我国股权激励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其中第六章是制度建设分析。第七、八、九章是对股票期权、高管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叁种股权激励机制的具体探讨。
张瑾[6]2007年在《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其操作过程的不规范和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相当一部分管理层收购出现了不少偏差,甚至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引起了政府的警觉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保护国有资产,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紧急叫停,随后又逐渐出台了零星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仅限于解决收购过程中的个别问题,无法起到系统规范的作用。与此同时,目前市场对管理层收购的需求仍然较大,诸多企业依然在变相地实施管理层收购,为使国有资产摆脱流失之危险,对管理层收购进行法律规制刻不容缓。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等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建议。笔者首先从管理层收购的涵义入手,简述了管理层收购的法律特征和法律性质;随后深入阐述和比较了若干个管理层收购的理论,重点分析了管理层收购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之所在;在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和尚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管理层收购之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可行性和特殊意义。然后,从主体、融资、国有股定价和信息披露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现存的法律问题。最后,对应上述所提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法律规制的建议。笔者认为,本文所提之建议,建立在较为全面地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现存的法律问题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和利益平衡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孙大鹏[7]2005年在《制度缺陷框架下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改革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而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没有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刻变革,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真正确定。国有企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产权制度改革,目前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叁者之间的关系,市场化的问题却没有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解决。 国有企业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市场经济的共同产物,其对经济社会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对社会再生产的直接参与和对社会再生产的主动调节。国有企业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它在整个经济中若超过一定比重,必然造成整个经济的体制性无效率。因此将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一般竞争性企业将是我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和战略任务。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为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职工的积极性,二是经营者的选择和激励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总体上是不成功的。管理层收购实质上能够有效解决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但它不单纯是一种解决经营者激励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它对中国企业来说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性意义:这就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昭示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轨迹,即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回归。 管理层收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变革的方式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英国以来,伴随着欧美的公司分拆,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私有化的全面展开、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以及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司结构和法人治理领域的深度变革和巨大变化,管理层收购被西方众多学者、股东和企业家等视作提高公司质量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而广为使用,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时兴的全球化趋势。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在国外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降低代理成本、激励内部人积极性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目标企业绩效多方面的提高。 管理层收购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是经营者实现企业真实价值的一种
赵雪[8]2003年在《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2002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MBO年”,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进行或者酝酿着各自的MBO计划,大至上市公司,小至街道办的企业,涉及的行业也包括家电、汽车、乳制品等等。这种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的并购方法近几年在我国的流行,与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不无关系。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从而在公司股东和经理层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这一客观事实。经理层利用其“信息优势”来获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使公司效率达不到至善至美境界的“代理成本”。MBO的产生,被视为是一种“有效治理模型”。因为实施MBO后,管理层通过借贷收购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从而消除了“代理成本”赖以产生的基础。然而MBO在我国却呈现出不同于国外的发展路径。由于体制,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MBO在动机、解决问题、操作模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财政部暂停了对MBO的审批。究竟MBO是否适合于我国的国情,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MBO进行了简要介绍,探究了其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介绍了MBO的一般操作程序及组织运作,特别介绍了在我国现阶段的操作程序。第叁部分从动机、操作程序方面比较分析了我国MBO与西方国家MBO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对MBO在我国运行的背景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说明了我国MBO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第五部分指出了我国MBO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法律方面存在的障碍。最后一部分对完善我国MBO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及对策。
柳士强[9]2004年在《管理层收购:经营者激励的一种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围绕调整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展开,其核心是调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即要求所有者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促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实际上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产权激励的演进过程。改革初期的放权让利,实质是对经营者实行控制权激励,赋予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和一定物质激励。承包制和租赁制承袭了放权让利的思想,但是引入了契约关系,使企业的独立性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程度大大提高,经营者不仅获取了更大的控制权激励和更多的物质激励,而且还得到了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通过产权关系来规范和约束,要求所有者提供一定的产权对经营者实施激励,使经营者享有一定得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实现两者利益的统一。我国国有企业目前实行的产权激励主要包括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制度和管理层收购等形式。