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江泽民对邓小平“世界格局观”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格局论文,世界论文,邓小平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格局历来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形势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对各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往往决定国际间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样式与走向。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存在哪些具有全球影响的力量或力量中心,以及它们之间的布局与作用,进而揭示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和未来趋向,这是各国特别是各大国制定和调整国家发展战略与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对国际战略环境作出科学判断的重要前提。
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睿智,一向重视对世界格局问题的研究。早在80年代末,邓小平就敏锐地指出,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当国际风云发生急剧变化时,邓小平在1990年3 月更进一步强调:“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世界将来的格局可能是多极格局。“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当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后, 邓小平又高瞻远瞩地指出,新的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邓小平关于世界格局的重要观点,不仅洞察了两极格局瓦解的历史必然性,看清新旧格局交换必须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而且也阐明了未来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趋势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包含以上内容的世界格局观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正确观察国际战略局势、从事国内现代化建设和外交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征程中,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其中包括邓小平的世界格局观。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江泽民在深思熟虑分析国际战略环境、精心筹划和实施中国对外战略时,娴熟地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和世界格局这两大核心问题进行总体考察。他在国内和国外许多重要的场合,对世界格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一、关于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与进程
江泽民在总揽世界全局、考察我国新时期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时,他明确地把世界格局同时代主题一起,视为总体国际战略形势中的两大核心问题,把认清这两大问题视为科学判断国际战略环境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江泽民才密切关注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时作出科学判断。
(一)关于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
90年代初,冷战终止,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当时,对于过渡期世界格局的走向,各大国领导人的看法颇不一致。美国自恃赢得冷战和海湾“热战”的胜利,急欲趁“一超”独存的有利时机,谋求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统治”。有的西方大国则鼓吹由几个富国“合霸”,共同主宰世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江泽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邓小平的世界格局观,并作出了深刻而富有远见的新回答。他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强调:“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随后不久,他又再次指出: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上相互制衡的因素增多,两个超级大国,现在一个解体了,一个野心很大,但力不从心。江泽民的论述蕴含着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发端于两极格局后期的多极化趋势没有因为美苏冷战的结束而发生逆转,相反,多极化已是世界不可阻挡的大潮流。其二,美国由于力不从心,加上国际上各种力量的制衡,不可能实现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其三,由于此次旧格局的彻底打破不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的,而是由漫长的渐变引起的突变,因而新格局的形成也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各种重要力量此消彼长,重新分化组合,各种重大的战略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
(二)关于世界格局的发展进程
江泽民在阐明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跟踪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审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根据新的事实, 及时提出了新的认识。 1994年底,他深入分析了世界上几大战略力量的消长变化之后指出:“这种多极力量竞争共处,已成为新的国际格局的基础和雏形”。一年之后,江泽民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国际格局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注:《人民日报》1996年4月26日, 1997年4月24日。 )这些言简意赅的论断十分确切地反映了世纪之交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动态进程,表明中国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随时在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潮流。
在两极格局甫告瓦解时,在世界各大国中,正是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率先指明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进程,揭示了多极化发展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今天,这一科学论断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已获得越来越多世界各国领导人的赞同。
二、关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本架构和主要表现
