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十一五”工作的初步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做好“十一五”工作的初步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对做好“十一五”规划工作的初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入分析“十一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及其变化趋势

(一)关于国际环境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但由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表现出更具有进攻性和单边主义的色彩,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边界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总的来看,我们仍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同时也要更加重视新形势下加强国家安全保障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通行的必然趋势。但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充满复杂的矛盾和诸多曲折,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相互交织。世贸组织多哈和坎昆会议连续受挫,使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包括缔结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等呈现加速势头。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又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过渡和防范全球化风险的屏障。如何在参与全球多边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使我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收益,有效防范国际经济风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必将带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更伟大、更深刻的产业革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的关头。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否把握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从根本上决定它们在新世纪的前途命运和国际地位。以美国的网络技术股泡沫破裂为标志,全球IT产业正在经历一次调整,也在孕育着新的突破;而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日益崭露头角。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对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与此相应的产业跨国大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能否抓好这个机遇,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植和提升我国在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动态比较优势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把握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跨国转移的新趋势、新特点,从而更有效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也是我们制定“十一五”规划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关于国内环境

国内市场供求格局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受供给数量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质量、结构的双重约束。近几年,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抑制通货紧缩趋势,成为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由于持续几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我国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压力逐步减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日渐增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GDP增长将达到8.5%,但在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还不能说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矛盾主要方面已经起了根本变化,因此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还需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并作适度调整,从中长期趋势看,一方面,经济景气波动以需求不足为起点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的积累,主要是财政债务风险和金融资产风险也不容忽视。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大量低效率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如耕地、水资源、石油、生态环境等)供给瓶颈的约束明显强化。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十一五”期间,如何进一步培植和扩大国内需求,如何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防止通货紧缩反弹和通货膨胀重现,如何突破资源供给瓶颈的制约,需要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使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这对中长期规划的内容、形式、编制和实施方式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规划工作应当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行大力度、深层次的改革攻坚和全面的制度建设创新,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有许多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谨慎处理,“十一五”规划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周密的部署。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使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结束加入WTO的过渡期,这不仅会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且将对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带来长期的、深刻的影响。在加速融入国际经济和与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接轨中,如何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把握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动权,如何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和国家经济自主与安全,“十一五”规划应当提出有力的对策。

二、确立新的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立正确的发展观至为重要。我们所需要确立的新发展观,应是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社会主义发展观。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十分典型。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才能有效解决人口众多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促使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化作为发展的主线,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才能使发展带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使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在谋划发展时,不仅要关注经济总量的继续增长,尤其要十分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不再是着重于现有生产力水平量的扩张,而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加快以先进生产力改造、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进程;不仅要关注人民群众对生存资料数量丰富和质量提高的需要,还必须关注人民群众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需要;不仅要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必须适时地把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提到重要位置,把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更好地统一起来。

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切实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行事。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加快发展。必须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自然界发展的系统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进步,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界的发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重构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重视发挥优秀人才的杰出贡献与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统一起来,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要使最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尤其要重视使绝大多数人受惠,使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保障和扶助。

现代社会主义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或传统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一是现代社会主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消灭了商品货币、不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早期社会主义实践的那种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二是现代社会主义是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要与国际资本主义共处共存、既合作又竞争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设想的那种世界革命全面胜利后的社会主义,也不是斯大林时代那种“两个阵营”相对峙、两个经济体系相互隔离封闭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摆正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位置;必须重视扩大市场需求,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和公平问题,摒弃忽视效率、效益和平均主义的观念;必须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取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三、注重长期发展能力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中长期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应注重长期发展能力的建设,培植未来持续发展的后劲。“十一五”的发展,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总量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备,并为下一个十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再用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准备必要的后续发展能力。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长期发展能力建设问题。

(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加强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从科学学来讲,只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才是科技创新;从经济学来讲,包括学习、引进、采用别人的先进技术和自己的自主创新,只要是你原来没有的,都属于科技创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技创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由自己从头去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同时,要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和过度依赖的问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外资企业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存在一定的“技术外溢”效应,尽管外资企业实行生产本土化、员工本土化乃至研发本土化,但知识产权和资本积累仍然是属于外商所有,而且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敏感性高新技术是买不来,也不可能指望从外资企业“外溢”出来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引进;必须有重点地尽快培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关键技术和战略性、敏感性高新技术领域内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加强人力资本建设。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是人才,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要真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大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全民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造就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要从“科技边缘国”尽快提升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必须在普及基础教育和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教育”转变的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际一流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3、加强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建设。包括先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科技信息情报服务体系建设、科学知识普及和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在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的基础设施公共平台,是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4、加强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能力建设。包括由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技术的中间试验,研究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等。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应用的转化率和转化成功率。