但是从现有实践看,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制度由于受到目前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发展的限制,虽然在激励经营者方面效果明显,但是无法解决困扰国有企业的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缺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其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相比之下,管理层收购既可以满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外在要求,有可以满足经营者激励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中产权激励的有效途径。管理层收购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外在要求。经营者通过管理层收购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产权明晰和产权主体到位,另一方面为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竞争行业退出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管理层作为国有资本转让的承接对象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管理层历史贡献和现有职工的安排问题,有利于实现权利和资产重组的平稳过渡和保持社会稳定。同时,管理层收购是经营者激励的内在要求。经营者的人力资本具有产权特征和专用性等特征,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要求企业的所有者承认和接受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和享有企业剩余分配,换言之,所有者应该对经营者实行产权激励,保证其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促使其提高努力程度;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能够引起企业内部的掠夺问题,即企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准租金进行掠夺,导致经营者人力资本投资的沉没成本过高。为了确保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全部收益和避免由于掠夺问题而造成的沉没成本过高,经营者必然会选择通过管理层收购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获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另外,管理层收购还能够使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职能和所有者的风险承担职能得到统一,把经营者升华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实现企业家价值,促进公司企业家精神的i<WP=8>形成与发展。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以及理论的创新和局限之处;第二章首先对管理层收购的主体、目标公司和交易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有关管理层收购的理论文献进行回顾,最后在总结回顾中国有关管理层收购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在中国应用的特殊环境以及改进方向;第叁章从回顾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演进的历史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激励的叁种形式,即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制度和管理层收购,得出管理层收购是国有企业对经营者实行产权激励有效途径的结论;第四章从人力资本激励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层收购,在阐述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和专用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层收购是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和避免因专用性而产生企业内掠夺问题的有效方式,并对管理层收购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产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进行分析;第五章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出发,分析管理层收购有助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而管理层收购融资过程中引入的风险投资机构可以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组织结构方面促进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发展,确保经营者企业家价值的实现。另外,本章还对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后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管理层收购后的公司绝大多数业绩增长稳定、普遍重视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并注重对股东的回报;第六章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已有的实践,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实际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包括法律上对收购主体资格、股份来源、信息披露和要约收购方面的限制、融资结构单一的障碍、股权定价过低问题以及中介机构和人员缺乏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融资体制、明确股权定价依据和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体系等。
覃红敏[10]2007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组绩效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层收购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将近30多年的历史。管理层收购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管理层激励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它在西方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由于发起动机、金融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重重坎坷,也引发了关于MBO“是好是坏、该停该行”的激烈争论。众多学者围绕着MBO动机、MBO收购定价、MBO绩效和MBO财务特性等热点问题展开了唇枪舌战。研究至今,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并不明朗。因此,在中国的背景下探索更科学合理的重组绩效评估模型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资本市场环境的MBO绩效驱动因素匹配模式对解决管理层收购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通过对MBO的国内外发展背景、MBO动因和绩效相关理论的回顾以及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的现状分析,在承认转轨经济时期下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兼具效率提升和财富转移的双重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MBO重组绩效的驱动因素模型。在实证部分,本文收集了从2000到2003年间实施过MBO的35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借鉴西方更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估模型来评价我国过去的管理层收购的实施效果,并运用单一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来探索MBO重组绩效的重要驱动因素,以及不同要素匹配下重组绩效的差异。本研究不仅证明我国的管理层收购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能积极推动国企改制、实现产权明晰的有效的重组工具,而且还提出了能够引领MBO未来发展的高绩、高效的要素匹配模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有益于我国经济建设的结论,并针对我国MBO的发展困境提出了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在我国MBO进退维谷之际,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D]. 王媛. 西安科技大学. 2008
[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D]. 郭振杰. 重庆大学. 2006
[3].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中的融资及其衍生问题研究[D]. 黄克强. 浙江大学. 2004
[4]. 不同并购模式下的企业财务问题研究[D]. 高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05
[5]. 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研究[D]. 司徒大年. 复旦大学. 2004
[6]. 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 张瑾. 北方工业大学. 2007
[7]. 制度缺陷框架下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D]. 孙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8].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运用研究[D]. 赵雪.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9]. 管理层收购:经营者激励的一种选择[D]. 柳士强. 复旦大学. 2004
[10].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组绩效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 覃红敏.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管理层收购论文; 国企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股权激励计划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法律论文; 杠杆收购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