江泽民高度重视研究世界格局是基于运筹国际战略决策、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和指导我国对外工作的需要。因此,他不仅关注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且以此作为认识的逻辑起点,进而分析过渡期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实质内涵,即由哪些国际力量组成多极化的基本架构,以及多极化的主要表现。他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以其开拓创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有关观点。
(一)关于多极化的基本架构
一般而言,在世界格局中有资格成为“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为数甚少。它们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实力;二是领导集团较为得力,战略和策略运用得当;三是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凝聚力。江泽民运用辩证唯物观点全面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后认为,未来多极格局的基本架构将由美、俄、日、欧、中五大力量及一些地区性大国或大国集团组成。他客观如实地指出,当今世界,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但依然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日崛起,但一时还难同美国三分天下;俄国实力今不如昔,但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发展势头举世瞩目。可见,依照目前的状况,美国是惟一能够充当一“极”的国家,但美国称霸世界力不从心,也不得人心。中、俄、日、欧虽尚未真正成长为一“极”,但它们确实正在对世界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看,无论未来多极世界最终由几极组成,无论中、俄、日、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什么样的起伏曲折,它们都将各自成为其中的一“极”,同美国一道搭建起多极世界格局的主要架构,这已是毋庸置疑的。
江泽民还特别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这表明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性国际组织在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未来多极化格局的基本框架中,它们应该占有相应的位置。
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江泽民自然格外关注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他提倡用两点论辩证地估量中国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戒“过高估计和过低估计”。 (注:《人民日报》1995年7月14日。)他明智地把中国定位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注:《求是》1997年第18期,第20页。)他既充分肯定“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发展势头举世瞩目”的中国已是当今世界五大力量之一,将成为未来多极格局中的一极,中国作为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责任,(注:《人民日报》1997年 4 月27日。)同时又强调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即使中国发展了,也绝不会欺侮别人,中国永远不称霸”。(注:《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9日。)江泽民以新的事实和新的判断,印证和充实了邓小平关于“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的观点。
(二)关于多极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这是江泽民近年来多次作过阐述的一个重点。他敏锐地洞察多极化发展中的新形势,高屋建瓴地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其中论述得最为全面深刻的是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和同年4 月访问俄罗斯时在俄国家杜马的演讲。他说:“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注:《求是》1997年第18期,第20页。)“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7日。)在这里,江泽民以其宽阔的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多极化发展的各种表现。
首先,江泽民明确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多极化趋势在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几大力量对比走向相对均衡化。这里所说的均衡化首先是指大国间,特别是“多强”和“一超”之间综合国力的差距在缩小。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冷战后,尽管美国经济自1991年复苏以来,得到持续增长,一直走在西方大国的前面,但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这种状况只是一时现象,改变不了主要大国经济实力对比走向均衡化的总趋势。目前,欧盟的经济贸易规模已超过美国,随着欧盟实现东扩和欧元的如期启动,欧盟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地位势将进一步增强。日本目前虽未走出“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困境,但它毕竟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要解决了结构失调和体制滞后等问题,日本的发展速度不久依然会再次赶上乃至超过美国。中国经济在经历较长时期连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通过宏观调控,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初步实现了低通胀和高速度的结合。现在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都已承认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俄罗斯经济虽还没有摆脱深重危机,振兴尚需时日,但只要政策对头,找到适合俄国情的发展道路,使原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和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潜力,那么再过二三十年,俄仍有可能迎头赶上,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值得强调的是,几大力量对比相对均衡化,还包含着另一层面的含义。由于冷战后主要大国彼此间相互借重、相互制衡的作用显著加强,有的国家,特别是追求“单极统治”的美国,因“失道寡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力量无形中被削弱;而另一些大国却因为有不少直接与间接可资借重的力量而得到增强。这样,美国影响国际局势的能力势必在起伏波动中呈现下降。“多强”与“一超”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力、影响力的差距将逐步缩小。诚然,在走向均衡化的漫长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也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如,近年美国与日、俄的实力差距拉大,美国对有的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呈现回升。但这只是历史进程中的插曲,改变不了世界几大力量对比均衡化这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总趋势。