(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能力建设

1、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和多元化出口战略,在努力保持出口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加快培育和提高非价格竞争能力。我国的非资本要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更是如此。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仍有必要也有可能继续保持和发挥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素成本包括劳动要素成本逐步上升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从中长期看,我国人民币升值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和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表现。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加快培育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包括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开辟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构建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改进交易方式,加强出口营销的信息服务、广告宣传、运输配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

2、培植和提升国际动态比较优势,增强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把握主动权的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产业必然加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我们不应是被动地接受外国跨国公司对国内产业的整合,也不能长期甘居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必须大力推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善于借助外国跨国公司的力量,在发挥我国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努力培植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从而把握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主动权,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位。

3、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能力建设。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般劳动密集型轻加工组装业的过程已经基本完结,新一轮跨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主要是资本密集度较高的成熟技术重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非核心技术的制造环节,而这些产业已经出现了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利用东道国已有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和低廉的非资本要素成本,采取跨国并购和证券化投资方式,比之对外直接投资更为经济、见效更快、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日益成为实现产业跨国转移的重要投资方式。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资本项目的人民币可兑换,也将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争取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并努力提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新的吸引外资方式,在逐步开放产权并购和资本市场中加强和完善监管体系,有效提高“引进来”的能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要着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企业,形成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加强相关有金融、保险、法律、海外资产监管等支持、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外交工作的配合。

4、增强参与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和重要体现。谁能掌握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就能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我们必须加快培养精通国际经贸、国际金融、国际条法的专业人才,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程序和实施机制,增强参与能力,有效趋利避害。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着眼于全球的保障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国内重要资源的勘探、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在保证现实需要的同时增加必要的后备资源;加强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增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贸易关系,建设重要稀缺资源的国外开发、供应基地等。

2、加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建设。这是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的根本出路。

3、在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同时,集中必要力量加快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的整治,解决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四)统筹协调能力建设

1、加强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此,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决策机制,增强宏观调控实力,正确区分资源市场配置与非市场配置的领域,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与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更好结合起来;调整、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经济社会政策,从法制、体制和政策上保障和强化国家的统筹协调能力。

2、加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能力。为此,要尽快理顺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实社保基金,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积极探索和开辟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方式。

3、增强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能力。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保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培训,增强系统思维、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和应对多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重大改革和发展决策的经济、社会效果及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对在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利益暂时受损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补偿、扶助机制;加强应对各种影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建设。

(五)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从中长期趋势看,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障粮食供给安全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政策支持体系,确保粮食供给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自给率至少不低于90%。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必要的,也是经济可行的,但随着对国外粮源的依存度上升,必须相应加强粮食进口安全保障能力,包括建立比较稳定的进口贸易渠道和供应关系、开辟国外粮食供应基地、完善进口粮食运输体系、加强进口粮食质量检验等。同时,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

2、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石油供给安全保障,包括加强油气勘探,努力增加可采后备资源,提高采收率;开辟多元化的进口油源,建立比较稳定的石油进口贸易关系;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和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建立和无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等。二是电力供应系统安全保障。最近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大面积突然断电事故,给我们敲起了警钟。随着全国电力联网逐步形成,加强电力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必须及早谋划实施。三是煤炭生产安全保障。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矿工死亡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采煤所引起的地面塌陷、建筑物毁损等事故也不少,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煤炭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

3、加强金融安全保障能力。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银行和信用社系统不良资产数额庞大、资本金不足、风险管理薄弱,资本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社会信用秩序混乱,金融监管不到位,又面临着金融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金融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尤其要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4、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必将大大加快我们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这需要尽快改变信息网络硬件和软件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状况,还需要从法制、体制、管理等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5、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非典肆虐,使我们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此,国家已在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十一五”期间,应形成覆盖全国城乡、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切实贯彻新时期的建军方针,提高我军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保障国防安全的能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创新和国防工业生产体系以及国民经济动员体制。

标签:;  ;  ;  ;  ;  ;  ;  ;  

做好“十一五”工作的初步思考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