全球范围多极化发展表现之二是“多极化”在与“单极统治”的反复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对此,江泽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现在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而其他大国都赞成并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这一矛盾今后还会发展。应该客观地承认,美国由于实力强、影响大,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超过任何一个国家,而且其作用一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维护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方面,美国同别的国家存在不少共同利益,因而它的某些反映共同利益的主张与做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在国际上的主要作用却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在冷战后集中表现为美国妄图建立由其独家支配世界的“单极统治”。为此,美国采取不同的策略,竭力阻挠欧洲、日本、俄罗斯和中国成长为多极中独立的一极。在欧洲推动北约地区同盟全球化,在东亚主导美日双边同盟地区化,既从东西两翼挤压中、俄,又力图利用和控制欧、日,将其纳入美国的单极主宰体系。美国精心策划,利用科索沃危机,公然撇开联合国安理会,践踏国际关系准则,不顾中、俄等国的坚决反对,在世纪末对南联盟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是其为实现单极独霸战略目标、针对近年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发动的一次猖狂的反攻。但是美国的霸权意图与行径遭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抵制与反对。在美国的主要盟友中,只有英国出于重建美英特殊关系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附和美国的“单极统治”,其他北约成员国虽然多数追随美国对南联盟动武,但它们各有自己的盘算,内心里或不买美国“单极论”的账,或不甘心长期充当美国的配角。特别是中、俄两国更是反对“一超”独尊,强调要推动建立多极化世界。这表明承认和促进世界的多极化,正成为制衡美国垄断国际事务的一种重要斗争方式。尽管美国凭借优势的实力,在谋求“单极世界”的过程中,有可能得手于一时一事,但它绝不可能扭转世界格局多极化日益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江泽民明确指出,多极化发展还表现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多极化”与“一超独霸”的矛盾与斗争,其实质是冷战后反霸与称霸力量的严正较量。这种斗争不仅表现在全球战略层面,而且也反映在政治、经济等具体领域。在政治领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围绕着如何处理危机,众多大国和中小国家力主和平解决,坚持反对美国诉诸武力,迫使美国一再未敢动武。尽管到1998年底,美国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伙同英国擅自对伊进行大规模突袭,其结果也是得不偿失。在政治领域的斗争还表现在美国打着“维护人权”的旗号搞霸权。美国利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年度会议,带领某些西方国家挑起人权斗争,企图通过攻击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的提案,结果连年遭到失败,追随者逐渐减少,连美国的主要盟友也与其拉开距离。这正是美国“单极统治”战略屡受挫折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领域,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同样遭到包括西方盟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反对,美、日、欧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要甚于其他方面。1996年围绕着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的经济制裁问题,美国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由国会通过“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和“达马托法案”,禁止与这三国建立正常的经贸关系,并胁迫其他国家与美国采取联合行动,否则将遭受经济惩罚。这种地地道道的经济霸权表现,不仅激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而且欧、日等许多西方国家也群起而攻之,迫使美国不得不一再推迟实施这两个法案。在市场和资源问题上,美国与其他大国的角逐更是日趋加剧。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里海中亚地区是新兴的能源基地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且极富地缘战略价值。这一地区正在成为美、俄、日和西欧一些大国竞相争夺的一个新焦点。此外,美、欧、日对非洲的争夺正方兴未艾。欧盟、日本和俄罗斯还加快了打入拉美的步伐,使美国面临着欧、日、俄与其抢占拉美市场的激烈竞争。
当然,也要如实看到,其他大国,特别是美国的西方盟友,与美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矛盾、斗争又是有限度的。而美国自然也不能不顾及其他大国的态度而一味蛮干。总之,“多极化”同美国“单极统治”的较量是一个时起时伏迂回曲折的漫长过程。
第三,江泽民明确指出,多极化发展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地位作用显著提高。江泽民1996年12月2 日在访问巴基斯坦时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注:《人民日报》1996 年12月3日。)翌年,他在访问俄罗斯时发表的演讲中又说:“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这两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既是推动多极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当今时代多极化趋势的一个重要表现。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远超过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国际地位加强。而且根据世界主要经济和金融机构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将来自发展中地区。
在新世纪的国际力量消长变化和重组中,可以预期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中,将可能出现新的世界大国、地区大国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集团。不难设想,未来的多极世界格局,将由大国支撑其主体结构,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不可缺少的辅助框架。这样的多极世界格局,定会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仅由少数列强控制的多极格局合理得多,也稳定得多。
第四,江泽民明确指出,多极化发展还表现在地区多极化势头正蓬勃兴起。江泽民把全球和地区范围内的多极化趋势视为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风起云涌的全球多极化趋势带动各地区的多极化,而地区多极化的日益强劲又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
在当前,在并不平衡发展的世界各地区多极化趋势中,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亚太地区。亚太是中国赖以立足的地区。该地区经过冷战后的发展演变,特别是经过近几年各主要国家间异常频繁的首脑互访,相互关系经历了深刻调整。以中、美、日三角关系为核心,美、日、中、俄、东盟“五个力量”为基本架构的亚太地区格局的雏形正在逐步形成。尽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五个力量”的对比仍将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和相互关系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波折和起伏,实力和影响力占优势的美国依然会对亚太事务起到某种主导作用,但美国绝不可能独行其是,将受到其他力量越来越强有力的牵制和掣肘。可以预见,“五个力量”的发展走向与对外战略的实行将对亚太地区多极格局的最终确立起着决定性作用。值得强调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亚太各大力量都把中国视为对外关系中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稳定的推动力量,正在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在欧洲,多极化进程同样在发展,美国、欧盟和俄罗斯最终会构成“三鼎足”,而欧盟中的德、法、英等国亦可能各自成为地区的“一极”。美、俄关系的基调是既相互合作与协调,又相互防范与制衡。重振大国地位的俄罗斯绝不会屈从于美国的指挥棒,要求在欧洲事务中享有较大的发言权,以确保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美国与欧洲主要盟国的关系尽管保持合作与协调的主导面,尽管它们共同制订了北约“战略新概念”,在军事打击南联盟的行动中,显示了少有的“团结一致”,但这都掩盖不了美欧间的深刻矛盾。在经济领域,美欧之间的竞争在明显加剧。法、德、意等国近年来在不少地区事务和重大国际问题上屡屡发出不和谐音,对美国进行牵制。就是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美欧各国也是各有盘算。随着战事久拖不决,彼此间的分歧日渐显露,迫使美国难以一意孤行。值得强调的是,不仅法、德、意等国,就连美国的忠实伙伴英国也表示,此次“盟军力量”行动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特例”,北约不会随意绕过联合国对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军事干涉。事实表明,北约其他成员国从本国利益出发,并不愿意把北约变成服务于美国全球霸权的“国际宪兵”。从长远看,一体化日益发展的欧盟不会允许美国继续控制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最近,欧盟各国已就进一步发展欧洲自身的防务力量,逐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达成共识。可以预见,随着欧盟自主性的进一步增强和俄罗斯实力的逐渐恢复,美国在欧洲的作用和地位必将相对下降。虽然不能说近期内就会出现美、欧、俄在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美国不得不在欧洲事务中注重与欧盟、俄罗斯的磋商协调,让它们分享相应的权利则是确定无疑的。
在海湾战争和冷战刚结束时,中东曾经是美国外交得分最多并确立了战略主导地位的地区,也是美国试图最先建立“一极领导”新秩序的地区。但近年来,美国在中东的优势地位明显受来自法、俄等大国和中东地区强国这两方面的挑战。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中东不少问题上分道扬镳,俄积极重返中东,法国在中东独树一帜。由于美国偏袒以色列,调解不力,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阿拉伯国家民众反美、反以情绪高涨。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的“双重遏制”政策遭到失败。形势的发展表明,海湾战争后初期,美国几乎独家主宰中东的局面已大为改观。中东已被卷入多极化的潮流。走向21世纪的中东地区格局,将主要取决于美国和法、俄等其他大国以及中东地区强国这三股力量的彼此消长、分化组合和角逐较量。
在非洲、拉丁美洲同样存在着多极化趋势,只不过发展程度不同罢了。
第五,江泽民明确指出,多极化趋势的愈益强劲,还表现在“诸强”及其他大国之间相互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这些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相互探索和几番政策调整后,随着各大国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前景认识的深化,随着对外战略、策略走向务实和成熟,它们逐渐认识到,尽管相互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与纠葛,但一般并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和根本利益的冲突,利益的汇合大于利益的分野,在双边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点大于分歧点,都程度不等地主张推进多极化,不赞成由“一超”独家主宰世界。在此基础上,各大国都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努力构建纵横交错的各种“伙伴”关系,其主旋律是谋求相互间的合作、协调与借重,而不是竞争、摩擦与牵制。“诸强”及其他大国相互关系全面深刻的调整,进一步增强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言权,成为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和鲜明标志。
三、关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本特征、意义和中国的战略策略
邓小平在两极格局崩溃、世界走向多极化之初,就以非凡的洞察力,富有远见地指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基本特征和重大意义。他认为:“从总体上看,多极格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第三世界而不利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注:顾德欣主编:《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第48页。)江泽民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新的实践,沿着邓小平的思路进行理论创新,把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基本特征和积极意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他认为,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本质特征和历史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遏制战争”,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90 年代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在冷战结束、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两个超级大国“一亡一伤”、世界和平、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性大为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今世界各大力量或力量中心的相互关系已不同于冷战年代的两极对峙、全球争霸。昔日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或结盟,或对抗,壁垒分明,矛盾激烈,不仅使整个世界笼罩着爆发大战的浓重阴云,而且还不时引发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如今则是,各大国之间往往既存在利益的分歧,又有着利益的汇合,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必须与之打交道的合作伙伴。这种错综复杂、多边交叉的利益的分与合,正在推动形成如江泽民所说的“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新局面。彼此关系的基调将是相互借重、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相互竞争。即使相互间发生冲突,一般也会受到控制,不至于激化为兵戎相见。
至于冷战终止初期,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一度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并非源于多极化,主要是旧格局瓦解产生的余震,是旧日被美苏对抗所掩盖的各种固有矛盾加上新矛盾纷纷显露和激化的结果。可以预见,随着各个层次、领域中多极格局的日益明朗,遏制战争的因素将会进一步增强,不仅发生大战的可能性会更加减弱,就是地区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频率,在经过目前的“起伏期”后,亦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冷战思维、“零和”规则和在解决国际争端时诉诸武力,越来越有悖于历史潮流。对话、协调与和谈日益成为处理国家间分歧的最佳选择。
诚然,由于当今国际社会依然存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纠纷与争端,目前的多极化潮流不足以有效地遏制武装冲突和地区战争。特别是由于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其军事干涉倾向正在进一步抬头,在处理国际争端中动辄使用武力,使局部和平屡遭破坏。因此,多极化趋势在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过程中,不仅要缓解诸多矛盾,着力约束和抑制各种不稳定因素,而且更要同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特别要同美国主宰世界的“单极统治”进行持久不懈的斗争。
其二,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两极体制崩溃,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这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各主权国家长期坚持反对超级大国控制与干涉、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国家权益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第三世界在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形成与崛起、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多极化“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时代的进步”,使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难以横行无忌,逞凶肆虐。(注:江泽民:《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8月29日。 )历史事实已雄辩表明,两极格局后期孕育中的多极化趋势就已对“两超”争霸形成猛烈冲击。当今汹涌澎湃的多极化洪流,更对大大小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成日益强有力的牵制与约束。尽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尚在国际舞台上作恶多端,有时还显得相当嚣张,尽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是一个长期反复较量的过程,但是美国充当霸主、号令天下的梦想终将破灭,其他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不会有好下场。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必将是国际关系愈益走向民主化。
其三,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江泽民曾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中国家崛起推动了多极化,而多极化的加快步伐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极化有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行径,拓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活动空间,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兴利除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只要发展中国家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世界多极化提供的良好国际环境,那么,经济无疑会兴旺发达,国家无疑会走向繁荣富强。江泽民对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前景作了高瞻远瞩的展望。他充满信心地说:“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个重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将是21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注:参见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月19日), 《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其四,“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注:《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非正式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载《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4日。)如前所述,冷战后的多极化有利于遏制战争,维护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以上三个有利于综合到一起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国际秩序与世界格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国际秩序都受国际格局的制约;反之,任何世界格局又都有某种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秩序加以规范。当今时代具有以上特征的世界格局多极化,需要建立与之相般配的新型的国际秩序。这种新秩序既不是“一家独霸”或“大国共管”,也非美、欧、日所主导的秩序。1999年3月底, 江泽民主席在瑞士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五点主张,这就是:“第一,应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第二,应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第三,应坚持世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第四,应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的原则;第五,应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这样,在新秩序中多极和平相处,世界各国共同管理,“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世界格局,随时把握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周密筹划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策略,正确领导我国的内政与外交工作。江泽民针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新形势,根据多极化所蕴含的新特征和积极意义,既高瞻远瞩又适时地为我国的对外战略和策略赋予新的内涵,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开展得更加举措自如、成效卓著。
首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顺应和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视为中国对外战略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纪之交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对外战略的总目标是: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这个总目标与促进世界多极化,两者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多极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世界主要战略力量朝着建设性的方向消长和重组,为中国外交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有助于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助于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壮大自己的综合国力,增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破除建立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基础上的旧秩序,创建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因为如此,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 和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庄严宣告“双方将本着伙伴关系的精神努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注:《人民日报》1997年4月24日。 )并将此规定为中俄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宗旨”之一。当然,应该辩证地看到,当今时代的多极化既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在多极化的趋势中各种力量彼此相互制衡,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在多极化进程中,中国应尽力争取趋利避害,多得借助,少被牵制。同时也要警惕和防止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用多极化坐大,主宰地区事务。总之,对于多极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应有恰当的估计,并及早采取因应的对策。
第二,利用矛盾,争取主动。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各国之间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利益重叠与交汇,但同时,彼此间利益与认识的分歧矛盾也越来越错综复杂。正如江泽民深刻指出的,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利用的矛盾更多。以中美关系为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举世瞩目。中国视美国为头号外交目标,美国则把中国列为主要的潜在对手和重要的合作对象。美国既想通过与中国的接触交往,谋求多方面的实际好处,并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对中国进行预防性遏制,阻挠中国的发展壮大,企图以渐进方式西化、分化中国。但是,美国由于推行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侵犯众多国家的利益,违背多极化的潮流,因而把自己置于世界矛盾中心的位置,不仅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程度上升,范围扩大,而且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矛盾也在深化。这就使美国疲于应付面临的诸多麻烦,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正在崛起的中国。而我们中国只要妥善把握和利用各种矛盾,以既合作又斗争的两手对付美国的“接触+遏制”的对华两面政策,就能在对美关系中排除干扰,赢得主动,进退自如。
第三,开展全方位有重点外交,建立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世界多极化的愈益强劲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回旋余地,为中国实现全方位有重点的外交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所谓全方位是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努力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论其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也不论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也不论相互间是否存在历史和现实的恩怨与纷争。所谓有重点是指以大国、周边地区和第三世界作为对外工作的重点。在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同世界主要大国,同周边和亚非拉许多国家建立了类型各异、内涵不同的多边交错的伙伴关系,构筑这种立足于长远的全局考虑、平等协商、互尊互惠、发展以合作与协调为主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作用有了显著提高。
当今中国的对外战略策略渗透着邓小平、江泽民的“多极化”世界格局观。外国一些传媒称中国的外交为“多极外交”,尽管此说不够确切全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
科学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今年3月2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气势汹汹地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之初,正在西欧进行国事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就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多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种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在演变过程中也充满着矛盾与斗争。”(注:《人民日报》1999年3月28日。)6月8日,当北约侵南战争进入尾声时, 江泽民又再次强调:“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阻挠的历史潮流,而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和确立世界霸权,这是世界各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注:《人民日报》1999年6月9日。)美国变本加厉地推行全球霸权主义,使多极化趋势受到严峻的挑战,其发展速度不得不暂时有所减慢。然而,美国阻遏多极化进程而推进单极统治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最近事态的发展,使我们对世界多极格局形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有了更加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我们坚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对外交往和国际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必将进一步深化对世界多极化、对整个国际战略形势发展趋势的认识,继续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包括“世界格局观”在内的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中国外交工作在新的世纪取得新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